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说的西湖
2012-08-30柴福善
柴福善
杭州西湖,天下胜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不同心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季节,或宏观,或微观,写下大量诗文,简直写尽了西湖,甚至让后人再无从落笔。来了,只得自觉不自觉地去前人诗文里寻觅,要么从西湖上去寻觅前人的诗文。
面对西湖这“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属于我自己的想往与渴望,一时无以释放,只有亦步亦趋随着磕磕碰碰举迈不开的脚步,踏着千百年来依旧的小路,不由自主地缓缓移动。人家花港观鱼,我也探着眼睛观。湖水本来很浅,却因浑浊而不可见底。鱼儿在浑浊的水中,如人在污染的空气中。适者生存,鱼儿依然摇头摆尾地游来游去,依然鼓着圆圆的小嘴唼喋吮水。鱼儿在水中怡然自得,人在岸上观鱼也自得。
鱼不可久观,导游的杏黄旗召唤着上船。船摇摇晃晃,西湖没有钱塘风浪,是游人轻一脚重一脚踩的。船贴湖面而行,劈开一道水痕,久不平息,慢慢铺展作一幅大扇面。深秋季节,尽管在江南,天也凉了,扇子是无须用的了。无须用,却以为苏轼那首西湖诗,就水灵灵写在上面: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来,游西湖应在烟细雨中为最,怎奈雨不听从杏黄旗召唤。“那是苏堤!”小旗漫不经心一指。我抬眼望去,从南到北,好一条大堤,竟把西湖一分为二。苏轼曾任杭州太守,见西湖长久不治,便决心着手疏理,用清出的淤泥,堆了这长堤。原是垃圾,就因巧妙利用,也证实了一个真理: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实,像苏轼这样的旷世奇才,是否就被放错了位置呢?唉,已成历史。不管如何,从此湖两岸人民可由此南来北往,再不绕行了,现在堤上还有或车或步的往来者,享受着太守恩泽。本来,“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后来堤畔遍植桃柳,春天时率先桃红柳绿,蝶舞莺啼,人称“苏堤春晓”,西湖一景。我明白,秋天没有春晓,而苏轼又春晓几回呢?仕途险峻,一贬再贬,可他生性旷达,“什么地方不能歇得”?!离开西湖,笔便不再“淡妆浓抹”了,以那更深沉更豪迈的生命感悟,写下了《赤壁赋》和《大江东去》的不朽诗文。苏轼没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历史却拐个弯,偏偏成就了一代文宗!幸?不幸?难以言说。
苏堤过了,问杏黄旗,湖心亭呢?小旗随意往南一点,船却缓缓北行,已穿过苏堤桥了。从桥孔远眺,一座小岛,湖心漂浮着。树木掩映中,隐约露出飞檐翘角。想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用什么眼,站在什么地方看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看来看去,将自己也观照了,真是个痴人!我不晓得,既是冰天雪地,西湖浅浅,没结冰么?那痴人是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而登上湖心亭的。这一痴,竟痴出了《湖心亭看雪》这篇奇文!不管他甘为大明遗民,而决不与大清合作,后来披发隐入哪座山里,凭此他就永远走不出西湖,走不出这座湖心亭,不必再去苦苦地“梦寻”、“梦忆”了。
实话说,西湖在我眼里,不是别的,就是一首东坡诗,一篇陶庵文,真可谓仰之弥高。终于到了西湖,三潭月可以不赏,南屏钟可以不听,龙井茶可以不饮,惟有苏堤我想一走,湖心亭我想一坐,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下那种氛围,以洞察诗人的心灵,文人的慧眼,进而更深地品味那诗那文。无奈何身在船上,杏黄旗导游着一切,眼看远去了苏堤,远去了湖心亭,而失之交臂。
轉念,原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短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点遗憾又算什么呢……
(选自《岁月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