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2-09-02王晓明

关键词:意愿公共服务观念

王晓明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晓明

根据2011年在福建省宁德市D村的调查数据,探讨农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参与意愿由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意愿、公共文化设施参与意愿、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三部分构成,其中农民对公共服务活动的参与意愿最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最后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参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思想文化观念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观念;参与意愿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一、文献综述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机制角度、农村不同人的主体意识角度、农村文化活动的对象角度、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角度、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被边缘化的角度等六个方面讨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转变旧的文化传统观念及建立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发展机制加大辅导和培训农民文艺骨干的工作力度,发展和完善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二、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本文将新农村文化做了划分:一是农民个人性的基本文化娱乐活动。二是农村公共性文化。这里指各种主体向农村提供的具有文化渗透性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静态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如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动态的农村公共服务活动(如老年活动中心、农民科学教育培训)和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下乡文艺演出、农民文艺活动)。由于本研究重点是考察农民思想文化观念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此对于新农村文化的调查将主要集中于农村公共性文化这部分。

(二)调查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研究数据来自于2011年7月份在宁德市古田县D村的问卷调查。调查以户为单位,每户选取1名成年村民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04份,有效问卷率为97.13%。其中,男性120人,占调查总数的59.7%。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情况

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12个指标(见表1)来测量村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我们将村民的参与意愿按照意愿程度由低到高分成3个等级:不愿意、不确定、愿意,分别赋值1—3分。对于回收到的204份问卷,首先用Bartlett球形检验村民思想文化观念12道题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用KMO值进行度量,结果得出:Bartlett检验值为506.536,KMO值为0.818大于0.6,P值小于0.001,差异极其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经VARIMAX正交旋转后得到3个村民新农村文化参与意愿的因子,分别命名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意愿”因子、“公共文化设施参与意愿”因子、“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因子(表1)。

表1 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因子分析

本文中,把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愿进行了3等分,得分越高表示村民的参与意愿也越高,结果显示,村民对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意愿度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得分为2.3867。从三个参与意愿因子看,村民对公共服务活动的参与意愿最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最后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参与。

首先,老年活动中心、科学教育培训、助学工程等文化产品服务最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村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因此村民的参与意愿最高。其次,村民参与公共产品服务的意愿较低,主要原因是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一些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就不愿意参与使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静态的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对村民的文化素养有比较大的提升,是整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再次,村民不太愿意参与农村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对于村民来说,群众性活动多自己不多少自己不少,而且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参与意愿也比较低。但是,农村的群众性活动直接体现了整个村的精神文化风貌和文化互动的状况,因此,促进提高村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至关重要。

(二)农民新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的思想观念是衡量农民科学文化高低一项重要指标,农民的思想会影响农民对新农村文化的需求,从而影响村民参与型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13个指标来测量农村村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将村民对这些观念的认同程度分为5个等级,请被调查对象分别回答对这13种观念的认同程度,即从“很不认同”到“非常认同”,分别记为1—5分。

运用主成分法对测量村民新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13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再经过变值精简法旋转,共得到4个因子,分别取名为“公共参与观念因子”、“教育观念因子”、“生活观念因子”、“养老婚丧观念因子”。“公共参与观念因子”是测量村民对于参与政府举办公共活动的观念,包括“搞活动是公家的事,和我们农民无关”、“村里选举与我无关,是村干部的事情”等5种观念;“教育观念因子”是测量村民对于子女教育读书的态度,包括“读书没用,不如打工”、“女孩读书没用”;“生活观念因子”是测量村民对于一些生活习惯的认同程度,包括“穿衣不用讲究那么多”、“有钱必须存起来”等;“养老婚丧观念因子”是测量村民对于养老、婚丧等事宜的态度,包括“多子多福”、“养儿可以防老”等。

为了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建立了三个回归模型,将村民参与意愿的3个因子作为因变量,以公共参与观念因子、教育观念因子、生活观念因子、养老婚丧观念因子为自变量,同时加入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作为控制变量(表2)进行回归分析。在这里,性别为虚拟变量,文化程度为定序变量,我们将其看作定距变量。从三个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第一,村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意愿有很大影响。在我们所建立的三个模型中,模型II的拟合度很好,可以解释30.2%的方差,而模型I和模型III,尤其是模型I的拟合度却很低。模型II的拟合度较好的主要原因是三个观念因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公共参与观念因子、养老婚丧观念因子、生活观念因子对村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不仅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回归系数分别高达0.288、0.226和0.189。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模型Ⅰ中只有公共参与观念因子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模型Ⅲ中养老婚丧观念因子对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

表2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括号内为标准回归系数)

村民的公共参与观念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意愿和群众性文化的参与意愿呈正向影响,即村民对消极的公共参与观念越不认同,就越可能去乡村图书馆看书、参加乡镇文化站举办的活动和参与农村群体性的活动。

村民的生活观念因子对公共文化设施参与意愿呈正向影响,即村民对衣食、钱财方面的观念越正确,其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意愿就越强。

村民的养老婚丧观念因子对公共文化设施参与意愿和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呈正向影响,村民对对生活的观念越积极向上,不认同消极认命的观念,其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意愿也越强烈,同时参与公共服务活动的意愿就越强。

第二,年龄越大者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就越低。在模型Ⅲ中,年龄对受访者的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具有统计显著性,年龄每减少1岁,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上高0.11分,40岁的受访者要比50岁的受访者在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上高0.11分。究其原因,年纪越小的受访者所负担的生活压力较小,比较有时间参加公共服务活动,而且年纪较轻的人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新想法的意愿度也较高。

第三,文化程度高低对公共文化设施参与意愿和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意愿就越高,即越倾向于使用村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体活动设施等等,这与常理相符。然而,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参与公共服务活动的意愿就越低,即参与农民科学教育培训、老年活动中心的意愿就越低。针对特殊的状况我们进行了访谈,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参与老年活动中心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仅仅是提供场地让老人打牌、娱乐的地方,没有必要参加,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前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过于单一且没有很好的组织形式。

第四,家庭年收入越高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也就越高。家庭年收入对公共服务活动参与意愿的回归系数为8.512E-6,由于我们家庭年收入的单位为“万元”,这表明年收入每增加1万元,参与公共服务活动的意愿度就增加8.512E-6分。收入是衡量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收入越高者其社会经济地位也越高,不必为了生活忙碌,因而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公共服务活动。

第五,性别对三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传统习惯上而言,妇女一般参与农村的建设比较少,印象中的农村妇女一般是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帮忙照顾老人等。但是从我们的结果可以看出D村的男女在文化建设参与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结合访谈我们得知:D村的青年男子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都是妻儿和老人。留守的妻儿和老人通常靠男性外出打工寄回的生活费维持生活而不是靠自己耕作,因此,妇女平时除了孩子和老人,空闲时间非常多,也会经常打麻将、去政府大院跳舞或者使用健身器材。所以D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也不足为奇。

五、讨论与思考

(一)尊重农民意愿,按需供给新农村文化服务

从调查村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可以看出农民对新农村文化服务的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为农民谋求最大的利益,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针对农村的需求,提供符合农民意愿的新农村文化产品,才能保证农民的参与。调查指出,在现阶段,农民对新农村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公共服务活动的需求和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上,具体来说就是对老年活动中心、助学工程、农民科学教育培训、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设施的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农村的各项建设,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基层政府和组织应当看到,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及活动在不断增加,应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并提高设施质量和服务意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

(三)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提高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

农村新文化的建设需要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迫切任务。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民参与公共服务活动的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最后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意愿最低。可见,农民对新农村文化的不同方面参与意愿也有不同的层次。对于公共服务活动,农民是明显的受益者,因此其参与意愿比较强烈。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意愿并不是非常高,这个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新农村文化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民积极改变观念,有效使用设施;最后,对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如农民的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农民的参与意愿最低,说明目前农村农民的集体活动非常缺乏,一方面缺少组织者,另一方面缺少参与者,农民集体性活动的缺少不利于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形成农村村民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本文的研究中引入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民的参与意愿进行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转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是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意愿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的公共参与观念、养老婚丧观念、生活观念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宣传科学正确的公共参与思想、养老婚丧观念、倡导正确的生活习惯观念来改善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农民的教育观念普遍较高,说明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教育,农民的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但是除了教育观念外,农民的公共参与观念,特别是生活习惯观念和养老婚丧观念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不科学的文化,用新的、科学的文化推动农村的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中成效最大的是农民的教育观念,最小的是养老婚丧观念。因此,要推动农村新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愿,改变村民的养老婚丧观念、生活观念和公共参与观念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积极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观念的科学教育和普及。

[1]曹志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应以政府为主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葛继红,王玉霞.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加强政府供给角度[J].生产力研究,2009(4).

[3]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6(2).

[4]巩村磊.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与机制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6]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7]霍雨慧.农村民间组织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强化[J].山东文学,2010(4).

[8]陈天培.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7).

[9]司芳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0]疏仁华.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确缺失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book=60,ebook=73

C912.82

A

1673-1999(2012)10-0060-04

王晓明(1988-),女,壮族,广西武鸣人,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2-03-13

猜你喜欢

意愿公共服务观念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维生素的新观念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