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2-09-06吴月强
吴月强
摘要:土地整理工作为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家提出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土地整理的目标不仅要注重耕地数量的增加,更应发挥土地整理在推动农村建设综合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为此,笔者探讨土地整理模式的创新,以期为优化土地整理功能,推进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思路。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土地是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基础资源,因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土地。但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人地关系非常紧张,一方面人均耕地过少、质量较差,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农村企业占地多但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状况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优化土地整理功能,创新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整理模式又称为土地整理类型,指的是在一定区域或一定阶段内土地整理过程中整理目标、整理程序、整理技术及其组织实施等所表现出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方式、类型。土地整理模式的主要影响和限制因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模式,还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策制度框架条件。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创新土地整理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新农村,其内容涵盖了农村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这一目标对土地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为农业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撑;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土地支撑;土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为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打下基础;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解决农民生存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资料问题,进而通过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为文化素质提高奠定基础;为完善农田林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区域小气候,还可以塑造新的农村景观,为农村提供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因而必须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创新土地整理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创新土地整理模式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整理的本质特征,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应当作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理模式创新的根本原则。二是有利于生产原则。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因而土地整理应当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条件,有效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发点,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城乡体系框架的前提和追求的目标,因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工作必须要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原则。在创新和选用土地整理模式是,应当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大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内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景观环境等的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在创新土地整理模式时,应根据区域的不同地貌类型和现状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现状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资源优劣势,采取适用的土地整理模式。五是区分主次原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的目标是综合性的,但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了主要方面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有效地带动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全面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在土地整理模式选用时,应分析和发现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和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确定适用的土地整理模式。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模式分类依据前述对新农村建设对土地整理模式的要求和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再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模式分为六类,具体如下:1.发展现代农业型这种土地整理模式以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为目标,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基础。因而这种土地整理模式的应当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撑,以提高农地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土地条件较好以及有特色农业发展潜力的村庄。这些村庄大多位于平原、城郊和拥有独特农业资源的丘陵山区。如在平原地区,主要是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土地质量,提高粮经作物产量;如丘陵山区,可以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2.生态环境治理型这种土地整理模式的主要目标为改善村庄和区域生态环境,在完善生产设施配套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这种土地整理模式下,首先是要找准整理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农田林网、护坡林草带,加深土地耕作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为提高生产效益创造条件,实现农民的增收。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比较严较重、植被覆盖率低的工矿和丘陵山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3. 改进基础设施型这种土地整理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配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拓展农村发展空间提供支撑。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先改善交通、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实施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生产力。这一土地整理模式在地理区位偏、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不配套的土地整理地区比较适用。4.工矿发展配套型当土地整理区域农村受到工矿企业发展产生对土地扩张、占压、污染等威胁时,为了尽可能控制土地的占用,减少耕地污染,就应当采取这种整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整理低效利用土地,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复垦工矿废弃土地,治理污染土地等措施,适应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工业发展要求,既能为为工矿业发展提供合理用,又能限制其不合理用地,使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减少了工矿业发展对土地的占用,降低了失地农民的数量、保障了农民的生活和发展空间。5.人地关系协调型这种土地整理模式主要针对三种类型的土地整理区域:一是对于地块零散、土地权属复杂、错乱的村;二是城镇建设占用或工矿发展占用、占压、污染而需补充耕地的村;三是人多地少、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的村。通过这种模式的土地整理,可以调整土地权属,有效的改善土地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在这种模式的土地整理中,协调整错综复杂的人地、人人矛盾是关键,并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为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生产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 王海斌.包头市农村土地整治存在问题及建议[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 2012(01) [2] 王大威,邓荣华.浅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关系[J]. 甘肃农业. 2012(03)[3] 安济文,宋真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