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干旱区径流调控工程林草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效益研究

2012-09-08刘彦江华荣祥牛娟红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5期
关键词:安定区定西市林草

张 富,安 彪,刘彦江,华荣祥,牛娟红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局,甘肃 定西 743000;3.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甘肃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降雨难以支撑林木生长需求,人工林普遍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导致了许多人工林因水分亏缺而衰败[1-4]。径流调控工程可通过对雨水径流的存贮,使降水得到集约利用,减轻降水不足和供需错位给林木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7]。定西市安定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采用隔坡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进行林草间作,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工程建设中国家要“被子”(生态效益)与群众要“票子”(经济效益)、群众眼前效益(草业开发)与长远效益(森林生态效益)的矛盾,为退耕还林(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8]。由于降水时期与植物生长期的严重错位,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的叠加,2011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遇到了60年一遇的旱灾,也是定西气象站有观测记录(195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调查径流调控工程抵御高强度旱灾的能力,探究径流调控工程对土壤增水、植物增产、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对指导今后同类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理位置为104°12'—105°01'E、35°17'—36°02'N,总面积3 638 km2。全区辖12 镇7 乡和2 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年平均降水量420 mm,其中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年均蒸发量1 536 mm,平均相对湿度64%;海拔1 750—2 580 m,年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20.1℃,无霜期144 d。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丘陵起伏,降水稀少,暴雨集中,供需错位,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难。2000年安定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以林草措施对位配置为前提,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以径流调控工程为依托,坚持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水、土、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林草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区)”等称号。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

调查观测地点位于安定区北部的巉口镇赵家铺流域,整地方式为隔坡水平阶(以下简称水平阶),造林地为退耕地,造林模式为侧柏与紫花苜蓿间作,地形部位为半阴坡中部,坡向北偏东45°,坡度15°,海拔2 032 m左右。

2.2 观测项目

(1)工程拦蓄标准:调查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的设计及实际达到的拦蓄标准。

(2)林草植被生长量:观测退耕还林(草)地水平阶蓄水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水平阶产流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长发育情况。

2.3 观测内容与方法

(1)土壤容重测定:用环刀法测定0—100 cm深度土层土壤容重,每10 cm取样一个。

(2)土壤水分观测:采用烘干法测定0—200 cm土层不同工程部位(产流区、蓄水区)的土壤水分含量。0—60 cm土层每10 cm取样一个,60—200 cm土层每20 cm取样一个。

(3)植物生长量观测:测定径流调控工程不同工程部位(产流区、蓄水区)植物的高度、胸径(地径)、冠幅生长量、产草量等。

(4)草地盖度观测:采用针刺法测定2 m ×2 m样方内的植物盖度。

(5)观测时间:2011年8月14—20日。

(6)相关资料查阅:在定西市相关部门查阅研究区的气象、径流泥沙量、退耕还林(草)面积、草地效益、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相关资料。

3 观测结果及分析

3.1 径流调控工程的设计规格和标准

隔坡水平阶的设计与施工规格见表1。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其设计标准为[9]:①径流调控工程对林木的水分保证率按降水保证率为75%设计;②拦蓄200年一遇最大24 h暴雨径流;③按照《甘肃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DB62/T346—94)要求,安全聚流比≥增产聚流比≥1;④年需水量乔木按2.6 m3/株设计;⑤设计频率年植物增产要求的土壤最佳含水率为20%,2 m土层内土壤最低含水率9%。

表1 隔坡水平阶设计参数(P=75%)

实际观测结果表明,水平阶拦蓄了全部径流泥沙,工程外形完好,无水毁现象。

3.2 不同工程部位土壤含水量

2011年8 月的观测表明,水平阶2 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为6.95%,土壤含水量为165.52 mm,2 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低于设计的9%最低含水率。蓄水区(侧柏林)土壤含水量比产流区(紫花苜蓿)低10.19 mm,其中0—60 cm 低10.38 mm,60—200 cm增加0.19 mm,说明侧柏主要耗水层在0—60 cm范围内,且耗水量侧柏林大于紫花苜蓿(见表2)。

表2 隔坡水平阶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变化

3.3 林草生长状况

2000—2010 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08.6 mm,10年来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的林草植被生长保持了良好的水平。根据安定区畜牧局、林业局多年监测,安定区退耕还草工程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27万 hm2,其中紫花苜蓿2.23万hm2,占总面积的98.35%,红豆草0.04万hm2。紫花苜蓿多年平均高度52~85 cm,两茬多年平均鲜草产量22 525 kg/hm2、青干草产量6 478 kg/hm2;红豆草两茬多年平均鲜草产量24 210 kg/hm2、青干草产量5 565 kg/hm2(表3)。2011年1—6月降水91.6 mm,仅是多年同期平均数的57.8%,研究区农作物夏粮(胡麻)减产70%左右、秋粮(马铃薯)减产60%左右。由于径流调控工程为林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即使在大旱之年,侧柏林仍然正常生长,相比之下,紫花苜蓿的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减产50%左右。

表3 安定区退耕种草产量kg/hm2

3.3.1 蓄水区林木生长量

定植10年的侧柏,株行距 5.0 m×6.5 m,密度 284株/hm2,保存率 92%,平均树高 2.30 m、胸径 2.07 cm、冠幅1.34 m2,郁闭度4%,林草覆盖度56%,林木生长发育正常。

3.3.2 产流区草地生物量

2011 年样地观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密度为31丛/m2,第一茬紫花苜蓿的平均高度为27 cm、盖度为56%,产草量鲜重11 300 kg/hm2、干重3 170 kg/hm2。与多年平均生长量相比,大旱年份紫花苜蓿高度下降48% ~68%,生物量下降50%左右。

3.4 效益分析

3.4.1 生态效益

据安定区林业局资料,2000—2010年实施生态林建设6.64万hm2,其中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3.25万hm2(还林0.97万hm2,还草2.28万hm2)。全区造林保存面积由1999年的3.82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10.73万 hm2,增长了180.89%;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34万hm2,增长了98.7%,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9.8%提高到11.2%,林草覆盖率达到19.45%。退耕还林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部拦蓄,项目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 640 t/(km2·a)下降到现在的1 600 t/(km2·a)。

3.4.2 经济效益

2000—2010 年共完成退耕还草2.28万hm2,其中:收草田达1.76 万 hm2,占 77.2%,增产率 11.6% ~19.1%;收种田达0.52 万 hm2,占22.8%,增产率 27.7% ~43.8%。项目实施期内每年产青干草1 443万kg,产优质牧草种子16万kg,可饲养羊3 500个羊单位。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的规定计算,退耕还草地与农坡地相比,2000—2011年累计产出净效益4.25亿元。

3.4.3 社会效益

安定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采取的隔坡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了保持水土,恢复植被,改良土壤,近草、中材、远材效益兼顾的良好效果,带动了马铃薯、畜草、劳务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安定区采取林草间作治理模式,在新建牧草基地3.67万hm2的基础上,配饲料、改圈舍、引良种,实现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全区畜牧业产值比退耕前增加了44.5%,每年人均畜牧业收入达400 多元[10]。

4 结论与讨论

(1)径流调控工程土壤增墒效果显著。据定西市水保所、林科所研究资料,侧柏根系吸水区在3 m深度范围内,主要吸水区在2 m深度范围内。采用反坡梯田整地(集流比1∶1.5)营造的侧柏林,2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平均为4.5% ~5%;按降水保证率为75%设计的隔坡水平阶,在林草植被共生的条件下,遇极端干旱天气,林地(集流比1∶3.33)2 m深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保持在6.95%,侧柏根系层保持在6.63%,具有明显的土壤增墒效果,提高了林地的可持续性。

(2)经过10余年的生长,侧柏林还处于幼林期;而紫花苜蓿一般利用年限为10年左右,已接近衰退期,生产能力及抗旱性逐步衰退。如何选择林草复合体下一个生长周期适宜的草种,维持牧草正常生长,以发挥正常的生态及经济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致谢:本项研究得到了安定区畜牧兽医局李顺荣、安定区水保局王应刚、定西市林科所王秉忠高级工程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参加本项研究的还有刘志文、刘怡君、李孙伟、曹亚雄。)

[1]陈云明,刘国彬,杨勤科.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水分效应的地带性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195 -200.

[2]李裕元,邵明安.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1):72 -77.

[3]汪习军.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1999(12):17-19.

[4]杨文治,邵明安,彭新德,等.黄土高原环境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关系[J].中国科学:D 辑,1998,28(4):357-365.

[5]郭廷辅,段巧甫.径流调控理论是水土保持的精髓[J].中国水土保持,2001(11):1-5.

[6]张富,余新晓,景亚安,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对位配置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7]陈鹏飞,陈丽华,张富.定西小流域治理的径流聚散工程体系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8(8):50-53.

[8]杨冰.定西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甘肃林业科技,2008,33(3):55 -58.

[9]张富,高嶙,赵克荣.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径流调控工程对位配置数量化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4):97-104.

[10]甘肃省林业厅退耕办.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绩斐然[J].甘肃林业科技,2011(4):10-13.

猜你喜欢

安定区定西市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亢蕾作品精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亢蕾作品精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2004~2013年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状况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