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拘一格 举重若轻

2012-08-30高凌燕

青春岁月·校园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证法喻体玉树

高凌燕

议论文要把抽象的事理、道理说清楚,有时很难,即使勉强敷衍出来仍然比较抽象,读者难以理解。由此及彼联想,巧妙构思设喻,有时就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所谓“喻巧则理至”。恰当使用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严肃的议论变得生动活泼,它能为议论文增添文采,增强可读性。灵活自如地发挥喻证法的说理功能,致力谋求提高其艺术品位,是写好议论文的最佳途径之一。喻证法在文中运用得法也有讲究:

一、喻体小处着笔,熟悉地里种庄稼。

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可以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也可以借助寓言故事“以寓设喻”,寓言故事简单易懂,有的耳熟能详,利用其来创设情境,类比设喻,所设之喻就能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如以《规则》为题的一则片段:

规则造就平衡。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天然的规则,它传递着一种信息,它维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就如象棋,一盘棋就是一个小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马走日字象飞田,炮打目标要隔山,车行直线来去自如,小卒一去不复返……正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则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厌,乐在其中。

文中要论证“规则”的神奇作用,先从理论上提出论点,进而表述遵守规则的意义。接着从生活中的象棋着笔,把社会生活比成下棋,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象棋棋子走法的基本原理类比“规则”,从而达到喻证目的。具体写作时可以由提示的材料由此及彼地联想,还有哪些相关的素材可以进行类比的,比如文中让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负载抽象的道理,使读者由浅入深洞悉其理。

二、設喻力求神似,靠船下篙易驾驭。

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力求神似,以义取形。它不一定追求二者的相似性,它可以通过“形”、“理”之间嫁接来达成设喻。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踮起脚尖”、“弯道超越”这些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比喻型题目,对此类题目的审查须吃透比喻义,落实文中对应的现实关联对象来写,化虚为实。如高考佳作片段:

玉的无瑕,树的生机。玉树,这个曾经远离我们平常生活的地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走进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面,玉树,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司机阿福联系在一起。……自己的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年轻的微笑着的照片上。他是美丽玉树的一片叶子,在最宝贵的生命历程里面,他心系父母的安危,怀揣着对妻儿的想念,却担当起对祖国、对藏族同胞的大爱,用生命谱写出最美好的赞歌。

题目要求自拟,考生根据材料以“点、线、面”为题,在文中从蒙娜丽莎、伊丽莎白的惊艳写到芸芸众生的平凡,无论是丽人还是凡人他们都是一个点,正是这些点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然后以司机阿福和纳兰若容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点,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将点连成长长的线、宽广的面,最后汇聚成爱的海洋。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事例,作者都驾驭自如,信手拈来。巧妙地把“玉树”拆开又赋予它喻体的意思,靠船下篙,因喻设喻,使得文章具有了丰满的形象,“他是美丽玉树的一片叶子”——平凡人物阿福的生命意义就得以突显,全文把比喻和议论说理结合得很巧妙自然,可以说是进入了化境。

三、喻证精剖细析,环环相扣显功力。

在平时写作议论文时,我们常用一个比喻句来增加说理的生动形象性,操作起来比较随意也比较容易,但相对而言思维价值不够高,所起的作用也不够大。如果能够连续设喻,剖析喻体的内涵和外延,把要论证的道理条分缕析地串联起来,就有了气势,分量就大不相同了,此时往往能够聚焦阅卷老师眼光,如虎添翼。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很是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地拍案叫绝。

当然能够把要论述的对象吃透,娴熟地对喻体进行分解并进而论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们可以在平时写作之时有意识地努力一下,尝试为之。

使用喻证法进行论证还要注意,设喻必须从属道理和论点,受道理的制约,且设喻又要具体形象,恰当贴切,不能生搬硬套。论点提出以后,可以稍加展开,然后设喻,所设之喻要力求自然,表述才能水到渠成,读者才能理明意清。

猜你喜欢

证法喻体玉树
玉树新城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我家门口的玉树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名人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