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为她不眠
2012-08-30
属于艾芙隆的“西雅图”,终于可以安眠了。
诺拉·艾芙隆,是她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剧作家和电影人。《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莉》等几部成功浪漫喜剧的剧本均出自她手。
美国当地时间6月26日晚,艾芙隆在曼哈顿去世。39天前,她刚刚度过自己71岁的生日。
她的儿子雅各布·伯恩斯坦说,艾芙隆的死因是急性白血病引发的肺炎。
虽然远隔重洋,可对这位老太太的作品,中国观众并不陌生,她被称为“美国版琼瑶”。
青年编剧厉邦奇上大学的时候,《西雅图夜未眠》是老师最喜欢的“教案”之一,“艾芙隆的想象力、镜头感和结构能力,连许多男导演都自叹不如”。
的确,凭借《丝克伍事件》、《当哈利遇上莎莉》和《西雅图夜未眠》,艾芙隆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在男导演一统天下的电影行业,她可谓是一个异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就连艾芙隆本人,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意外。多年前,艾芙隆在母校卫斯理大学毕业典礼致词时说,对她那个时代的女性,人们认为碌碌无为即是美德。
事实上,她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她曾是记者、博客作者、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奥斯卡奖提名编剧,也是电影导演—她从事了几份不同的事业,每一份都取得了成功,而且有些是同时进行。
这并不让人意外,写作就是她的家族生意。
诺拉·艾芙隆于1941年5月19日生于曼哈顿的上西区,是四姐妹中的长女,几个女孩后来都成了作家。她的父亲亨利和母亲菲比都是好莱坞的剧作家,写过的作品包括《天上人间》、《娱乐世界》和《纽曼军医》。
“一切都是摹本。”她母亲曾这样说,而她和丈夫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大学时代的艾芙隆写成一部戏剧中的角色,后来又编进电影《带走她,她是我的》里。这个经验对艾芙隆也同样适用,她虽然几乎从未写过自己的子女,但却可以对其他万事万物做出动人的描摹:爬上她脖颈的皱纹,她的公寓,白菜馅卷饼,特氟龙平底锅,还有炒鸡蛋白的寡淡无味。
她把与第二任丈夫、水门事件记者卡尔·伯恩斯坦痛苦的离婚写成了畅销小说《心痛》,之后又把它翻拍成了一部卖座电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花心的丈夫,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绎的则是机智的艾芙隆本人。
艾芙隆4岁那年,她父母将家从纽约搬到比弗利山,她在那里长大,1958年毕业于比弗利山高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卫斯理大学读书时,她开始为校报撰稿,1961年夏天,她去了肯尼迪总统任内的白宫进行暑期实习。后来她说,在这期间自己最大的功绩,大概要算当众议院议长萨姆·雷伯恩不小心将自己反锁在男厕所时,她要把他解救出来。
而在2003年为《纽约时报》写的一篇随笔中,她说,在所有白宫实习生中,自己也许是肯尼迪总统唯一没有献过殷勤的一位。
1962年大学毕业后,她移居纽约——这是她一直深爱的城市,决意成为一名记者。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闻周刊》做信差(后来她指出,当时那里没有男人做信差)。不久,在同年《纽约邮报》罢工期间,一帮人合办了一份模仿该报的报纸,她参与了撰稿。她的稿件为她赢得了参加该报面试的机会,当时的出版人桃乐丝·希夫说:“既然他们能模仿邮报,就能为这份报纸撰稿。把他们招进来!”
艾芙隆在邮报工作了5年,报道内容包括了披头士乐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印度之星”蓝宝石被抢劫事件,以及科尼岛水族馆里的两头冠海豹拒绝交配。
“我在那里的时候,邮报是份糟糕的报纸。”她曾写道,不过她又补充说,这份经历让她学会了将文章写短,以及围绕报道对象外围进行写作,因为她采访的那些人都不可能给她充分的采访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艾芙隆转战杂志,主要在《君子》和《纽约》杂志工作。
很快她就因写率真、诙谐的个人散文而小有名气——比方说在文中,她会谈到自己的平胸;此外她也写文字尖刻、观察细致入微的人物特写,报道对象包括安·兰德、海伦·格蕾·布朗和作家兼畅销诗人罗德·麦昆。其中一些作品引发了争议。在一篇文章中,她指责贝蒂·弗里丹导演了一场与葛劳瑞娅·斯坦能之间“完全不可理喻”的争端;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她对《女装日报》的评价极尽讽刺之能事。
但她的文章以幽默和坦诚为特点,风格清晰、直接、低调,对于在什么地方抛出妙语,她有种完美的分寸感(她的许多文章收录在这三本合集中:《派对壁花》、《疯狂沙拉》和《潦草数笔》)。
艾芙隆在挖苦自己时,跟挖苦旁人同样不留情面。她被贴上了“新新闻主义”践行者的标签,认为是广泛运用了小说的写作技巧,挖掘到了更深刻的事实,但她一直抗拒这种联系。她曾写道:“我不是新记者,不管这究竟是什么劳什子。我只是坐在打字机前,一个劲儿地爬着旧格子。”
无心插柳柳成荫。艾芙隆在1976年与伯恩斯坦结婚后,或多或少是在无意间进入了电影业。
伯恩斯坦与合作进行水门事件调查的鲍伯·伍德沃德合著了《总统班底》一书,两人对威廉·戈德曼改编的电影剧本不是很满意,于是伯恩斯坦与艾芙隆想试试自己做改编。他们重写的这个版本最终没能用上,但她后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学习经历,让好莱坞的人注意到了她。她的第一部剧本是与朋友爱丽丝·阿伦共同编写的《丝克伍事件》,这部电影拍于1983年,根据凯伦·丝克伍的生平改编,丝克伍在调查自己工作的一家生产钚的工厂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时去世,死因可疑。
当时阿伦在读电影学院,而艾芙隆除了给报刊写过东西,没有一点相关经验。但该片(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库尔特·拉塞尔联袂出演)导演杰克·尼克尔森说,他一看这个本子,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89年,导演罗伯·莱纳将她的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拍成电影,由比利·克里斯托和梅格·瑞恩主演,电影大获成功。艾芙隆撰写浪漫喜剧的天赋这才得到了公认,她善于安排一对明明是天作之合佳侣,却懵懂不知,好事多磨终于有个大团圆结局。
她首次尝试导演,是在1992年拍摄《这是我的生活》,剧本由她和妹妹合写,这次尝试并不成功。但在1993年艾芙隆凭借着《西雅图夜未眠》收复失地(她也参与了编剧),因为这部剧中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的合作十分成功,在拍摄《电子情书》时,她再次请两人出演。
艾芙隆参与编写和导演的电影还包括《幸运数字》、《家有仙妻》和最后一部电影《美味关系》,在该片中斯特里普饰演茱莉亚·柴尔德。
在合作《丝克伍事件》时,她和斯特里普成为朋友。“艾芙隆无论是面对何种局面,总会仰起头说,‘嗯,我怎么才能把它弄得更有意思些?她什么都能帮上忙:医生、餐馆、食谱、演讲,或者只是几个小玩笑,在好好享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她都是行家里手。”艾芙隆去世的当天,斯特里普在邮件中写道。
艾芙隆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不过在从事电影生涯时,她也从未放弃过其他形式的写作。她的两部散文合集,《我可怜的脖子》和《我什么都记不住了》,都是畅销书。
几年前,艾芙隆得知自己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种将转归为白血病的病症,但她把病情隐瞒了下来,继续过着忙碌、交友广阔的生活,只有几个身边人知道这个消息。
“她这人不喜欢抱怨,”作家萨莉·奎恩说道,“她不喜欢自怨自艾,总是把什么事情都‘自己吞进肚里。”
艾芙隆与作家丹·格林伯格的第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与伯恩斯坦的婚姻同样如此。1987年,她嫁给了尼古拉斯·派勒吉,他是《赌城风云》的作者。
她的另一位朋友罗伯特·哥特列布,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编辑她的著作,他称艾芙隆的死“对她的读者、她的电影观众和她的同事,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他又补充说,但“私下里的艾芙隆甚至更加了不起,她永远全心全意伴随在你的左右,同时又能为你注入一剂必要的清醒剂”。
电影中的爱情鸡汤
诺拉·艾芙隆的电影在广大女性受众中备受推崇,甚至有粉丝不厌其烦地反复回味这些作品——帝国大厦是个浪漫的去处;关于书籍和音乐的长篇邮件读来振奋人心;征服一道新菜非常有成就感;没错,男人和女人建立纯粹的友谊很难,真的很难。
然而,真正让艾芙隆的作品受到跨性别青睐的,还是她对女性的深刻解读。
艾芙隆的作品常向我们传达一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优越时代后,我们迎来的是病态、非主流和冷漠。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之间并没有充斥欲望的化学反应,仅仅是借由技术手段传达的思慕——在《西雅图夜未眠》中,她在广播里听到了他的声音,在《电子情书》中,她和他在线上各诉衷肠。
《美味关系》则刻画了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厨茱莉亚·柴尔德和向理想不断迈进的年轻主妇朱莉·鲍威尔。影片采取双线叙事的手法,将两个热爱烹调的女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柴米油盐之中饱含温情。
艾芙隆对处于胜利、失败、不安和愉悦中的女性角色的刻画让女性观众倍感鼓舞,同时也对男性观众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