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健型特色蔬菜黄秋葵新品系筛选及评比

2012-09-04顾卫红杨红娟陈远东

上海蔬菜 2012年3期
关键词:黄秋葵秋葵荚果

马 坤 顾卫红 杨红娟 陈远东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园艺研究所 201403; 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

黄秋葵,别名羊角豆、咖啡黄葵、补肾草、毛茄等,属锦葵科草本植物。原产非洲,根系发达,性喜温暖和强光,耐旱不耐寒,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食用花后嫩荚果。其嫩荚营养丰富,含有果胶、膳食纤维、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含量在目前已知蔬菜中居第1位;此外秋葵嫩荚中还含有多糖-蛋白混合物及植物黄酮等功能性营养成分,可强肾补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保护人体胃肠粘膜和呼吸道,促进胆固醇物质的排泄,减少脂类物质在动脉管壁上的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和胶原病的发生,具有抗疲劳、保护肠胃、预防便秘、强肾壮阳等功效。黄秋葵口感柔嫩滑润,风味上佳,富含黏液,属于营养丰富、优质又具保健作用的特色蔬菜。

黄秋葵在我国常作1年或2年生栽培,上海地区可于3月中下旬大棚育苗后移栽,也可于4月下旬~5月中旬露地直播。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以从国内外引进黄秋葵品种为种质,经过多年连续多代自交筛选,获得了5个株型、荚果颜色、形态、早熟性等主要生物学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高代自交新品系,为从中进一步筛选出可示范推广用黄秋葵新品系,我们于2011年夏季在上海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对各新品系进行评比鉴定,现将鉴定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黄秋葵1号、黄秋葵2号、黄秋葵3号、红秋葵1号和红秋葵2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1年3月10日在庄行试验站大棚内育苗,4月20号移栽到大田。667m2大田施有机肥500kg,移栽株行距为45cm×45cm。6月25日开始分批采收嫩荚考种,10月15日考种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物学性状

由表1可知,5个品系的平均植株高度差异明显,黄秋葵品系之间株高差异不大,红秋葵1号、红秋葵2号株高较其他品系差异明显。田间观察发现,植株高度和倒伏性没有直接关系。黄秋葵1号和黄秋葵2号表现直立性状强,茎枝粗壮,节间短;黄秋葵3号植株茎枝、节间中等,易倒伏;红秋葵1号矮生,茎枝细弱,节间长,易倒伏,生长势弱;红秋葵2号茎枝中等,节间长,生长旺盛。5个品系的平均分枝差异明显,红秋葵品系比黄秋葵品系分枝多。黄秋葵3号平均分枝最少,为1.16个;红秋葵1号平均分枝为2.94个;红秋葵2号分枝最多,为3.8个。其次,5个秋葵品系的最低结荚节位有差别,黄秋葵1号结荚节位最低,最早荚平均为第3.65节,连续结荚性极佳,早熟性明显;黄秋葵2号和红秋葵1号次之,分别为4.12和4.44节,均表现早熟;但黄秋葵2号在9月下旬顶部仍能连续结荚;红秋葵1号表现出明显的早衰;黄秋葵3号平均结荚为6.8节;红秋葵2号结荚高度最高,为8.73节,连续结荚性差,但到9月下旬后植株顶部结荚较多。

表1 不同秋葵品系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2 商品性和产量表现

由表2可知,5个秋葵品系的荚果长度和粗细是有差异的,荚果的长度以黄秋葵3号最长,嫩荚平均长度为12.12cm,完全荚平均长度16.08cm;其次为红秋葵2号,嫩荚平均荚长为10.45cm,完全荚平均长度为15.13cm;黄秋葵2号嫩荚平均荚长最短,为7.84cm,完全荚平均长度为13.1cm。果荚横截面形状和粗细也有所差异,黄秋葵3号嫩荚横截面为七棱近圆形,其他品系横截面为五棱形;黄秋葵2号荚果嫩荚和完全荚的平均宽度分别为1.86cm和2.78cm,为5个品系中最粗的品系,黄秋葵3号嫩荚和完全荚的平均宽度为1.55cm和2.15cm,为最细的一个品系。通过观察发现,黄秋葵3号嫩荚荚色黄绿,细长指形,荚顶部尖细易扭曲;黄秋葵1号嫩荚浓绿,短粗,笔直,荚顶微尖;黄秋葵2号荚色浓绿,短粗,笔直,荚顶微尖;红秋葵1号嫩荚鲜红,短粗,荚顶微尖;红秋葵2号嫩荚鲜红,长且粗,荚顶微尖,顶部稍有扭曲。将5个品系的嫩荚荚果切片,分别在开水中煮半分钟后品尝,嫩荚颜色均变浅,黄秋葵1号、2号和红秋葵1号、2号的口感差别不大,滑嫩而且糯,黄秋葵3号口感有差异,滑嫩而且微糯。

由表2还可以看出,5个品系的嫩荚平均荚重和单株结荚数量都有明显差异,红秋葵的每株结荚数明显低于黄秋葵品系。黄秋葵1号、黄秋葵2号平均每株结荚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系,分别为51个和54个,单荚平均重量低于其他品系,分别为10.4g和10.67g;黄秋葵3号单株结荚数为29个,单荚重量最大,为12.58g;红秋葵1号、2号结荚少,分别为26个和20个。通过折算得到不同品系的理论产量,黄秋葵2号每667m2理论产量最高为1897.84kg,黄秋葵1号次之,为1747.05kg,均为高产品系;黄秋葵3号为1201.65kg,较红秋葵1号978kg高出22.87%,红秋葵2号产量最低,为793.81kg。黄秋葵在产量性状上明显优于红色秋葵种系。

表2 不同品系秋葵的产量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秋葵嫩荚的食用口味嫩滑可口,可鲜食也可用于加工,是一种优质、美味、高档的食材;花、叶也可食用,种子和根可入药,干种子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碾碎后可作饮料饮用,可以说秋葵全身是宝,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可观的保健蔬菜。

通过田间试种观察发现,不同黄秋葵新品系的株型、结荚性、熟性差异明显,其中黄秋葵1号和黄秋葵2号在上海地区栽培条件下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田间生产采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适栽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相当关键。高蔓型红秋葵在我国南方地区无霜期长、生育周期长的种植条件下,结荚早期可采用打主顶、留侧枝、侧枝结荚的栽培措施,控制其植株高度,以方便采收上部嫩荚,同时产量也表现较佳。秋葵嫩荚的采收技术及时间是高效栽培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过早采收嫩荚偏小,单位产量减少;采收过晚,荚果的纤维化程度过高,食用品质显著降低。所以,适时采收对荚果品质和产量有显著影响。

猜你喜欢

黄秋葵秋葵荚果
基于Workbench LS-dyna的花生荚果脱壳受力仿真研究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纤纤秋葵淑女指
紫云英荚果成熟度对落荚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花生除杂(清选)分级机的设计与研究
秋葵小炒
秋葵就要这样种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