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提取地理试题信息能力的对策

2012-09-01福建省厦门六中361012

地理教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气温审题试题

福建省厦门六中(361012) 李 钢

试题所含信息通常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前者呈现方式较直接,与试题的设问目标的直接关联性比较明显,提取这类信息的方法比较符合传统的、一般的思维套路,通常不容易被忽略;后者呈现方式较为隐蔽,一般与试题设问目标只有间接的关联性,提取这类信息的方法与常规方法不同,或因其存在的位置属于一般人的思维死角,通常很容易被忽略。

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因信息获取不完整而曲解题意造成失误,这通过题海战术几乎无法解决,因此成为长期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信息解读能力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未能搞清试题设问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究竟需要哪些信息支撑。如试题要求分析某河的水文特征,而水文特征应包含哪些要素却搞不明白。二是对各类信息的呈现方式没有全面的认识。如时间类信息不仅可以年月日、季节、点钟等直白的方式呈现,还可借助某个地理事象的出现来暗示(例如,当某地白昼最长时,当某地盛行离岸风时等等);不仅可在试题的文字材料中呈现,还可以在试题的图表中呈现,甚至可能在图名或图例中呈现。三是读取信息不规范,随意性大。因此,让学生掌握有效提取试题信息的方法,就成为高三地理教学的关键任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相应的训练方法。

一、关注试题中地理信息“埋藏”的位置

试题的地理信息通常隐藏在文字、图像或表格等背景材料中。在选择题中,信息可能埋藏在题干(包括题组的说明材料)和题支(选项)中; 在综合题中,信息通常埋藏在背景文字材料和题目的设问中,这类信息通常是显性的。

埋藏在图像中的信息,通常表达某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变化、存在时间及其变化、数量及其变化。这类信息通常是显性的。但有时表达的是地理要素或因素间的数理、因果逻辑关系;有时则埋藏在图表的图名、图例、比例尺、注记、坐标中,这类信息通常是隐性的。例如下面一道题目: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1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判断4日14时~5日8时,①地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天气晴朗,气温、气压都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此题中时间信息是关键,相邻两天中8时气温一般肯定低于14时气温,正确答案为B,但若没注意到两图的时间分别是14时和8时,就很可能误选C,即认为是暖锋过境的过程。

埋藏在表格中的信息,通常表达多种地理事物数量的时空分布或变化规律,这类信息一般为显性的;若表达的是多种地理事物数量在时空上的相关关系或内在逻辑关系时,则表现为隐性的。此外,表格的名称、项目所埋藏的地理信息也较为隐蔽。

二、规范审题步骤,减少审题疏漏

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审题。首先,要带着问题找信息,即从试题设问的目标指向思考该问题解决需要哪些地理信息的支撑(即采用逆向思维,由果溯因);其次,按先文字、后图像或表格的顺序逐一搜索试题相关信息。

对于文字材料,要在能反映某种信息的关键词处画上关注记号或将关键句子作简要眉批。

对于区域图像材料,要按图名、图例、比例尺、经纬线(或指向标)、试题设问所指向的图中字母代号、海陆轮廓、等值线,以及设问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的观察顺序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有主图与副图,一般先观察比例尺较小的主图,再观察副图,这样比较符合先宏观再微观的原则,宏观尺度的地图通常反映的是共性的一般规律,而微观尺度的地图反映的很可能是在一般规律背景下的特殊性。

对于坐标类图像,一般按图名、图例、横坐标(刻度、单位)、纵坐标(刻度、单位)、图中曲线的年代、曲线的极值、曲线的斜率、图中两条曲线的相关性(差值、变化趋势的同步性等)的观察顺序搜索信息;如果有多个纵坐标,则应格外关注图中各条曲线对应的相应纵坐标。

对于表格材料,按表格名称、比较对象、比较项目、表中数据的观察顺序搜索信息,其中,一般按同一比较项目观察不同比较对象在数据上的异同点或变化趋势。

例如,根据下图信息,描述厄立特里亚(图中黑色部分)地理位置特征。

可先从题目设问中找到关键词“地理位置特征”;然后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位置”属于空间信息,通常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表述;基于这种认识,再从题目的背景文字、图片中逐一寻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与邻国、某重要的标志性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相关信息,就不难得出如下答案:位于热带,东瀕红海,地处印度洋与大西洋捷径航线之咽喉,交通位置重要。

三、抓住关键词审设问,明确试题问题指向

关注设问中的行为动词,如描述、说出、分析、评价等,明确考核的能力层次,准确把握答题要点;关注设问中的宾语名词,明确考查的知识内容。例如,描述等值线分布特点与说出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有很大不同。比较下面两种设问的差异:“根据下图描述图示地区一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据下图指出图示地区一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前者的答案是等温线东段与海岸线平行,西段与纬线平行。后者答案是气温大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四、加强原理与概念教学,提高信息指向判断力

试题信息的解读与提取,往往基于学生对地理原理与概念的理解程度,因此,地理原理与概念教学至关重要。

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背教科书上的条条,而是要在深入浅出地讲解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语言)来表达地理概念,教师再用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的点拨纠错功能来强化学生对某个地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正确表达,使学生真正内化地理概念。

地理原理教学要注重方法论的指导。一般是从分析某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入手,先搞清“大”的影响因素,然后再加以细化。如分析某地工业发达的原因,我们应指导学生先考虑相关的自然因素,再考虑相关的人文因素,在这个思维的宏观架构下,再将自然因素分解为地形、矿产、水源、生态环境;将人文因素细分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市场等因素。要充分认识每个影响因素对工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如地形的海拔与起伏状况对厂址选择的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对工业发展制约。同时要注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地形状况对交通建设的影响进而对工业发展的间接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再从试题中搜索支撑性信息就比较有的放矢了。

原理教学时,一般采取演绎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推理,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链条。在审题中提取信息时,往往采用由果溯因的逆推法。如,2011年福建文综高考选择题11题,根据图中晨昏线与70°N相切的事实,要使②地比①地更早进入新的一天,90°E必须为0时,而90°E要为0时,北极附近必须是极夜,而北极附近极夜必须是北半球冬季,而北半球冬季时亚欧大陆必须是高压控制,至此,设问所指的地理信息就凸显出来了,即判断亚欧大陆此时是否为高压控制,通过等压线判读,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当然,在这类演绎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逆向推理的科学性,教育学生两个地理事物间未必都能因果互推。例如,海拔高可推出气温低,但气温低却不能推出一定海拔高,因为影响气温的因素绝不仅是地势,还有纬度、洋流等因素。

五、加强信息归类化训练,提高信息识别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审题训练时,应将同类信息(如时间信息、空间信息等)不同呈现方式的试题相对集中起来让学生训练,同时,还可把学生做过的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改变后再让学生操练,以增强学生对同类信息识别的敏感性,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如要反映空间范围的大小,有时用比例尺表达,有时用经纬线的经纬度数值表达;要反映方位或位置,有时用经纬线表达,有时用指向标表达,有时用参照物(相关地理事物,如海陆轮廓、重要城市、山脉、河流等)的相对位置表达,有时用文字叙述。

例如,在一幅大比例尺某城市布局图中,图幅的东北角有一煤矿,西南角布局有一火电厂,该城盛行东北风。试评价该火电厂布局合理性。我们不应得出“从环保角度看合理(处在城市的下风向),但从经济上看不合理(远离原料地)”的结论,因为根据比例尺,火电厂与煤矿实际距离可能只有10多公里。

猜你喜欢

气温审题试题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三招”学会审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