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
2012-09-06王永
王永
摘要:标志性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的身份证,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通常被用作一种辨认线索,要准备的选择建设标志性建筑,就必须掌握标志性建筑的特性,了解当前我国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标志性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为今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标志性历史文化 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建立,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域性建筑也拔地而起,尽显城市的新时代气息。近年来城市标志性建筑层出不穷,它们在充分展现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时,也彰显了城市的特色风貌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意义
标志性建筑在一座城市前进的轨迹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一部标志性建筑的变迁史。对比昔日的上海,城市的风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然而永恒不变的却是标志性建筑物的巍然屹立,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无论何种叙事,都不能抹杀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 2010 中国世博馆这些标志性建筑物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建筑哲学家曾经浪漫地断言:“建筑是凝固的旋律。”实际上,人们阅读建筑时,不仅能感受其外在结构形态上的旋律美,更应能聆听到精神内蕴的时代音,还应能感受到蕴含在建筑中的城市精神。在每个特定年代,一些著名或伟大的建筑,都可以被看作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凝固,它不仅映射着一个城市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精神、生活方式、而且还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而丰富的观念。
2.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标志性建筑之所以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主要因为标志性建筑的成立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2.1建筑要具有的特殊功能
比如,北京天安门,她雄伟宏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是开国大典的主席台,具有其他建筑无可相比的特殊性,无可争议的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纵观世界各地的著名标志性建筑,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红场”,美国的“自由女神”、“白宫”,法国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无不以其特殊性,担当起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2标志性建筑通常由著名建筑师设计,这也是赋予建筑特定标志性的前提。当然也有例外,如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丹麦建筑师在 35 岁设计的时候是无名的,如果没有有名的建筑师发现他的作品,那么悉尼歌剧院就被淘汰了。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当初被公众口诛笔伐的颇具争议的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人们的公认,丹麦设计师约恩·乌特松 46 年后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大奖,被誉为“悉尼歌剧院之父”,历史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 建筑是时间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
2.3标志性建筑的规划选址
大多在城市区域的特殊的地段,在某些城市关键性节点或者在城市特定的中轴线上或者在城市比较有争议、敏感性的地区,周边有开场空间,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并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区位地段优势特点。
2.4标志性建筑具有历史事件背景或与一些特定的历史性人物有关联,成为一种历史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如青岛五四广场的“五月的风”。众所周知,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1919 年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北京学生于 5 月 4 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 年12 月12 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五四广场中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2.5历史上包括现代的一些偶发事件,这个偶发事件也许不是太具革命性、历史性的纪念性事件,纯粹是偶发事件,包括灾难,同样促成了标志性建筑的诞生。如 5. 12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侨联灾后援建的北川中学将着力打造成北川县的标志性建筑,建成后北川中学将蕴含苦难与希望、爱心与关怀、坚强与重生、奉献与参与。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成为全球华人爱心的见证地。当然最后能否成为标志性建筑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人们的公认。
3.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
3.1合理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现代设计必然要体现时代精神,以富有文化理念的城市设计引领建筑设计方向,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以使城市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从具体规划来看,要从整体布局入手,重视单体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补与协调,努力克服房地产孤立化开发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单个楼盘开发容易出现相关的市政、商业、交通及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的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等。
3.2适当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做法。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对现代建筑带来的千篇一律和缺乏人情的批判,在新建筑上用符号的形式体现传统。实际上后现代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教训同样值得记取,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用现代手法把中国传统建筑意境和文化融人现代建筑空间。比如,在老街区的改造中,可以依托老建筑的外形,外加一些新的设施和符号,赋予新的功能,使老建筑获得新生。有的街区可以保留局部的老建筑,同时要求新建筑必须与老建筑以相近的体量和风格,以取得新建筑与周围古建筑的和谐。
3.3风格设计
标志性的设计手法有两类,一类是融洽于当地的周围环境之中,另一类是找反差,以便与其背景空间形成值得玩味的序列形式。如果再深究下去,我可以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既然人们称建筑师为空间艺术的诗人,那么将标志性建筑设计的一般风格与唐朝的四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的文风做个类比,是比较合适的:李诗天成,信手捻来就可口绽莲花,是可遇不可得的灵感天才;杜诗沉郁顿挫,是一个综合了很多文化背景的诗人,字斟句酌,以诗为史,鞭挞时弊;白居易,则是另一类找灵感的天才,所不同的是他的诗能够做到从浅入深,朗朗上口,可以沟通上至达官、下至黎民的各个阶层;还有一个是韩愈,旁征博引、奇特雄伟,很多时候你没有读过几千本书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在设计上我不敢奢望达到以上四位在诗歌上所取得的对应成就,但是就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入手而言,我比较欣赏白居易的风格,因为这样可以通过一个可达的阶梯让社会广泛理解与认同你的设计理念,其他的风格不是天才很难做到。
3.4文化与建筑的融合设计
通过与标志性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符号产生共鸣,是社会认同地标建筑的一般形式。文化符号是很多的,有全球性的、有本地性的、有东方的、有西方的,在Robert Venturi——我很尊敬的一个建筑师写的一本书中,中文译名大致为《建筑的内涵与表现》,他也提到西方建筑物中的文化符号比比皆是;我们中国的古建筑物同样如此,即使细微如屋脊上的保护兽都是代表了权力等级的一种符号。一般而言,在建立标志性建筑与文化符号的空间关联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放不放文化符号,还是放多少以及怎样搭配文化符号,才能使标志性建筑建成后让人感觉有薄有厚、有轻有重、有正统有另类、有的鲜明直白、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创造令人憧憬的意境。建筑也是随社会文化而演进的,既然我们认同标志性建筑是对当代乃至未来社会文化精神的空间沟通工具,它的设计理念,尤其是文化符号的运用方式当然是可以更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当我们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新世纪,上个世纪所通用的LESS IS MORE、追求设计符号单纯化一的设计理念也不是不能更改的。
4.结语: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转变,休闲活动频率的增加和品质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更多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如何发挥标志性建筑这个城市重要节点的优势,如何使其激发和带动休闲行为的发生,成为城市魅力的焦点,值得设计师和相关人士深入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王后军.建筑创作中的城市意识[J].华中建筑,2008
[2] 陈志春.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
[3] 祁嘉华.美眼看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