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电导率特征分析

2012-09-05郭效丁魏永强

地下水 2012年5期
关键词:井点小波电导率

李 瑛,郭效丁,魏永强,宋 玮

(1.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陕西 渭南 715100;2.武警工程大学军事经济系,陕西 西安 710086;3.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电导率特征分析

李 瑛1,郭效丁2,魏永强1,宋 玮3

(1.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陕西 渭南 715100;2.武警工程大学军事经济系,陕西 西安 710086;3.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分析灌区上层含水层的电导率分布特征,发现灌区高盐区和中盐区大部分分布在灌区中部和北部45#附近,水位均低于5 m的地区。但个别井点水位埋深很大,电导率很高,其地下水盐化并不是由于水位过高引起的。利用76#连续监测资料采用小波方法分析其水位与电导率的关系,得出水位变化与电导率相反的结论,为确定其变化机理,监测不同深度下的电导率值,结果得出灌区地面以下富集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推断灌区地下水分层广泛存在于灌区。依据地下水分层现象和上层含水层电导率分布状况,为灌区地下水盐碱化过程研究和井渠联合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洛惠渠;地下水位;电导率;Morlet小波

耕地是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耕地资源在自然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西北干早地区,由于干早少雨,水资源匾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使得土壤大面积发生盐碱化或次生盐碱化。而洛惠渠灌区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直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1],灌区盐碱地面积迅速增加。通过最近几十年大规模的治理(修建排水设施),灌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盐碱化得到有效防治,使灌区的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和提高。但在最近几年中,灌排设施老化破损严重,部分地区的盐碱化重现。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灌区地下水运动特征[2-3]、土壤剖面盐分分布[4]等进行了研究,为灌区地下水盐碱化过程研究和调控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揭示灌区地下水盐特性出发,依据实地采集到的数据深入研究了地下水盐动态特征,对分析整个灌区水盐运移及土壤盐化进程有重要的作用,为灌区地下水盐碱化过程研究和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灌区概况

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洛河阶地,属渭南市大荔县,东接黄河滩,西至卤泊滩钟家寨,北临韦庄、蒲城二塬,南隔洛河,面积约320 km2。灌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为484 mm,年平均蒸发量1 690 mm。灌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降雨和引水灌溉,其次是塬区潜水和微承压水。受地形变化影响,整个灌区地下水流向与地面坡度基本一致,自西北向东南,出露于河谷,最终汇入盐湖或流入黄河滩。灌区灌溉系统在原汉朝龙首渠基础上兴建,从北洛河状头引水,沿洛河东岸,穿山越沟至义井分水闸,沿三条干渠东、中、西进行灌溉。同时灌区为了解灌水前后和用水期间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1951年开始陆续设置观测井,目前可利用井点有60眼。灌区灌渠和观测井点的分布情况如图1。灌区从开灌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作物以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三者的面积之和占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小,棉花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大。

图1 灌区灌渠和观测井分布图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根据60个观测井观测数据来分析地下水水盐分布特征,水样取至水面下2 m处,测量其水位、水温、电导率、pH值。同时根据灌区各个观测井的水盐特征,课题组选定102#,45#,76#井等作为长期定位观测井。2007年,在 76#井设置地下水位自动记录仪 CTD-Diver进行自动观测。对地下水埋深、电导率、温度指标进行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天。根据76#自动监测资料,结合相应时间段内的日降雨量,采用Morlet小波[5-13]分析观测井地下水位及其与电导率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各自周期变化规律,对两者在同一尺度下演变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在垂直方向上,分析45#,34#电导率随深度的变化。

2 结果分析

2.1 灌区地下水电导率分布特征

根据60个井点观测资料,绘制了灌区电导率等值线图,见图2。按电导率值大小将灌区地下水分为高盐区(8 ds/m<EC)、中盐区(4 ds/m <EC≤8 ds/m)、低盐区(EC≤4 ds/m)。高盐区占所测样点数的8%,主要位于灌区中部盐湖附近102#、70#和灌区北部45#和76#点。灌区淋溶下的盐分通过排水系统汇集到盐湖,加之强烈的蒸发,使得这盐湖地区地下水电导率偏高,最大值达20.2 ds/m。45#位于第二阶地后缘凹槽内。三阶地的灌溉排水大量向这里汇集,地下水位常年保持在1 m左右,电导率值为16.6 ds/m。76#位于灌区东北部灌渠旁,水位虽然在9.89 m,电导率很高,为9.04 ds/m。类似76#水位埋深很大,电导率很高的井点还包括大荔县城东南方向 41#,水位 10.97 m,电导率 7.54 ds/m。

图2 灌区地下水电导率值分布

中盐区占所测样点数的20%,主要位于灌区中部及中西部地区,包括 33#、34#、37#、38#和 39#。这些井点大多位于中干渠、排干沟和一分渠的交叉位置,渠水渗漏严重,虽然该地区坡度较大,水位依然很高,平均水位为4.3 m。平均电导率值为5.84。低盐区占所测样点数的72%,主要分布在灌区周边地区,南部洛河左岸、东干渠(除45#附近地区)、黄河滩地和西干渠附近地区。这些地区受洛河和灌区下渗补给,水质较好。

根据以上分析,灌区高盐区和中盐区主要分布在灌区中部和北部45#附近,这些地区共同点就是水位较浅,水位都在5 m以内。根据张霞的分析结果[14],灌区的地下水临界埋深为5 m。因此,灌区应做好这些地区排水工作,控制地下水水位。另外灌区存在个别井点,如76#、41#,其地下水盐化不是由于水位过高造成的。

2.2 灌区76#水位电导率小波分析

图3 电导率、水位和降雨量随时间变化

图3为灌区2007年1月至9月降雨量与76#水位和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根据资料分析,水位变化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在3月份之前,增长相对较慢,在3月—8月份之间,水位迅速上升,8月份以后,水位达到平稳状态。分析原因,76#附近主要种植作物为枣树,由渠水和井水联合灌溉,灌溉时间为12—1月,3—4月,6—8月,灌区 2007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和5—9月。因此3月之前,水位较慢增长是由于上年12月份冬灌补给。之后进入春灌、夏灌阶段,灌区受灌溉和雨季的影响,水位总的呈上升趋势。进入8月份,随着夏灌结束,水位也达到稳定状态。电导率变化稳定,在均值7.80 ds/m附近波动,变化范围基本在6.95~8.73 ds/m之间。

图4 电导率小波变换

图4是2007年1月1日到9月27日电导率距平变换的Morlet小波变换。图中信号的强弱通过小波系数的大小来表示,等值线颜色越浅,小波系数值越高,电导率越大。相反,等值线颜色越深,小波系数值越低,电导率越低。图中可以看出,在尺度160 d上,周期震荡较为明显,电导率值由低到高再到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处于较低值。在尺度60 d上,前期周期变化明显,在第200 d后电导率变化相对平缓,处于上升趋势。可能后期降雨量逐渐增多,补给地下水,使其规律变化不明显。根据计算出的小波系数求出相应尺度的小波方差,计算结果有4个峰值,分别相对应的时间尺度为15,24,63,150 d。图5水位小波变换的等值线图。图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震动周期为110,44 d。小波方差有3个峰值,分别相对应的时间尺度为17,44,110 d。

根据以上分析,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周期为15,24,63,150 d,水位变化的主要周期为17,44,110 d。在小尺度上,电导率和水位的周期基本相同。在大尺度上,电导率的周期基本为水位周期的一半。因此,本文选择水位的周期17,44,110 d三个尺度上分析电导率与水位变化关系,见图6。

图5 水位小波变换

图6 不同时间尺度水位和电导率的变化趋势

通过图6可以看出,在17 d的尺度上,水位和电导率周期基本相同,但是水位波动较平缓,电导率的振动比较剧烈。且主要发生在前20 d,70~100 d,150~180 d,正好与灌溉时间12—1月,3—4月,6—8月相一致。在大的时间尺度上,76#井水位和电导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位和电导率变化波形基本相似,演变相位差180°。在44 d的尺度上,水位的变化幅度依然小于电导率,但可以看出,水位变化趋势与电导率相反。在110 d的尺度上,水位变化幅度与电导率基本一致,且水位与电导率变化趋势相反。总之,在较大尺度上,水位和电导率表现出明显的逆相位,水位降低时,电导率值升高;水位升高时,电导率降低。根据41#从2005年至2010年12次的监测数据,电导率变化趋势与76#相同,随着水位降低而增大。

2.3 电导率值随深度变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灌区电导率在水位以下随深度的变化,本文选取灌区水深较深的两个井点进行分析,其中45#水深约30 m、34#水深约20 m。每隔2 m采样,测量其电导率值,如图7,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井点电导率值某一深度内都很稳定。45#电导率在水深368~358 m间稳定在16.3 ds/m。34#电导率在水深350~340 m的10 m内一直维持在6.9 ds/m。但是在接着的4 m内,电导率值都有大的突变。45#电导率值由358~354 m内电导率值增加到17.0 ds/m,同样34#在340~336 m内电导率值增加到 19.7 ds/m。之后,电导率值随水深增加变化较小。45#电导率值稳定在17.0 ds/m,34#电导率值稳定在 19.5 ds/m。

图7 45#电导率值随深度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井点的地下水都存在分层,上层相对淡水层、过渡层、相对盐水层。根据《洛惠渠志》记载,灌区地面以下的古湖沉积物中富集了大量的可溶盐类。在水循环作用下,古湖沉积物中富集的可溶盐上升,致使潜水矿化度偏高。推断灌区地下水分层是古湖沉积物的可溶盐上升造成的。根据05年至今的观测,盐湖水位基本保持在338 m附近,与34#过渡层在同一高度,盐湖的电导率值21.0 ds/m,与34#相对盐水层相近,认为灌区盐湖与地下水相对盐水层相连通。根据小波分析结果,76#井电导率变化与水位变化情况相反,水位下降电导率回升,而水位上升,电导率下降。可能76#井的水位正好位于过渡层,水位稍有变化,电导率在相对淡水层和相对盐水层之间波动。

图8 34#电导率值随深度的变化

灌区灌溉主要由井渠联合灌溉,特别南部地区,降水量少的年份,渠水覆盖不到灌渠下游,农户便就近以井水灌溉,渠道逐渐废弃。从90年代开始,灌区水位逐年下降[15],根据监测数据,目前灌区埋深大于15 m占监测井点25%,主要位于灌区东部和南地区,最大为104#,埋深27 m。灌区东部和南部受到黄河和洛河的补给,上层淡水层水质较好。但是如果过度开采灌区地下水,不能及时得到淡水补给,必将导致地下水下层盐水层出露,水质迅速盐化。尤其是灌区76#和41#,根据其电导率随水位的变化情况,说明水位可能已经位于过渡层中,应加强注意。因此,灌区应及时修缮灌区南部废弃的渠道,以渠灌为主,做好井渠联合灌溉的调控工作。

3 结论

(1)对灌区上层含水层(水样来自于水面下2 m,故认为其为上层淡水层)的电导率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灌区高盐区和中盐区大部分分布在灌区中部和北部45#附近,水位均低于5 m的地区。

(2)采用小波方法分析了观测井水位与电导率的关系,发现水位变化与电导率相反,观测井水位不同深度下的电导率值存在分层现象。这可能是76#和41#水位变化与电导率相反的主要原因。

因此,灌区在井渠联合灌溉时,针对灌区不同地区的地下水盐化特征,采用不同灌溉方式或地下水位控制措施。在灌区北部45#附近和灌区中部盐湖附近,调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灌水量,加强排水措施,通过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土壤和潜水蒸发,保持耕地盐分平衡,防止返盐[16]。在灌区南部和东部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深,为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水位低于过渡层,相对盐水层出露,造成水质盐化,应加强井渠联合灌溉,修缮渠道,丰水年尽量使用渠水灌溉,补给地下水,而在枯水年,适当使用地下水。注意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

[1]洛惠渠志编纂委员会.洛惠渠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杜中,李占斌,李鹏,等.稳定同位素示踪洛惠渠灌区水盐运动研究[J].人民黄河.2009,31(2):63-65.

[3]张霞,李占斌,李鹏.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223-226.

[4]杜中,刘海波,李占斌,等.洛惠渠灌区土壤剖面盐分分布规律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 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485-490.

[5]邵晓梅,许月卿,严昌荣.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 -7.

[6]王文圣,丁晶,向红莲.小波分析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4):515 -520.

[7]倪林,张国栋,周良超,等.武汉近60年冬季气温和夏季降雨量变化的小波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83-88.

[8]邓自旺,尤卫红,林振山.小波变换在全球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20(10):505-510.

[9]胡增臻,石伟.子波变换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气科学.1997,21(1):58 -72.

[10]秦前清,石伟.实用小波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1]葛哲学,沙威.小波分析理论与 MATLAB 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2]覃军,张录军,胡江林.武汉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气象科学.2001,21(2):206-219.

[13]刘德,李永华,何卷雄.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雨变化的小波分析[J].高原气象.2003,22(2):173 -178.

[14]张霞.渠灌区地下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37-38.

[15]刘海波,杜中,李占斌,等.洛惠渠灌区地下水30年变化规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6)31-32.

[16]张蔚榛,张瑜芳.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8:13-18.

S273.4

B

1004-1184(2012)05-0064-04

2012-05-25

李瑛(1972-),女,陕西大荔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灌溉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井点小波电导率
构造Daubechies小波的一些注记
东华大学在碳纳米纤维孔隙率及电导率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MATLAB的小波降噪研究
基于比较测量法的冷却循环水系统电导率检测仪研究
低温胁迫葡萄新梢电导率和LT50值的研究
集水明排与深井井点联合降水工程应用
基于改进的G-SVS LMS 与冗余提升小波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
楚商电排站基坑降水井点的设计及其应用
轻型井点降水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