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设计形式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2012-09-06张珉
张珉
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世界范围或一个国家的唯一的人类发展评价标准因素。展望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已高度重视人类健康指数的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无疑在人类健康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城市设计将面对新的规划设计思考与挑战。当然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包含很多领域,如城市格局、道路交通环境、公共绿地环境等。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从人居环境中的局部角度探索提高城市环境的观点,主要就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的设计形式,以浅层生态学在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城市道路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改变机非隔离绿化带设计形式提高非机动车道空间人行环境的质量。
关键字:人类发展评价标准人类健康指数非机动车道空间人行环境浅层生态学
一、现状背景:
以目前调查我国各城市已建成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以间隔行道树树池形式为主。近年来受国家对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的引导,大部分城市道路如新建主干道、干道等的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设计为条形绿化带形式, 这类道路主要为五板块式道路。而对于三板块式道路、二板块式道路的机非隔离带仍以间隔行道树树池形式为主。
当然在这些问题上也存在不可改变性原因,如很多的历史型老城市的城市格局难以改变,从而对城市道路空间环境的改变也无法期冀较大的改动;还有些受现有规划条件背景限制的城市,城市道路空间格局难以突破,但对于机非隔离绿化带的形式是可以有新突破的。
以目前在市政设计的专业协作情况来看,市政道路设计与绿化设计间存在脱离,绿化设计往往只紧跟道路设计的形式而设计,绿化设计缺乏主导作用。这样便造成道路绿化带设计的合理性缺乏指导性意见。在市政道路设计时,以车行交通通行为主要设计因素,而道路绿化带的设计包括道路绿地率、绿化带宽度、绿化带的形式主要依据规划道路等级的情况而看待,从而使绿化设计缺少主导权。
以综合调查各城市已建成各等级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空间格局偏向于注重车行交通功能,而对非机动车人行的重视度、关怀度偏低。道路人行空间环境质量偏低,主要受机动车噪声及尾气影响。由以上结论综述城市道路格局为人性关怀值偏低。
二、 对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树池型设计形式构架分析:
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对以非机动车通行及步行的无保护屏障的人行直接影响非常大,这类人行方式离污染源最近,无人体保护屏障,受污染(主要为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影响指数极高。
1. 树池型机非隔离绿化带布局形式对非机动车道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我们在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行走的实际感受总结,当非机动车、步行靠近机动车道一侧非机动车道通行时,空气中汽车尾气气味较重、噪声较高。当靠远离机动车道一侧非机动车道行走时,空气中汽车尾气尾气感觉相对较低、噪声也较高。
① 机动车尾气污染:
通过机动车尾气排放空气流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初期受车流形成的空气流影响,形成横向推动力,使汽车尾气流流动形式以横向流动为主,扩散较弱,排放初期侧向浓度高,且越接近机动车道浓度越高,树池型绿化带形式,行道树冠幅下主干空间形成通透空间,有利于空气在机动车道空间与非机动车道空间之间流动。树池型绿化带形式对机动车尾气初期流动几乎无阻隔作用,使非机动车道受机动车尾气污染度高,如图(一)所示
②机动车噪声污染:
树池型绿化带形式行道树冠幅下主干空间形成开阔空间,几乎对声音没有折射、反射作用,对机动车噪声向非机动车道的传播几乎无消弱作用,使非机动车道受机动车噪声污染度非常高。
2. 树池型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与非机动车通行交通利用关系分析:
通过实地观察部分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习惯,发现绝大多少非机动车人行习惯于靠远离机动车道的一侧通行。实例分析:图(二)为调查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片区华富路上某一相同地点,拍摄非机动车道路面的随机日期不同时刻(包括通行高峰时段、低峰时段)人行交通影像重叠图提取的路面人行密度平面图,由图中可以看出,人行绝大多数靠远离机动车道一侧通行,而树池间路面空间几乎无人使用,使非机动车道路面利用有效率降低。通过人行交通流统计所作树池型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平面交通流示意,非机动车人行偏好于远离机动车道一侧通行,这源于人们内心始终希望远离污染源,且希望通行直达,不愿意通行时进入间断区域折行。
三、对城市道路机非隔离带条形带状绿化带设计形式构架分析:
当将城市道路机非隔离绿化带形式设计为条形带状绿化带形式时,绿化设计对绿化空间形式变化就有更大的变化空间,如条形绿化带与树池型绿化带道路平面绿化宽度不变,但绿化空间形式可以增加中层及下层绿化形式。
一)当条形绿化带的绿化种植形式还是以行道树种植为主,只结合草坪地被种植形式时,从市政道路设计角度,第一层面增加了道路绿地率,第二层面增加了道路绿化带土壤渗水面积、速率,这是一项对市政道路很有利的因素,因为它减小了市政排水的压力,增加了地下水的补充率。而减小了市政排水的压力,增加了地下水的补充率是近年来业界积极推广的目标。这一点小小改变是一项很有利的设计手段。
二)当条形带状机非隔离绿化带绿化形式为行道树乔木结合下层密植高绿篱形式的空间形式时,对非机动车道空间的环境影响将产生诸多有力的变化。具体如下
1. 条形机非隔离绿化带布局形式对非机动车道环境影响分析:
①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降低:
如图(三)所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后的一次横向流动空间受密植绿篱形成的墙面阻挡效应影响,空气流被密植绿篱排挤回,形成在机动车道边缘向上下流动,只有极少部分穿越绿篱枝叶空隙进入非机动车道,使机动车尾气排放主要形成在机动车道直接向上流动并扩散。这样,机非隔离绿化带密植绿篱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尾气对非机动车道的直接污染影响,极大的提高了非机动车道的人行舒适度。
② 机动车噪声污染降低:
机动车行驶行成的噪声向非机动车道传播时,受密植绿篱不规则空间形态影响,产生反射及折射作用,大部分的噪声被反射、折射,但部分噪声仍能穿透、环绕绿篱进入非机动车道。不过密植绿篱还是对非机动车道形成了相当大的噪声降低作用,从而提高非机动车道人行舒适度,如图(三)所示。
在道路设计时,机非隔离绿化带设计为树池型布局时,树池与树池之间的地面空间设计作用之一为提供非机动车人行通行拥挤时避让空间,但实际上,避让及通行的使用率极低。
综合以上论证,道路设计中机非隔离绿化带设计形式应以条形绿化带布局形式优先,以提供绿篱型绿化种植空间,除居住区生活性道路外,其以交通形式以人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需提供人行穿越。且条形绿化带中下层绿化应种植植株灌高、枝叶密集型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绿篱,用以形成植物绿墙,以减弱机动车尾气及噪声对非机动车道非机动人行的影响。绿篱种植的高度应加以控制,如城市次干道、居住区集散道路机非隔离带绿篱高度应控制在1.2-1.5m高度,以保持在道路街道上对道路外侧目标源寻找时留有视线空间;主干道、快速路机非隔离带绿篱可以在1.5m以上,且宜种植复合结构型绿化,形成全冠型茂密植物绿带;居住区生活性道路树池绿带的绿篱高度应控制在1.2m以下,且减少绿篱的连续长度,增加过街出口。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原著第七版),[德]迪特尔.普林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原著第四版),[美]威廉.M.马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