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积疗法的规范化操作*
2012-09-06马迎基佘继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马迎基 郑 军 佘继林 汪 蕾 张 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 100010)
捏脊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捏脊疗法因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无痛无创伤,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
冯氏捏积法在北京地区家喻户晓,由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冯泉福教授在冯氏祖传四代,历时150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安全、无创伤、成熟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技术成熟度高,人民群众认知度高的特点。但是多年来由于缺乏冯氏捏积疗法操作规范而影响到了该疗法的推广应用,使临床医生、患儿家长在使用本法时不能准确施术,很难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为推广冯氏捏积疗法的应用,依托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项目-冯氏捏积疗法规范化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课题,经过科学研究及临床疗效验证,制定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规范化操作文本。
1 冯氏捏积疗法介绍 冯氏捏积疗法是冯氏医家在传统的捏脊手法即推、捏、捻、放、提的基础上,结合冯氏捏积特有的揉、按手法,配合内服消积散、外敷冯氏化痞膏,形成了由外治手法、贴敷、内服的一整套完整的疗法。冯氏捏积疗法作用于脊背正中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起到了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
冯氏捏积手法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实际操作可从尾骨)开始,沿着督脉捏拿至大椎穴。如此循环,捏拿六遍。捏第五遍时,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腧穴。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揉按肾俞穴数次。
冯氏化痞膏:冯氏祖传验方,具有消积化痞,散寒止痛之功效。
2 冯氏捏积疗法的规范化操作研究 2.1 规范了施术前的准备 ①冯氏捏积疗法采用独特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正中,循脊而过的督脉是阳脉之海,手法刺激具有振奋阳气的作用,同时为避免小儿哭闹引起呕吐,因此冯氏捏积术宜在早晨小儿空腹时进行。②应用冯氏捏积手法治疗时,小儿后背暴露在外,因此室内温度要求适中,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小儿出汗影响操作,或是温度偏低造成小儿外感;同时要求施术者双手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低造成对小儿的刺激。③为避免小儿因哭闹、挣扎而发生意外伤害,施术时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患儿碰伤。
2.2 规范了具体操作步骤 对冯氏捏积手法的操作,经过文献复习及查阅,将捏积手法分步骤具体描述,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描述每个手法的细节及操作技术要领,同时录制了冯氏捏积疗法的技术操作录像,文字与图像结合,使初学者看懂并领会操作要领,以利于基层社区及农村地区推广应用。以推法为例:
推法:术者用双手的食指第二、三节的桡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双手交替,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技术要领: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
2.3 规范了操作手法的关键环节 对捏积操作手法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精准文字描述,便于学习者掌握要领,例如:①操作同时作用于督脉与膀胱经,注意操作规范,不可偏离。②提法时注意手法正确性,向后上方牵拉成弧形,手法正确时可产生清脆的筋膜摩擦声。③肾俞穴行补法,手法宜轻缓,轻缓为补,取先后天同补之义,并应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注意揉中有按,揉按结合。
2.4 规范了治疗时间及疗程 对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时间、消积散及化痞膏使用时间及疗程统一规范,以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为例:采用上述冯氏捏积手法治疗小儿厌食,每日晨起空腹捏积6遍(包括重提1遍),共治疗6d。其中第四天晨起空腹送下冯氏消积散(剂量见后文),第5天捏积后贴敷冯氏化痞膏,第6天早晨揭下膏药。
2.5 规范了捏积时指力的标准 2.5.1 推捏指力:将患儿按年龄段分组,根据病情程度、营养状况不同,使用电子握力器(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CAMRY EH101型)采集临床捏积操作者在推、捏、捻操作时的指力。以4岁体型中等、营养状态中等患儿为例,电子握力器测量指力在6.8~7.1Kg范围内。取平均数7.0Kg。
废弃混凝土-水泥土强度特性及固化机理研究………………………… 栗霞,沈兴刚,杜俊,杨叶秀,李丽蓉(3-8)
捏积治疗时,根据病情程度、营养状况不同采用不同捏拿指力。营养状况一般者指力中等,病情较轻或皮肤松弛者指力轻取,病情重或体型肥胖者指力重取。
表1 各年龄段捏拿指力标准
2.5.2 重提指力:将患儿按年龄段分组,根据病情程度、营养状况不同,使用电子握力器采集临床捏积操作者在重提操作时的指力。以4岁体型中等、营养状态中等患儿为例,电子握力器测量指力在9.5~10.5Kg范围内。取平均数10Kg。
捏积治疗时,根据病情程度、营养状况不同采用不同捏拿指力。营养状况一般者指力中等,病情较轻或皮肤松弛者指力轻取,病情重或体型肥胖者指力重取。
表2 各年龄段重提指力标准
2.6 重提取穴位 对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多种小儿常见病及兼症重提穴位进行文献归纳学习,制定重提穴位标准,以治疗小儿厌食症为例:
治疗小儿厌食症,在脾俞、胃俞、大肠俞施以重提手法,如兼见情绪不佳,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加心俞、肝俞;兼见多汗,加肾俞、厥阴俞、肺俞;腹泻,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者,可加三焦俞;便秘、口气重加肺俞、三焦俞。
2.7 消积散剂量规范 将患儿按年龄段分组,主要根据大便性状不同,使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梅特勒,型号AE200)称量消积散剂量。以4岁大便正常患儿为例,电子天平称量消积散处方剂量为0.4g。
对患儿口服消积散的剂量,以年龄、大便性状分组如下
表3 消积散使用标准
2.8 化痞膏贴敷规范 贴敷冯氏化痞膏:为有效融化化痞膏,采用电热保温碟加热融化膏药,融化时间为3min,将化痞膏融化至拉丝状,同时以膏药背衬在手背上试温不烫为限度,将融化至适合状态的化痞膏分摊在空白膏药橡胶圈中涂抹均匀,贴敷在患儿神阙穴位(脐部),第二天晨起后揭下。
2.9 饮食禁忌规范 冯氏医家在长期治疗实践中体验到,为了更好地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一些影响或消弱治疗效果的高糖、寒凉等饮食或调料也应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加以禁食。规定了捏积过程中禁食芸豆、醋和螃蟹。
2.10 禁忌症的规范 冯氏捏积疗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本疗法是操作者双手施术于小儿脊背,因此凡是影响小儿施术于小儿脊背的某些疾患或由于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由于操作时小儿哭闹而可能加重病情的某些病症,均作为本疗法的禁忌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10.1 小儿的后背有疖肿、外伤或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的病情应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2.10.2 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心脏病,操作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出现意外的险情,应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2.10.3 小儿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智力低下的疾患,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类疾患因先天经络发育不健全,或因后天经络严重受到损伤,运用本疗法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上述疾患也应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2.10.4 患儿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这些患儿由于捏拿脊背或因小儿哭闹,可能会加重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因此,这些疾患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2.10.5 患儿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也不宜同时进行捏积疗法。
3 讨 论 中医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传统学科,如何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全球化是目前中医发展的重要问题。标准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20余年来中医儿科学在标准化研究中完成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中法、中葡对照国际标准中均收录儿科名词术语,《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医儿科标准数据库》以及包括40个常见病种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1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首届中医全球化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中医学的规范化是中医学向科学化和全球化迈进的先决条件。2012年3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医儿科学标准化高级研讨会,中医儿科操作技术的规范化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医外治法,特别是规范化推拿疗法的标准研究。中医儿科外治法作为中医进社区及中医儿童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之一,规范冯氏捏积疗法的操作成了推广应用此项技术的关键问题。为此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专项资助,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复论证,制定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规范化操作,以期为这门古老的中医外治术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