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研究
2012-09-04谢军健
谢军健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甘肃 兰州 730000)
酒泉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沿祁连山由各山口形成若干较高的冲积扇,造成新地、红山、金佛寺、丰乐等绿洲,各绿洲间为洪漫滩及砾石滩,东部为古代淤积的干旱沙漠和风蚀残丘,北部和中部为山水河和泉水河交织形成的绿洲,地表较平坦,西部为砾石戈壁边缘,以灰漠钙土和灰棕漠钙土为主。盆地平均海拔1 450 m,年降水量 80 mm左右,蒸发量较大,在2 000~3 000 mm之间。
本区域水资源来源多为山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汇于河谷中,以地表长流方式补给;以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运动,由南向北流动,基本与地面坡降一致。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多消耗于蒸发,矿化度增高。潜水埋深随地形变化,南深北浅,平均水位埋深7 m,水力坡降为1/1 000~1/1 500。研究区地理位置见图1。
图1 酒泉盆地地理位置图
1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机理
酒泉盆地是一个闭合盆地,盆地的入流主要有丰乐河、洪水河、讨赖河,但只有讨赖河水量进入了酒泉盆地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而丰乐河、洪水河水量在出山后基本用完,经过灌溉入渗后以地下水侧向流入的形式补给盆地地下水。河水在盆地内经过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的转换后进入鸳鸯池水库。盆地计算面积为3 299 km2,含水层给水度μ =0.18。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的基本形式是:河水从山前平原上部开始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以泉水形式在洪积扇前缘溢出带出露并转化为河水,地表水再引灌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溢出再形成地表水,反复2~3次。由于每次循环都将损失一部分水量,所以越往下游排泄水量越少。
2 水资源转化规律及概化模型
该盆地的水资源转化规律可概化为如图2所示。
图2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均衡关系示意图
图2是由地表子系统、土壤层子系统、地下水子系统连同构成。根据水均衡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各子系统任意计算时段水量平衡关系。
2.1 地表层子系统
水量平衡关系为:
式中:P为降水;Ys1为地表水入流;E为总损失量(包括农业生产用水、植物蒸散发、水面蒸发、潜水蒸发等);Ys2为地面产水量和地表水流出量;A2为地表水入渗量(包括河道、渠道、田间、降雨入渗);Y's1为地下水开采量;Vs1,Vs2为计算时段Δt内时段初与末的地表水蓄量。
2.2 土壤层子系统
水量平衡关系为:
式中:Ysub1为土壤层输入的壤中流;Ysub2为土壤层输出的壤中流;U1为潜水蒸发等垂向输入量;U2为入渗补给量等垂向输出量;A1为垂直输入的水量交换(如土壤蒸发等);Vsub1、Vsub2为计算时段初、末的土壤水蓄量。
2.3 地下水子系统
水量平衡关系为:
式中:Yg1为地下水系统输入量;Yg2为地下水系统输出量;Y's1为地下水开采量;Vg1,Vg2为计算时段初、末的地下水蓄量。
综合上列三个水量平衡方程,可以获得盆地整个单元系统水量交换层的水量转化关系,即:
式(4)中地表水Ys2有地表水流出量观测资料,土壤水和地下水在闭合盆地中无法流出,但在原河道有少量的潜流流出,无法获得实际观测系列资料。Ysub1+Yg1为盆地侧向流入量,Ysub2+Yg2为盆地侧向流出量,这两组变量在特定的盆地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数量稳定,在水循环系统中占据次要地位。而出山径流通过河道、渠道渗漏,灌溉入渗等补给地下水的有观测资料的量,在系统循环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主要考虑有实际观测资料的项,对没有实际观测资料的项不作考虑。
因为水文系统模型只注重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和系统的结构,对系统中某些项的相互影响不作考虑。E+A1为系统蒸散发,也仍用 E表示。一年内地表层的蓄水量为零,即Vs1-Vs2=0;土壤层的蓄水变量可归入地下水蓄变量。因盆地内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ΔV应为负值,即:
式中:μ为给水度;F为平原区计算面积;ΔH为计算时段地下水水位差;Δt为计算时段,这里以年为单位,Δt=1年。
则(4)式根据实际需要可变为:
应用(6)式计算盆地时段(如年或月)内的整体系统水量平衡关系的计算模型,ΔV用来模拟地下水位的变化,Ys2用于模拟盆地出流。
由于盆地地面坡度大、水平径流强、地下水位的升高与下降直接影响下游出口断面流量。根据掌握地下水水位资料断续不全、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地下水实际变幅,将出口断面的实测流量定为因变量,其他变量定为自变量。为了简化计算方法,将(6)式水量平衡模型方程进一步转化为系统多输入~单输出模型:
式中:a0、a1…a5为模型参数。
3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
丰乐河出山口有丰乐河水文站、洪水河出山口有新地水文站、讨赖河出山口有嘉峪关(冰沟)水文站,而在盆地出流有鸳鸯池水库水文站,都有实测资料。
根据(7a)、(7b)式模型结构的需求,将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数据列入而得出的模型为:
式中:Y为系统出流(鸳鸯池水库站的入库流量),单位:108m3;X1为冰沟、新地、丰乐河站的出山水量,单位:108m3;X2为盆地降水量(已折合成水量),单位:108m3;X3为地下水蓄变量(已折合成水量,给水度μ=0.18),单位:108m3;X4为盆地内实际开采量,单位:108m3;X5为盆地内 E601蒸发器的蒸发量(已折合成水量),单位:108m3。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899,标准差为 0.240,通过了信度 α=0.05的 F检验。
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见图3。
图3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如果用盆地平均地下水水位作因变量,其它因子作自变量,由此而获得的水位变化模型为: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754,标准差为 0.927,通过了信度 α=0.05的 F检验。
模型计算结果列表(略),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见图4。
图4 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4 结语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5年酒泉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完全说明了该模型使用的可靠性。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地下水资源的使用状况。自1994年以来,盆地平均地下水水位下降了0.08 m,相当于每年超采地下水0.475×108m3,至2003年底近10年累计超采4.75×108m3。建议在枯水年份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过度超采会使盆地生态环境恶化。
[1]王静,胡兴林.黄河上游主要支流径流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变趋势分析[J].水文.2011,(03).
[2]胡兴林,蓝永超.近三十年黑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与演变趋势分析[J].地下水.2009,(4).
[3]刘进琪,牛最荣.内陆干旱区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利群,刘昌明.黄河源区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4):559 ~565.
[5]林纾,陆登荣.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6):898~904.
[6]宋连春,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25(2):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