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对学校胜过选对专业

2012-08-30卜昌炯底东娜

博客天下 2012年18期
关键词:熊丙奇大学家长

卜昌炯 底东娜

“你今天流的汗和泪,都是你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句话不知道被转述过多少次。学业不顺心、工作不得意、事业不得志,一股脑被归责于大学所学的专业。

毫无疑问,这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少年们。对他们来讲,一次简单的志愿填报不仅决定着大学期间的主修功课,也左右着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所以,这让他们更加看重如何才能在大学选一个“好专业”。更有甚者,父母亲友也参与进来,将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强推一番。

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在自己的博客中透露,他的回答只有一个:“除非你对某种专业有特别兴趣、特别渊源—比如季羡林先生点名招收了钱文忠学梵文巴利文专业—除此之外,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并不重要……”

这种答复显然出离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的预期。于是,他们往往会在后面疑惑地紧跟一句:专业不重要,那什么重要?

“重要的是专业之外的那些能力,将最终决定你的前途。”徐小平亮出他的标准答案。

在他看来,任何专业都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不要以为进了所谓的“好专业”就如同进了成功保险柜,“专业能给你一张登临人生大舞台的演出许可证,但要得到万众欢腾的演出效果,你还要运用专业之外的一些东西”。

这些心得与他的自身经历相符。徐小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后来还拿到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但现在从事的职业与音乐基本无关。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对这一代年轻人在填报志愿时的纠结与苦衷感同身受。他将原因归结为一再扩招,及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招生比例的不合理,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生计或是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让一些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变得更加谨慎。

他说每当看到那些很优秀的、非常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毕业后很难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经常会感到无奈和痛苦”。

为此,他在博文中提出了一个设想:大学不再以文理分科,而以能否直接跟就业挂钩,将其分为职业院校和教养院校。职业院校管就业,教养院校则负责满足个人兴趣。

究竟是上一个好大学重要,还是选一个好专业重要?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几乎每年都在重复。

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本科期间选学校,硕士期间选专业,博士期间选导师。因为一个好的大学不仅意味着有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师资力量,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个人提升空间。另外,在当前应试教育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中学生很难有机会认知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去选择专业,很容易受误导。

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亦有同感。2010年,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他曾坦言:中国学生选专业时间太早,在他们并不了解大学课程而且兴趣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就选择专业,必然使得很多人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

在国外,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挖掘兴趣、开发潜力,大学的前两年是不选专业的,而是放任学生自由选课。某些对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更高要求的学科,则本科根本就没有,只在研究生时才予以开设。如在美国,本科是不设法学和医学专业的,想当律师、医生,得先选取别的专业过渡。

那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这个只能相对而言了。过来者们给出的一个最简单也最功利的判断,就是比较每年不同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以及是否是国家重点打造的“985”工程、“211”工程和科研型院校。

另外,知名大学排名和评价专家武书连还建议在选择学校时兼顾下城市。一般来讲,城市越大,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机会、信息获取也越多。在学校旗鼓相当、但所在城市不同的情况下,大城市无疑更具优势 。

确定了学校之后,剩下来的就简单多了。以个人兴趣去选择专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尽管这时候你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更具潜力,却被逼着要做出取舍,不妨试着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即使判断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大学里学什么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

著名高考志愿咨询及职业规划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是9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回忆起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情景,他说,当时没有得到任何指导,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当时电子工程系是热门系,“我的分数也够,我就报了,也考上了”。

就这样,20岁不到的熊丙奇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电子工程系。在随后的4年大学学习生活中,他才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在接下来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熊丙奇选择了管理工程和企业管理专业。

在个人兴趣和就业上如何平衡,这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头疼的事情。熊丙奇在接受《博客天下》记者采访时认为,达到二者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考生基本没有选择空间,“考生首先要考虑的是我的高考分数能上哪些学校,然后是分数够得上哪些专业”。

在熊丙奇眼里,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专业,如果一个专业,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合理、有明晰的发展前景,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好专业。

不过,专业好,并不意味着此后就可高枕无忧,因为“专业只是四年本科教育的载体,并不是核心,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过来人的忠告

@张泉灵(央视女主播):本办公室,今天在的几位同事:A学金融的,来电视台的原因是金融工作太累,当时没想到电视更累。B学医的,在部队当军医,后来兼职报道,再后来就改了行。C学投资管理的,骨子里一直是文艺女青年。D学财政的,毕业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我学德语的。所以,明白为啥学新闻不好就业了吧。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有人认为,因为父母对孩子好,怕孩子不懂,上学选专业这样的事,应该家长来。我说这样的事,就是选错了也要让孩子自己选,孩子的喜好千差万别,家长无非就是傻傻地认定金融投资、管理会计、艺术新闻、电脑师范这几个专业而已。连大学都明白即使自己开不了也要按家长的心意蒙出这样的专业,这还有好?

@高长平(高校职业规划教学认证讲师):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是整体的原则。在这种高考制度下,你要争取好的教育资源,通常只有三种途径:1.高分—一本重本名牌分数线,夺取稀缺资源;2.高能—托福雅思申请国外名校,这是救国救己的好路线;3.高智—就是高智商高智慧,南科大,港内大学,民办欧亚等。

@林楚方(媒体人):好多童鞋在填高考志愿,我的建议是放弃二本里的新闻和法学,这两种专业我了解些,他们在过去十几年遍地开花,设置专业者根本不考虑师资、就业和两种职业的规律,读来干吗呢?如果你喜欢新闻,不妨读个经济类专业,读个理工专业可能更会做新闻。坦率说,我对国内所有大学的文科专业都没信心。

@国彦兵(温州大学教师):1.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能上985不上211,能上211不上一般重点,能上一般重点不上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2.选专业兴趣第一。如果不知道兴趣是什么就选个基础学科,毕业后再考研重新选。3.不用考虑就业问题。谁也说不好4年后的就业形势,上大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就业。

猜你喜欢

熊丙奇大学家长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微论坛
家长请吃药Ⅱ
不消除等级教育公平难实现
——对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