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趋势分析
2012-09-04朱秀秀张政兵谭小平
朱秀秀,张政兵,尹 丽,谭小平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湖南 长沙 410005)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水稻生产区域优势,是我国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全省水稻生产以双季稻为主,年播种面积约430万hm2。受气候环境、耕种方式、食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水稻生物灾害发生频率高、危害重。
据湖南省植保部门普查和初步统计,全省有害的水稻生物种类有122种,其中病害33种、虫害44种、杂草39种、鼠害6种,因病虫草鼠危害造成粮食年损失量已超过80万t,生物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南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很重,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水稻主要病虫害分布广、危害重
湖南省常年发生较重的水稻主要病虫害有“三虫三病”:即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其中虫害明显重于病害。2001~2011年,上述病虫害每年的总发生面积均在1 300万hm2以上(见图1),年造成稻谷损失量在50万t以上,发生范围涵盖全省14个市州120多个县市区,其中,二化螟年平均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18.2%、三化螟占1.2%、稻飞虱占26.1%、稻纵卷叶螟占24.4%、纹枯病占16.6%、稻瘟病占1.7%,稻曲病占2.4%,其他病虫害占9.4%(见图2)。2011年,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2 100万hm2,经有效防治后仍造成实际稻谷损失60万t以上,上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86.5%,造成实际损失占总损失的量的93.0%(见图3)。
图1 湖南省2001~2011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 水稻螟虫
图2 2001~2011年湖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平均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比例
图3 2011年湖南省水稻主要病虫危害造成实际稻谷损失量
湖南水稻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其中二化螟是湖南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气象条件变化及化学防治等因素的影响,水稻螟虫根据各自的特性出现不同的变化,其中,二化螟和大螟呈现出发生期提早,蛾峰期拉长,世代重叠严重,主害代数增加等特点[1];而三化螟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4)。
图4 2001~2011年湖南省水稻螟虫发生情况
1.1.1 二化螟2001年以来,全省二化螟年发生面积均在300万hm2以上。湘中南一般发生四代(部分为不完全四代),湘西、湘北发生三代。常年一代发生量最大、发生程度最重,主要危害分蘖期早稻;二代主要危害穗期早稻、分蘖期中稻以及部分晚稻秧田;三代主要危害中后期中稻和分蘖期晚稻,四代主要危害湘中南晚稻后期造成虫伤株。2001~2005年,全省二化螟均达到大发生程度,2005年最为严重,发生面积达430万hm2,2006年以后,略有缓和。
1.1.2 三化螟三化螟在湖南年发生3~4代,自2001以来,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下降,至2011年,发生面积已不到3万hm2,仅在湘南永州、郴州,湘北岳阳、益阳等局部地区发生危害。
1.1.3 大 螟大螟在湖南年发生3~4代,主要在湘北益阳、常德等局部地区危害较重,近年来危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由田边危害向田中扩展趋势明显。
1.2 “两迁”害虫
1.2.1 稻飞虱湖南稻区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常年发生5~7代,褐飞虱年发生6~7代。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主害代高峰期白背飞虱虫量通常占总虫量的70%以上,中稻前期一般仍以白背飞虱为主,虫量可占总虫量的60%以上,其后褐飞虱比例升高,中稻后期及晚稻前期褐飞虱开始占据优势,至主害代(一般为9月中、下旬)褐飞虱比例一般占飞虱总虫量的70%以上[2]。常年监测数据显示,湖南境内稻飞虱主要为迁入虫源,每年4~5月开始,随气流和降雨从两广地区迁入湖南省,近两年稻飞虱越冬虫源调查结果也显示,全省仅在邵阳和永州局部地区的杂草和冬种作物上有极少量越冬现象。近年来,我国稻飞虱主要虫源地越南广泛推广晚插冬春稻和感虫的中国杂交稻,导致越南北方稻区冬春稻和夏秋稻上稻飞虱连年大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虫源[3],增加了稻飞虱早期迁入湖南省危害的风险;同时,“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天气近年来在湖南省频现,再加上稻飞虱抗药性增强和耕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稻飞虱在湖南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一直居高不下(见图5)。
1.2.2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在湖南年发生5~6代,湘南有零星蛹越冬。常年发生呈现较明显的规律性,从世代上看,一般二(1)、六(5)代发生较轻,三(2)代、四(3)代、五(4)代发生较重,其中四(3)代危害最重;从区域上看,一般湘中南、湘东重于其他地区。稻纵卷叶螟原是局部间歇发生危害的害虫,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影响湖南省水稻生产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特别是2001年以来,在我省持续呈上升式大发生态势,2008年达到最重,局部地区达到特大发生程度,年发生面积近640万hm2,2009年开始稍有缓和(见图5)。近年来,受虫源、气候条件、耕作栽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在湖南呈现发生期明显提早,早稻上由过去的第二代危害变成第一代也造成危害,主害代加重危害,各代盛蛾期长,世代重叠严重等特点[4]。
图5 湖南省2001~2011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
1.3 纹枯病
纹枯病是当前湖南省水稻发生面积最广、程度最严重的病害,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其发生流行主要受菌源数量、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及耕作栽培等因素的影响。早稻大田一般在5月上中旬始发,6月中下旬进入流行高峰期。中稻、一季稻由于抛栽期不一,各地发病始见期差异大,大部分地区于6月下旬进入流行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流行高峰期。晚稻始见期一般为7月下旬至8月初,流行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2004年以来,湖南省年发生面积均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呈现出发生早、流行快、危害重的特点。
1.4 稻瘟病
湖南地区稻瘟病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近年来,全省年发生面积基本在30万~40万hm2,主要在湘南郴州、永州,湘中邵阳,湘西自治州、怀化,湘北常德等市州的山区、老病区和感病品种上发生较重,具有点多面广、发病品种多、危害重的特点。全省早稻叶瘟一般5月上旬始见,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流行盛期;穗颈瘟6月中旬始见,6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中稻一般6月上旬始见,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流行盛期;穗颈瘟7月中旬始见,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流行盛期。晚稻叶瘟7月下旬始见,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流行盛期;穗颈瘟9月上旬始见,中下旬流行。
1.5 稻曲病
稻曲病是湖南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中晚稻穗部,在抽穗扬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一般杂交稻重于常规稻。2004年以来,年发生面积在40万hm2以上,一般年份发生不重,中、晚稻抽穗扬花期如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2008年晚稻偏重发生,仅次于2004年中稻的大发生,
2 水稻新病虫害突现,扩展迅速
2.1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在湖南年发生1~2代,是危害水稻的新害虫,属于国际性重大检疫对象,一般早稻危害重于中、晚稻。2001年在我省株洲市平山乡初次发现,之后迅速扩展蔓延,发生危害面积逐年增加[4]。至2011年,在湖南沿湘江流域已扩散到长沙、湘潭、娄底、邵阳、岳阳、衡阳等8个地市29个县市区。发生危害面积超过10万hm2。
2.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白背飞虱为传毒介体的水稻新病害,年发生程度与白背飞虱的迁入量、带毒率以及迁入时间与水稻敏感生育期的吻合度密切相关。2009年在湖南省确诊,发生面积约7万hm2,2010年超过60万hm2,尤其在中晚稻上危害造成重大损失。2011年受早期白背飞虱迁入迟、迁入量较小、带毒率低等因素影响,发生面积有所减少,程度下降。但当前,因没有明显的抗病品种及有效防治药剂,对水稻安全生产的威胁仍然严重。
3 水稻次要病虫害上升,危害加重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种制度、病虫抗药性、农户用药施药习惯的变化,部分水稻次要病虫害出现上升趋势,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如稻胡麻叶斑病、稻蓟马、稻小潜叶蝇等,呈发生面积上升,发生程度加重趋势,逐步成为重要病虫害。
4 未来发展趋势
水稻病虫的发生危害主要受病虫基数、气象因素、耕种栽培和防治因素等条件的影响[4]。近年来,湖南省暖冬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加,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突出,春旱,北(湘北)涝南(湘南)旱以及旱涝同年的特点明显。气候变暖和北方地区出现的暖干化趋势,将引起病虫害种群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害虫越冬存活率提高、种群基数增加、以及种群发育周期缩短,世代增加等方面,导致虫害发生危害期延长,暴发成灾频繁,对作物的危害增大;同时,这种暖干化气候会导致部分植物病害萌发力减弱,病情扩展速度减慢,病情出现多样化趋势。并且,湖南省大力推进“湘米”工程,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和机耕机收,优质稻和超级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水稻品种增多和稻田稻桩残留过高,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及越冬。此外,科学施用的农药水平仍不高,害虫抗药性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总体上会加大湖南省水稻病虫危害的发生。
[1]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M].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2]王金辉.湖南省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实践[M].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18(3):12-14.
[3]郭海明,刘年喜,张政兵,等.湖南省近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M].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5):41-43.
[4]黄志农.杂交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M].湖南科学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