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新技术在水运工程中的运用
2012-09-06王云
王云
摘要:混凝土材料是支持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本文介绍几种混凝土新技术的成果及发展运用。
关键词:混凝土新技术水运工程发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 水运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如何实施混凝土新技术在水运工程中的运用是当前水运工程施工中被广为关注的焦点。
1、绿色混凝土
混凝土能否长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关键在于其能否成为绿色材料。1997 年3 月的“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会议上,吴中伟院士首次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CHPC)”的概念,并指出CHPC 是混凝土的发展方向,更是混凝土的未来,提出CHPC 的目的在于加深人们对绿色的重视,即加强绿色意识。提高混凝土的绿色度,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与能源,并将对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
(1)绿色混凝土的含义
所谓绿色混凝土,是指既能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为人类构造舒适环境的混凝土材料。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是指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在尽可能高的生产效率下降低能耗和各项物耗,消除或最低限度地产生“三废”(废渣、废气和废水);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是指竭力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消除或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组织无废生产,或使“三废”再资源化。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效果来看,绿色混凝土可分为两大类,即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和生态环境友好型混凝土。
(2)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
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在组成上的最大区别在于:采取一定技术措施,掺入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渣、废弃的砖石、混凝土以及固体垃圾等)和以工业废液为原料的外加剂,实现了各类废弃物的再资源化,起到利废、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作用。
建国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基地兴起,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如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城市建筑垃圾的增多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利用废弃的锅炉煤渣、煤矿煤矸石、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等工业废料作为轻骨料制备的轻质混凝土,不仅具有密度较小、相对强度高以及保温、抗冻性能好等优点,还降低了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可变废为用,减少城市或厂区的污染,减少堆积废料占用的土地,对环境保护也是有利的[2]。固体生活垃圾混凝土(SWC)是将生活垃圾作为原料,通过加入生物催化剂,加速生活垃圾的降解速度,将生活垃圾变为可用的资源。SWC 处理后没有剩余垃圾,也不会产生新的垃圾,可以达到彻底处理生活垃圾并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目的。由于生活垃圾中存在塑料等,SWC 内部存在相互加固作用,材料的抗压和抗折强度较高,目前SWC 主要被用于港口、路桥等工程中。以旧建筑物或结构物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可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其中,以30%以下的再生骨料等量取代混凝土中的天然骨料时,可达到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近的强度和运用。
目前,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用于桥梁下部工程、重力桥墩及海岸防波堤等。
(3)生态环境友好型混凝土
所谓生态友好型混凝土,是既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混凝土。传统混凝土为满足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要求,追求密实性。这种密实性的追求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建筑物的透水透气性差、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差,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在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大量固沙、固土及固堤岸材料,开发生态友好型混凝土是最可行的解决措施。目前,我国已开发应用的混凝土有植被型混凝土和透水性混凝土。这类混凝土可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空间,吸收噪声和粉尘,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积极作用。
2、高耐久性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并没有人们当初期望的那么长久,在水工、港口及桥梁建筑中,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建成后不久即出现材质劣化,导致混凝土开裂、承载力降低、甚至倒塌破坏,这与长期只强调强度而忽视耐久性有关。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添加外加剂。硅灰是生产铁合金时的副产物,其粉末粒径比烟灰还细,将这种粉末按水泥用量的10%加入混凝土中拌匀后,即会填入水泥颗粒间的空隙,混凝土就更为致密,一次可提高强度,并可减少碳化。但由于这种材料呈微粉末状态,施工时要特别注意,掺用时要增加单位用水量,故必须在使用的同时加入减水剂。添加硅酸盐外加剂的混凝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且可减轻施工地的海水、河水浑浊,此类混凝土在我国安徽的一些港口城市已有运用。近年来,国外研制出了以乙二醇醚衍生物为主体的混凝土外加剂,这种外加剂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基本上不改变混凝土的强度,对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工作性能影响不大,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凝土的干缩,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同时,可使混凝土的渗水高度、碳化深度、氯离子渗入深度分别下降30%-40%。因此,利用这种外加剂可配制出高耐久性混凝土,应用于某些对耐久性能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中,尤其是在含有盐分的水运工程建筑物中,能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真正有效的措施还是减少拌和用水量和增加水泥用量。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耐久性有效地提高,还得采用有减水效果的外加剂。
3、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SCC,Self- compacting concrete)是一种具有优异施工性能的混凝土,它保持了拌合物的高匀质性和高粘聚性,同时又是一种具有高流动性和适当粘度的混凝土,它能够流过钢筋填满模板内的所有空隙,在重力作用下自行密实。
(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自密实混凝土是基于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来分类和命名的,其某些性能类似于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但又不完全相同。大流动性混凝土通过增加水泥用量和用水量而使坍落度达到20cm 左右,但是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收缩裂缝较多,抗渗性、耐久性较差,钢筋也易于锈蚀,很快便被淘汰了。用混凝土泵沿管道输送和浇筑的混凝土,称之为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一般只要求10cm 以上的坍落度,但它要求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塑性、泌水性、不易分离。自密实混凝土一方面要求在不增加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的前提下具有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便于浇筑成型时免于振捣,另一方面又要求得到泵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浇筑时不离析,硬化后不开裂,而且耐久性要好,所以它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
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高性能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无需振捣只靠自重便可自由流淌,通过稠密钢筋,填充复杂模型并保持自身均匀性和密实性,硬化后满足力学和耐久性要求。它通过胶结材料、粗细骨料、外加剂的选择进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使混凝土拌合物屈服值减小且又具有足够的塑性粘度,粗细骨料能够悬浮于水中不离析、不泌水,在不用或基本不用振捣的成型条件下,能充分填充所有空隙,形成密实而均匀的混凝土结构。
(2)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1987 年冯乃谦提出了流态混凝土概念,奠定了这一研究的基础。2003 年广州西卡建筑材料公司天津分公司先后在天津和北京举办“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研讨会”,推动了津京地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此外,清化大学的廉慧珍教授、覃维祖教授、武汉工业大学的马保国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巴恒静教授、福州大学的郑建岚教授、中南大学的谢友均教授、山东建工学院的李志明教授以及江苏建材研究院、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自密实混凝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促进了我国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
(3)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
目前,自密实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及水下工程、预制构件中,国内也已有自密实混凝土用于特殊结构施工的报道,如大型爆炸洞、水工建筑物、窄径深孔井桩、钢管混凝土等。
自密实混凝土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普通混凝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因大量掺合各种工业废料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了节能、环保、高效、经济即四E (Energy source,Environment,Efficiency,Economy)。它不仅适应了当代混凝土工程超大规模化、复杂化的要求,而且为混凝土走向绿色化、高性能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是混凝土工艺的一次革命。
参考文献:
[1] 李远思,胡龙武,何之鹏. 深度探讨水运工程施工质量影响要素[J]. 科技资讯, 2010,(02) . [2] 董维. 浅析提高水运工程建设质量的措施[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 2010,(11) . [3] 张利平. 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J]. 珠江水运, 2006,(09) . [4]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启动[J]. 西部交通科技, 2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