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口红利时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012-09-01吕秋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3期
关键词:红利新生代竞争力

吕秋颍

(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后人口红利时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吕秋颍

(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后人口红利时代下的产业转型迫切需要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对安徽省界首市舒庄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就业特点的问卷调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模型,确定其最佳提升途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找到提升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人口红利;新生代农民工;模糊综合评价法;就业竞争力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理论(d e m o g r a p h i cg i f t)由哈佛大学人口经济学教授D a v i dEB l o o m在1998年首次提出,而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将此引入中国,认为人口红利是指“当一国人口年龄结构处在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蔡昉,2004).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蔡昉、王丰,2006),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均G D 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蔡昉,2010).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享受了30年的“人口红利”在逐渐衰退,大约到2030年左右消逝,其中2010年前后是转折点(马瀛通,2007).后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时差性,东部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中西部地区继续实行劳动力转移来继续获取人口红利(孟令国,2011).后人口红利时代背景下的产业转移与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都迫切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转换就业思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本文对后人口红利时代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择业特点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提高就业竞争力,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能力要求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把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由宏观社会分析引导到微观就业竞争力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数据,确定了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新生代农民工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确定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路径,同时也为企业、政府等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就后人口红利时代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就业竞争力途径的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发展.

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就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制度性因素、市场分割、农民工自身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文信,徐云(2008)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家庭属性、劳动者的个人属性对就业的影响,得出流动就业不是劳动者的最优选择,但相比农业生产具有较高收入,建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陈宪,黄健柏(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农民工就业的8个因素,使用里克特量表对8种因素加以评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四个主成分因素,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民工自身条件构成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第一主成分因素.李后建等(2010)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研究农民工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歧视、年龄会导致农民工就业能力下降;而教育和培训能够显著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二是对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国晓丽等(2010)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弱势女性农民工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需要从自身发展角度、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和服务引导等三个层面努力.孙红燕(2008)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因素——不公平竞争,提出构建公平竞争机制来解决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低下问题.

关于后人口红利时代与农民工问题相联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方面.如孙金锋(2011)认为在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产业素质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此要通过社会各界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熊惠平(2010)认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要求高职教育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出战略调整,通过培训、教育和引导,着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

以上文献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较为丰富,但依然存在一些研究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十分有限,虽然指出了一些提升的途径,但没有对途径的主次作用发挥进行进一步剖析;二是缺少实证分析;三是基于后人口红利时代背景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属空白.针对这些局限性,我们以安徽省界首市舒庄镇为调研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基于后人口红利时代背景,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通过构建综合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提升方式,从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后人口红利时代下实现持续性发展.

2 研究设计与问卷分析

本研究借助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11年3月对安徽省界首市舒庄镇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类型、就业现状与特点.界首市舒庄镇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3.1万人,辖7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平均每年全镇劳务输出人数达1.2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与职业的多元化可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68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155份.问卷回收率为84%,有效回收率为77.5%.此外我们通过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交谈,以及走访各级政府机构和部分企业的工作人员来补充了解相关信息.

按照问卷调查的整理分析结果,得出后人口红利时代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特点的如下结论:

2.1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

2.1.1 学历层次较低.受访者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90%,虽然比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与城市青年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低下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能力较弱,认识问题不充分不全面,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环境新变化. 2.1.2专业技能差.调查中参加过正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22.5%,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14%(不含驾驶证),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是以“学徒工”的方式接受简单的技能训练,技能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胜任复杂型、知识型和高技能型工作.

2.1.3 心理成熟度低.美国管理学者保罗·赫塞和肯尼斯·布兰查德对成熟度的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心理成熟度指自信心和自尊心.约占45%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焦虑和自卑心态,69%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的认知方面表示“耐受力差和缺少责任感”.这些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智还不成熟,,具备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的特点,像富士康的“十二连跳”就是一种极端反应.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与特点描述

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大多从事较低技能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制造等行业;还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在城市、乡镇等地打零工;从事高技能和管理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为零.按照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他们就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就业层次低.受访者中约占91.6%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低端劳动力市场徘徊,从事以低技能、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分布在如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等领域(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行业分布表

2.2.2 就业稳定性差.受访者中约66%的人不愿意从事低技能的体力劳动行业;83%的人倾向于选择能获得经验和技能的行业;44%的人认为自己每天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工作,没有快乐和激情;59%的人在最近半年中有过两次以上跳槽行为.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意就业现状,因种种原因经常变换工作,既浪费了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2.2.3 就业观念转变.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关于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选择“收入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占24.5%,选择“获得尊重”的占35%,选择“成就感”的占14.7%,选择“有较高发展期望值”的占25.8%.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出于养家口的目的外出打工,他们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考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发展机会等因素,重视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

3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按照文献综述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提高就业竞争力途径的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中关于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特点的研究结果,我们把“流动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政府政策支持、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中对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追求与就业现状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职业愿景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希望规避完全依靠劳动力的行业,实现职业梦想,但目前的就业能力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试图以频繁跳槽解决困境,然而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制约着向高报酬的知识型或技能型行业流动,其择业理念未能与择业行为有效统一,如此恶性循环让新生代农民们陷入发展瓶颈的困境中.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带来的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必须走出目前的就业模式带来的瓶颈困扰,寻求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和满足自己的职业诉求.对此,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五种途径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最佳提升方式.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它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请专家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即隶属度函数),给出评价值,确定最优决策.

本文邀请20位相关专业的专家对五种提升途径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通过模糊合成计算得出能够缩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最佳途径.按照上文分析,评价对象设置为C={流动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政府政策支持,就业培训,职业教育};根据调查问卷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评价标准”的数据分析与整理,确定提升途径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

设评价指标集合:U={U 1,U 2,U 3,U 4}因素集

其中,U 1=“收入水平(工资、福利、奖励等)”

U 2=“尊重与平等”

U 3=“工作成就感(专业技能、工作难度)”

U 4=“未来发展期望值”

评价指标权系数向量重:

A={0.25,0.35,0.15,0.25}

评语集合:V={高,中,低}

3.2 计量结果与分析

请20位专家对各提升竞争力因素进行评价,若以“流动就业”途径提升竞争力为例,对于评价指标“收入水平”U 1,没有专家认为是“高”的,有25%的专家认为是“中等”的,75%的则认为“低”,则U 1“收入水平”的单因素评价向量为P 1=(0,0.25,0.75),以此类推,能够分别得到专家对于其余四种提升途径在各因素下的评价结果(详见表2).

表2 专家评价结果表

由表2,可得五种提升途径各自的评价矩阵P、Q、R、S、T:

通过计算,得到各途径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B 1=(0.00,0.25,0.35)

B 2=(0.00,0.20,0.35)

B 3=(0.30,0.35,0.25)

B 4=(0.25,0.35,0.20)

B 5=(0.35,0.30,0.10)

经过归一化处理以后:

B 1=(0.00,0.42,0.58)此途径评价为低,

B 2=(0.00,0.36,0.64)此途径评价为低,

B 3=(0.33,0.39,0.28)此途径评价为中,

B 4=(0.31,0.44,0.25)此途径评价为中,

B 5=(0.47,0.40,0.13)此途径评价为高.

根据矩阵数值,我们看到,“流动就业”途径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00,“积累工作经验”途径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00,“政府政策支持”途径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是0.33,“就业培训”途径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是0.31,“职业教育”途径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4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通过流动就业和积累工作经验途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和就业培训途径的评价为中等,而职业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最高.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目的是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途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提升途径.以安徽省界首市舒庄镇为调研地,通过对当地新生代农民工关于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分析结论是在收入水平、尊重和平等、工作成就感和未来发展期望值等因素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脱就业瓶颈的束缚,满足他们的职业诉求以及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后人口红利时代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为职业教育方式.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方式虽然是就业竞争力的最佳提升路径,然而不能忽视评价为中等的提升途径作用的发挥.因此给出以下建议: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如果不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只是一味流动就业和不停更换工作,就无法提高就业质量.第二,政府政策支持和就业培训的提升途径,虽然评价为中等,但收入水平、工作机会、未来发展期望值仍是较好的,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诉求.因此,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通过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来提升就业能力,还要依靠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媒体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2011(2).

〔2〕西奥多﹒N﹒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

〔3〕舍温﹒罗森.人力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736.

〔4〕Bloom,David and Jeffrey Williamson1.1997.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62-68.

〔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2-9.

〔6〕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3).

〔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8〕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7(1):2-9.

〔9〕孟令国.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5).

〔10〕李善同.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6.2005—2020(4).

〔11〕张宗坪,张士强.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探索——兼论“绿色人口红利”调整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12〕孙红燕.提升农民工进城就业竞争力与公平竞争机制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8(4):241.

〔13〕牟增芬,孙正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 [J].中国林业经济,2011(1):37-42.

〔14〕国晓丽,赵淑灵.金融危机背景下女性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师,2010(2):76-79.

〔15〕陈宪,黄健柏.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8):30-32.

〔16〕王文信,徐云.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对安徽阜阳农村的调查 [J].农业经济问题,2008 (10):85-89.

〔17〕孙红燕.提升农民工进城就业竞争力与公平竞争机制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8(4):241.

F 249.2

A

1673-260X(2012)07-0039-04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127);安徽省年度科研计划项目(皖科计字[2010]211号);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O7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36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红利新生代竞争力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健康红利
日本竞争力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