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返图像学

2012-08-31徐秋红

中国美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艺术史图像意义

2010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易英先生访问台湾,获赠同道中人陈怀恩先生的《图像学》一册。陈先生系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从事图像学的研究和教学达17年之久。求学期间,陈先生受教于台湾学界著名学者王秀雄老师和吕清夫老师,他们在课程中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引介图像与影像的研究方法,这为陈怀恩先生日后从事图像研究打下了基础。后陈怀恩先生投身教学,与学界同道一起,就图像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相学相长,终于在数年之后,在其扎实而广泛的阅读基础与研究经验之上,这部充满学思痕迹的《图像学》诞生了。易英先生回京后,细读这本著述,他以其艺术史学者的睿智眼光和对图像学的多年研究经验,立刻意识到这不仅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图像学的非常全面的著述,更是一册充满了文化观察慧见的书籍,遂向河北美术出版社热情举荐,希望推出该书的简体中文版,以飨对图像学研究日趋热烈的中国学界。

这本著述保留了图像学大师帕诺夫斯基的经典书名《视觉艺术的意义》,但是陈怀恩先生想让“视觉艺术的意义”之概念外延更大些,遂又加上了“解释”一词,最终成为《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这样做虽然有可能引发争议,但却更确切地表达了作者所追求和延续的学术传统,也表达了作者在对图像学数年悉心研究之后盼望图像学能够走向图像解释学的学术思考趋势。这可以向该书读者传达了这样的讯息:作为一名艺术史家,作为一名人文学者,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材料、画面的构造以及通过增修润饰而最终呈现出来的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形式、色彩、肌理,也不同于心理学者所谈到的观看艺术时的生理自然反应,或者如社会分析学家所指出的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他只想提醒读者,许多绘画的创作者只是想说些故事,讲述一下他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之间的种种遭遇,或者说只是讲述一下他作为“人”的存在处境而已。简言之,他想要的图像学,是关于人类文化和生命记忆的图像学。这个哲学式的思考贯彻全书始终。

有别于国内学界常见的译著或译文,这部《图像学》没有我们在核心期刊或译著中读到的那些长长的、完全欧化的句式,以及有可能连译者自己都不甚明了其义导致读者越认真越误读的自造词。作者以一种谦和的口吻和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为和功力,把图像学的基本概念、图像诠释的起源、历史课题、现代艺术学的图像转向等各个实际问题娓娓道来,择词举例当中,不仅彰显出一位中国学者的渊博与谦逊而且其讲述方式的本土化又能与研究方法的国际化相得益彰。他对图像学历史上尖碑式的大师们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做了客观的评述,并追溯其来龙去脉,包括写作背景、基本思路,其学术观点在图像学中的贡献等,以史论并呈的书写方式让阅读惬意畅然。然而,我们还能在这种讲述之下,看到一名学者的规范写作,在形式上,作者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论点前先整理文献,归纳呈现前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引用别人的观点必将参考文献规范而详尽地注明出处。书后更是随附了西方图像学研究参考书目和论文,并对某些书籍和网站内容做了简要介绍,这是该作者著书的一贯做法,使读者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图像学的知识,更见证了一个学者从课题研究到学术著述的严谨过程,也让我们见识到作者愿意与同道共享文化资源的无私和坦诚。

仅仅是翻开目录看看那些小标题,我们就会发现陈怀恩先生对于图像学做了怎样的考证和研究,这些标题的设置与延展正是图像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书中第一章陈述了图像学在新世纪的复兴以及图像意义的理解之路,提出了图像学学科名称的实用翻译原则;第二章是对图像意义研究历史的引介和相关课题的阐述;第三章介绍图像学的成立根据,陈述了早期图像学实践者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图像的象征体系;第四章厘清了传统图像学的核心问题:象征意义与拟人图像。同时将贡布里希的《象征的图像》作为学术参考系统;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现代图像学,以帕诺夫斯基的艺术性为论述主线,分析了帕诺夫斯基的康德学立场以及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对帕诺夫斯基的阐释方法的深远影响做了说明;第七章讨论当代图像学的发展和图像研究转向后的各种艺术议题;第八章对图像研究转向后新艺术史与新艺术史的书写做了前瞻性的分析,对图像学、图像科学和视觉文化的基本动向提出了原则性的区分;第九章通过两篇经典文献——卡夫卡笔记以及通过柏拉图、笛卡尔、卡尔维诺到海德格尔的一系列发问,说明图像学对当代的诠释者可能产生的挑战。

在陈怀恩先生的这部著述中,对帕诺夫斯基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畴做了深入的论述。帕诺夫斯基被尊奉为“艺术史界的索绪尔”,他的《图像学研究》和《视觉艺术的意义》几乎成为艺术学和艺术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书籍。他对图像学的研究始于在德国汉堡大学任教期间,治学伊始,他围绕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基本概念”展开批评和思考,继而在卡西尔的哲学引导下,引入了“象征形式”的概念,后又承接李格尔所提出的“艺术意志”,最终在1932年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解释方法总纲。在我国学界,图像学作为方法论美学的哲学基础层面鲜有关注,众多学者关注的层面多在于图像学的实际操作方式以及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的方法区分。陈怀恩先生认为帕诺夫斯基早期思想建构的学术历程非常重要,他列举了帕诺夫斯基在汉堡时期的图像学理论相关著作,如《绘画艺术中的风格问题》、《比例学作为风格发展规范的演进》、《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法》、《论图像艺术作品的描述与内容意义问题》等。据此,陈怀恩先生指出,这段时期帕氏的著述不仅丰富,且颇具哲学思辨特色,是帕氏所有图像学研究专著的方法论根据。这些早期的著作从“内容”和“意义”的角度,对艺术作品的解释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见解,后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在阐释层次上更加细密、完整,构建了后来为学界熟悉的三阶段图像解释方法。

《图像学》的最后一部分借助卡夫卡的经典笔记《赛伦的沉默》,描述了20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学者所面临的困境:赛伦停止歌唱,图像对我们沉默……所有醉心于艺术内容和意义的艺术史学者在图像的沉默中溃败,无法领会艺术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另一则有关普罗米修斯的简短笔记中,卡夫卡告诉我们真理无可解释,太多的艺术在通过历史的不断阐释后变得面目全非。在《历史是异乡》中,作者一路循着笛卡尔、本雅明和德勒兹的脚步,说明图像解释者对图像的遮蔽状态的发现和揭秘是一种文化的传译,是对“尚未具备某些特定图像语言系统理解力的观看者所作的中介与传导”,而这种阐释活动的基础是历史连续性的丧失,因此,试图连接文化和历史的碎片或许就是图像阐释的意义所在。

所有的“异乡人”——哲学家、历史学者和所有从事文化理论的人,都相信对经典图像和大师杰作所作的诠释总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回报。正如史陶生在重读康德作品时说:“世界上也许没有什么新的真理可以被发现,但是却有许多旧的真理值得我们再一次去发现,而在这样的发现过程中,某些伟大的哲学家的作品总是能对我们的工作投以更大的回报。”我们希望河北美术出版社引进的这本图像学的简体版,能够和所有的艺术研究者一起穿过人类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的文化记忆,返回图像阐释的原点。

(徐秋红/河北美术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艺术史图像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A、B两点漂流记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镣铐下的舞蹈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