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治淮工程建设发展趋势

2012-09-10陶大伟殷卫国

治淮 2012年1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堤防

陶大伟 殷卫国 胡 星

浅析治淮工程建设发展趋势

陶大伟1殷卫国2胡 星2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简称水利工程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普查对象包括水库、水闸、泵站、堤防等9类工程。通过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简称淮河区)水利工程的普查,掌握各类工程数量、分布等基础信息,重点查清规模以上工程的基本情况,可以摸清流域水利工程家底,丰富完善基础资料,满足工程监督管理的需要,为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流域治理规划和决策提供服务与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淮河作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掀起了新中国治水事业高潮。6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治淮决策部署,综合治理成就显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和湖泊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流域总体面貌焕然一新。

水利工程普查成果提供了前所未有、全面翔实的工程信息数据库,为更好地归纳总结各时期治淮工程建设的发展情况,这里以新中国治淮部分重要事件为划分节点,大体划分7个时期,对流域成果的建成时间指标进行汇总分析[1]。

一、时期划分

第一阶段(1950年前):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水系混乱,水利失修,灾害频繁,一些有识之士曾提出一系列“复淮”和“导淮”的主张和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所实施的工程很少。

第二阶段(1950~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治淮事业步入新纪元。1950年淮河发生大洪水后,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掀起了大规模治淮高潮。

第三阶段(1958~1970年):1958年7月,作为统一治淮机构的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由各省分别负责。1969年10月,为改变治淮的分散状态,更好地治理淮河,国务院决定成立治淮规划小组,统一淮河的规划治理工作。

第四阶段(1971~1980年):1971年2月,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提出《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报告作了十年治淮初步设想并提出了主要措施。1977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正式恢复建立了淮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全流域的统一治理。

第五阶段(1981~1990年):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会议纪要提出了淮河治理纲要和十年规划设想。为便于按流域统一治理,国务院还决定将治淮工程列为国家专项工程,同时成立治淮领导小组,以加强治淮工程的统一领导。

第六阶段(1991~2002年):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掀起第二次治淮高潮。

第七阶段(2003~2011年):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于10月召开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要求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步伐,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进一步治淮拉开序幕[2]。

二、流域成果[3]

从图1水库工程的建设趋势可看出,淮河区水库工程大多建于1958~1970年和1971~1980年这两个时期,之后兴建数量明显放缓。从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各自情况来看,均与淮河区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从图2水闸工程和图3泵站工程的建设情况来看,两者趋势特点相似。淮河流域的分布数量占了淮河区总体的绝大多数,建成数量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极少数,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期间在1981~1990年曾出现明显下降。此外山东半岛两类工程数量占淮河区总体比例较低,且各时期的建设趋势相对较平均。

从图4堤防工程总体情况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区已有一定数量的已建堤防,但大多标准偏低。与水闸、泵站工程相似,堤防总体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一直呈上升势头,1981~1990年这个时期建成长度有明显下降,但下滑趋势在90年代以后又得到扭转。2003年以后堤防建设情况表面上看较上一时期有所减少,但具体分析,这与两个时期各自所跨时间不同,以及部分在建堤防未统计在内有关。

再从图5淮河区3级及以上堤防的建设情况来看,1950~1957年是重要堤防建设的第一波高峰,中间经历了连续下降的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迎来了第二波建设高峰。

三、分析总结

总体来看,淮河区水库工程的建设热潮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之后主要是进行除险加固,受本次普查对建成时间定义的界定和普查指标的设置,这些情况无法直接体现出来。而水闸、泵站、堤防这三类工程的建设大体都经历了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持续高走,80年代的低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复苏这么一个起伏过程。

从各个时期来看,1981~1990年可以说是治淮工程建设的一个低谷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国民经济方针实行调整,缩短了基本建设战线,对淮河流域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也大幅减少。据统计,“六五”时期(1981~1985年)淮河流域水利基建投资只有6.6亿,仅占“五五”时期的1/3左右。很多治淮在建工程,特别是一些重要项目先后停缓建[4]。

进入90年代以后,在国务院进一步治淮决定的推动下,淮河流域水利建设再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重点,极大推动了淮河治理进程。随着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防洪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38项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任务,开启了新一轮治淮工程。

四、建议

新中国治淮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治淮建设中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亟待解决,新时期治淮事业任重道远。要按照国务院进一步治淮工作指导意见,抢抓当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为流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是建议加强工程管理,坚持建管并重。要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强化水利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总体效益。

二是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洪标准。要积极争取各方面更多的支持,继续加大对治淮建设的投资,尽早解决部分已治理项目工程标准偏低和缺乏系统配套的问题,全面提升整体防洪标准。

三是建议坚持软硬结合,完善防洪体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防洪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实做好各项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将是对治淮工程措施的强有力补充

注释:

[1]本次普查对工程建成时间的定义是指已建工程整体规模发挥作用,首次投入正常运行的时间。

[2]本次水利工程普查对象范围为2011年12月31日24时之前未报废的水利工程,故部分2012年新建成的工程未纳入统计范围。

[3]按照有关要求,本文内容、图例凡涉及普查成果的均不出现具体数据和指标。

[4]参考自《淮河志》第五卷:治理与开发志,概述部分第38和39页。

1.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221009 2.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33001)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堤防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堤防抗冲刷及稳定性分析
水利工程堤防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水资源保护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探讨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