夹江洗牌加剧转型重生
2012-09-11吴娇
■文/ 吴娇
夹江洗牌加剧转型重生
■文/ 吴娇
去年以来,国内陶瓷业进入“寒冬”。元旦过后,不少企业已放假,工厂停工,店面关门,陶瓷企业、经销商日子难过。业内人士称,2012年,行业“冬期”仍将延续,市场产能过剩严重,部分停窑的陶瓷企业极有可能暂时停产,实力较弱的企业甚至会面临倒闭的现实。
面对这一现状,夹江陶瓷积极自救,在行业洗牌加剧的大环境下,全面改革,积极转型,寻求了一条品牌发展之路。
产能普遍过剩 行业洗牌加剧
春节过后,不少陶瓷基地一片冷清,企业迟迟未开工。据透露,陶瓷工厂延迟开工,原因有二:一方面,去年年底,企业为拉动销量,已借年末促销向各经销商倾货,经销商库存量大,年后对货物的需求不大;另一方面,建筑陶瓷产业与房地产行业是唇齿相依,国内低迷的楼市严重影响了建筑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商家销售遭遇瓶颈,不少经销商不得不转行。
长时间的销售疲软大大增加了陶瓷企业的库存压力。目前,产能过剩已成为业内严重的问题之一。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种陶瓷砖生产线3200余条,日产陶瓷砖3500万㎡,年产能超过100亿㎡,产量达90亿㎡。我国陶瓷产能已处于相对过剩边缘,“十二五”期间,受国外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行业洗牌将会明显加剧,关门倒闭、兼并重组或会频繁发生,实力较弱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政府牵头 推进转型升级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资金难以周转,要谋得长久发展,企业必须改变“跑量”的获利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夹江陶瓷的成见。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当地陶瓷品牌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谋“四化”发展,明确目标。在中共夹江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县领导为今后5年夹江陶瓷的发展定位给予了明确规划: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园区化发展和生产服务配套化,以规范生产,提升企业实力。
其次,加大宣传,提升形象。去年年底,在夹江新领导的带领下,夹江开展了“全国主流媒体、全国著名建筑建材企业联袂夹江行大型宣传招商活动”,让更多人亲临现场,了解夹江,提升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和品牌形象。
再次,鼓励技术创新。日前,夹江县政府出台了《西部瓷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省级名牌产品。
此外,实施“净化工程”,持续发展。为改变过去人们对陶瓷“污染、耗能”的印象,夹江积极打造循环低碳产业发展链,并退出了“净化空气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煤转气”,以减少能耗和污染。
去年年底,夹江县投资的10个项目已在夹江县土门乡圣林高新耐磨球石项目现场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10.25亿元,标志着西部瓷都产业转型升级落到了实处。
浴火重生 签订百亿大单
春节过后,夹江迎来了开门红。2月17日,在夹江举行的“全国主流媒体、全国著名建材建筑企业联袂夹江行”大型宣传招商活动上,夹江共签下258.2亿元大单。其中,夹江县陶瓷协会与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联盟西南分部签订营销合作协议,初步确定房地产工程采购联盟“十二五”期间在夹江采购各类建筑陶瓷200亿元;夹江县陶瓷协会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金房集团、荣新集团、明宇实业集团等与夹江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协议17个,总额28亿元;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金福源投资集团等企业与夹江签订投资项目10个,总额30.2亿元。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夹江陶瓷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取得了好的成绩,令人鼓舞。此次转型,将夹江陶瓷拉回到了品牌发展轨道,对夹江陶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未来,夹江将继续坚持“四化发展”,提升自身实力和形象,走出大西南,奔向全世界。
book=57,e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