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天界寺
2012-09-10南京市石婆婆庵1号北楼601室江苏南京210018
朱 煊(南京市石婆婆庵1号北楼601室,江苏南京,210018)
天界寺在中华门外五贵桥,元时为龙翔寺,明初始改今名
看到《扬子晚报》介绍天界寺的文章,颇为激动。我家祖孙三代与天界寺有过交往,可以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以飨读者。
天界寺在宗教界的地位
明代南京有灵谷寺、报恩寺、天界寺三大寺院。明初以天界寺最为辉煌。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降旨在城南聚宝门外凤山上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天界善世寺”,占地600余亩(相当于40万平方米),众僧500余名,院址东到普德寺,西到安德门。山门左边是能仁寺,右边是碧峰庵,从凤山脚下到山顶重重叠叠还有五座寺院,远远望去佛幡飘摇,梵音四起,香火极为旺盛。寺内有西庵曲径、苍翠乔松、半峰烟雨、双桂夕照等风景名胜。不远处就是江南第二泉,泉水泡茶成了寺院特供御用香茗。除供皇家在此享受外,居士常年在此修行,文人雅士经常在此聚会,吟诗作对,酬唱古今。既品茶又尝寺院独特的素食,天界寺在全国享有盛誉。
中国佛教有三个鼎盛时期,其中有两个鼎盛时期的中心都在南京。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被誉为佛教皇帝,皇宫的后门正对鸡笼山上的同泰寺。梁武帝在同泰寺中四次舍身,让王公大臣拿钱来为他赎身,寺院得到巨额金钱后,迅速再建和扩建了许多寺院,佛教在梁武帝的推动下迅猛发展。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当年寺院已多达五百余座,僧尼多达数万人。这是中国佛教第一个高峰期,但反宗教的唯物论也掀起高潮,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梁武帝的“有神论”和范慎的“无神论”就在鸡笼山下进行公开的辩论,这是中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公开较量。最后伟大的无神论者——范慎受到无情打击,发配到琼州(海南岛),客死在异地他乡。
当时就在南京栖霞山开凿了千佛岩,留下了470余尊精美的佛像石刻,千佛岩被誉为中国的东敦煌,这是南京的宝藏和骄傲。
盛唐时期,武则天当过尼姑,自称是弥勒转世,大力提倡佛教,把中国佛教推向第二个鼎盛时期。唐代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玄奘大师去印度取回真经,回国后又用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经书,对中国的音乐、文学、艺术、戏剧也有一定影响。
饶有情趣的是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虽然圆寂在西安,佛骨舍利也安葬在西安。但在战乱中几经辗转,最后头骨还是转移到南京来,把南京与中国第二次佛教鼎盛时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南京保存了玄奖的头盖骨功不可没,至今佛骨还供奉在灵谷寺玄奘纪念堂中,供游人瞻仰。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和尚出身,所以得天下后虔诚信佛,把中国佛教推向第三个鼎盛时期。当时南京是全国的佛教中心,而天界寺又是金陵梵刹之首。内设善世院,是明代政府管理全国佛教的机构,统管全国的所有寺院。它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庙,建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观音殿、轮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毗卢殿、戒律堂、讲经堂、藏经楼、万佛楼和钟鼓楼。这些大殿用的是琉璃瓦、龙屋脊、金黄色庑顶,尽显皇家气派。殿内落地神龛四周雕刻龙头,这在当时南京寺院中除鹫峰寺外,是绝无仅有的。朱元璋经常来此上香、拜佛。后宫佳丽也经常来此拜佛求签、游览胜景、品尝素食。皇后和众嫔妃还经常向佛祖许愿和还愿,捐出金银财宝,以求消灾降福,所以天界寺特别富有。寺中大小殿堂都供奉金佛,大佛开光多用金箔贴身。佛祖天灵上都有夜明珠,钟楼里的大钟含金量很高,故而天界寺的钟声最为悦耳悠扬。法器中也含有黄金成份,做水陆道场时,敲打法器悦耳动听,在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灿。这是天界寺得天独厚的骄傲。据寺院主持讲,每临大事朱元璋都要来寺求神拜佛。朱元璋晚年就在天界寺中钦定了47名嫔妃的隨葬名单,朱元璋驾崩后,47位佳丽全部随葬在明孝陵。
天界寺还是明代撰写元史的衙门。朱元璋退朝后经常来此身披袈裟、胸挂佛珠、手持法器与众僧一起转经,诵完经后便在此审阅元史初稿并御笔钦定元史。后宫如有法事也重托寺院主持安排。
朱元璋驾崩后,天界寺后殿辟为供奉遗像和明太祖灵牌的圣殿,每天早晚上香念经叩拜。建文帝和马皇后也经常来此上香祭奠。可见天界寺在当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界寺的衰败
朱棣篡夺皇位后,天界寺地位开始下降。但依然不失皇家寺院特色,还是金陵梵刹之首。善世院依然设在天界寺内,天界寺依然统管全国的所有寺院,还是撰写史书的衙门。所不同的是朱棣从来不到寺院敬香,他怕在庙中遭到谋杀,又怕茶水和膳食中有毒,不敢轻易来此。又怀疑建文帝就藏匿庙中,经常巧立名目派兵前来突击搜查,搅得众僧人心惶惶。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天界寺突然遭遇天火,除了大雄宝殿外,其他各殿焚烧殆尽。朱棣不拨银两重修天界寺,众臣也不敢造次。直到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高僧覚义募捐,在原址废墟上重建了天王,观音、轮藏、毗卢四大殿堂。此时规模虽然大不如前,但香火持续兴盛五百余年,直到太平天国时,寺院毁于战火。我祖父朱春甫是虔诚信佛的居士,出资修了天界寺的山门和毗卢殿以及左观音殿和右轮藏殿,还在山坡上建了禅房,经常来此打坐听经。此时的天界寺规模更小,但香火还是十分旺盛,佛事不断。由于寺在山上,晨昏悠悠的钟声激荡在城南上空,黎民百姓当做吉祥的福音。
民国军阀混战,南门城外成了主战场。多灾多难的天界寺又遭兵燹,乱兵把寺中大小金银佛像全部掠走,为了抢劫大佛天灵上的夜明珠不惜毁了佛身,又把所有大钟和法器全部送到金陵枪械局去造子弹,连装饰金线的袈裟都不放过。乱兵听说当年朱元璋曾赐给这座家庙无数金银财宝,都埋在地下,便到处挖掘,砍树毁林,掘地三尺。天界寺面临灭顶之灾,从此一贫如洗,一蹶不振。但天界寺的主持和众僧依然守着残缺的破庙,不忍离开,众僧靠朱家施舍艰难度日。家父朱儒林给主持在山门前拍了一张心酸照,当年主持照像时竟然找不到一件整齐的僧袍,只好穿着补丁纳补丁的僧衣。这张珍贵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老僧清苦生活。国民政府1929年出版《首都名胜古迹》画册时,经家父推荐天界寺被收到画册中。它是中国沧桑变化的缩影,也是寺院凄凉历史的见证。
天界寺留下的遗憾
中国寺院兴废的规律总是乱世毁坏盛世建。“文革”后,破败的天界寺属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职工宿舍区。厂领导将这片废墟改建成退休干部的俱乐部,也曾经营过舞厅,后来又做幼儿园。这里环境独具特色。拱形的山门里,参天大树间恢复了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屋脊龙吻,还刻意恢复了一段龙墙,让人追忆昔日皇家寺院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我借调在化工局工作,近水楼台,常去天界寺忆旧。天界寺租给菩提素食园后,这里又是江南文化学院的学术活动和迎外的场所。我每次来此参加活动,特别兴奋,因为孩提时期我经常听到祖父夸耀天界寺的素食如何如何,说得我牙根生津,满口含香。想不到半个世纪后,我竟然置身于天界寺中,在幽雅的环境中品尝到天界寺素食园的中国传统素食。
说到天界寺素食园还有一段颇有传奇色彩故事。这得从六百年前说起,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经常来天界寺上香和御批元史书稿,由寺院中的御膳房准备御膳。朱元璋是个非常难伺侯的帝王,脾气暴躁,动辙杀人。马娘娘怕朱皇上滥杀御厨,在皇宫里一日三餐都由她亲自伺侯。虽然是结发夫妻,稍不如意,朱皇上照样用汤碗把皇后砸得头破血流,所以马娘娘要天界寺御厨特别小心,免遭杀身之祸。天界寺又是善世院——管理全国所有的寺院的衙门,主持把全国各大寺院的厨师调来,各献绝技。朱皇上每次来寺都能吃到风味独特的素食,龙心大悦,多有赏赐。主持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筛选,终于研制出六百多种精美素食,分两大类:一类是素菜荤做,飞禽走兽不仅形似,其味可以以假乱真;另一类是保持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朱洪武每次进膳,两种类型的菜肴各上九道。虽然只有18碗,那些精美绝伦的素食使朱皇上大饱口福。朱元璋特降御旨:天界寺每逢四时八节都要进贡素食。后经马娘娘劝说,每次御膳只有八大碗。后来寺院几经战火,但传统烹饪技术基本上一直传承到民国。
民国初期天界寺最后一位主持圆寂前,将六本《天界寺食谱》送给我祖父,祖父送给江南最富盛名的接引庵八师太。接引庵地处铁汤池,据说那是明代朱洪武用铁锅煮人肉汤的地方,这个地名保存了六百年。接引庵方园几十亩,占据了一条长街,东到钞库街,西到洪武路。那里古木参天,亭台楼阁尽显寺院园林特色。许多党国要员经常来此坐而论道,更爱品尝庵中素食,当时一桌素宴与金陵春“燕翅烤鸭席”价格相等,都是四万大洋(笔者采访胡长龄大师时得到的准确数字)。日伪时期,大小汉奸更爱在此醉生梦死,往往一掷千金。接引庵的素食名气更大。解放前夕,不少高僧来到接引庵抄录食谱并学习特殊的传统技艺,带到台湾。
解放前夕,接引庵为国民党通讯兵团部所占领。解放后菜地和园林建成一所中学,殿堂成为仓库,达官贵人吃喝玩乐的院落成了民宅,荒地盖成棚户区。“文革”中破“四旧”推倒菩提大佛,取走金银财宝,接引庵等五座连在一起的庵庙全部被毁。八师太将食谱带到西安,遭遇车祸后圆寂了,天界寺的素食文化失传。
80年代初,台湾素食专家照慧法师来大陆讲经说法时,在天界寺素食园留下食谱,又向吴经理传授传统烹饪技艺,大陆食客这才品尝到“一品海苔”、“魔芋”、“虾仁”、“鱿鱼”、“鲜贝”、“海蜇”等三百余种素食。天界寺的素食历经六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终于又老龙归旧窝了。当然,象“龙虎斗”和“冬瓜盅”等12道特级大餐并未列入照慧法师的食谱中。笔者未能向照慧法师当面请教,不知是失传了还是另有原因。更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末全球发生经济危机,吴经理关了天界寺素食园,带着照慧法师那本食谱回台去了。如今天界寺人去楼空,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我翻开影像集,望着80年代拍下的几帧彩照,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