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浙江城市化

2012-09-06吴可人

浙江经济 2012年18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化城镇

□ 文/吴可人

把脉浙江城市化

□ 文/吴可人

破题的关键,是要充分认清产业结构偏低是造成浙江城镇流动人口量大而质低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浙江城市化走在全国前列。最近中国社科院一项研究成果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3%,名义上实现社会结构以城市为主的历史性跨越。而早在10年前,浙江就已经实现这一重大转变,2001年,浙江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常住人口比重的半壁江山,达到50.9%。2010年,浙江城镇化率更是提高至61.6%,高于全国平均11.7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浙江社会结构已经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虽然城市化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忽略掉一个重要数据,在城镇化水平大大领先于全国多数地区状况下,浙江城镇的流动人口规模亦居全国各地前列,且这一群体仍在以较快速度扩张。2010年,浙江城镇流动人口规模已达1616万人,占城镇全部常住人口的48.2%之多,大大高于全国34.4%的平均水平,仅次于北上广。也就是说,若去除这部分流动人口,浙江城镇化进程远没有数据显示的那样乐观。以流动人口为主要支撑的城市化进程,对于浙江城市化发展极为不利。

一是流动人口难以成为有效的消费群体,不利于提振城市消费,进而拖累城市服务业发展。由于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较低且稳定性不高,加之多数流动人口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很多公共服务之外,因此流动人口消费能力低、消费意愿低,对服务业需求几乎微乎其微,难以形成支撑服务业较快发展的市场需求。浙江11个设区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3%,仅略高于同期世界低收入国家地区(46.9%),大大低于其他各收入水平国家地区,就是一个佐证。在浙江,越是制造业庞大,外来农民工多的中小工业城镇,第三产业比重越低。这种人口结构不改变,城市发展服务业就非常困难。

二是流动人口难以成为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阻碍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制约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受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影响,流入浙江城镇的流动人口知识水平、劳动技能、专业素养均较低。2010年,浙江城镇流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占比高达69.3%,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居第二位;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低于全国9.3年的平均水平;而浙江文盲率3.4%,为全国最高。当前,浙江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第16位,浙江的人才资源储备与整体经济实力不相称,难以适应浙江转型发展人才需求。

三是流动人口难以形成稳定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难度,影响城市功能提升发展。鉴于流动人口普遍流动性较高,其公共服务需求规模变化较大,加之在现有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格局下,目前城市政府仍不愿拿出太多钱用于提供外来流动人口服务,进而影响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而在公共服务供给出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城市人均享有水平势必大大下降,出现城市道路、绿地、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和服务难以满足城市常住人口需求的状况,制约城市功能提升和社会良性发展。

四是流动人口难以充分融入城市,导致城市社会结构两级分

化,加剧社会矛盾。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职业分化和贫富分化明显,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距均较大。这种状况加大了流动人口在建立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方面的难度,进而影响他们获得较好的工作、融入城市主流的机会,使他们陷入“边缘化——缺乏社会交往——更边缘化”的恶性循环。

让城市成为“所有居住在其中的人的城市,而不仅仅是城市人的城市”;让居住在城市的来自农村地区、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成为有资产者、有专业能力的劳动者,顺利融入城市,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浙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破题的一个关键是,要充分认清产业结构偏低是造成浙江城镇流动人口量大而质低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千方百计加快城镇产业转型提升,加快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以更高层次人力资本需求替代低层次劳动力需求,尤为关键。同时,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落脚于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着力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创造和拓展人的发展机会,全面推进人的城市化,也将是一项重要工作。

(供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城市化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与就业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