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艾夫曼在蒂姆•伯顿动画中的配乐——以《圣诞夜惊魂》为例
2012-08-30余邹蓓蕾
1953年,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出生于美国。18岁时移居法国并加入了当地的表演艺术剧团。几年后,他组织了一支名为“实验摇滚”(Oingo Boingo)的科技摇滚乐团。借着哥哥理查德的作品《禁止区域》(Forbidden Zone),艾夫曼和他的乐团完成了他们的电影配乐处女作。而正是因为这个作品,艾夫曼受到了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的注意,伯顿当时正在筹拍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Adventure),他力邀艾夫曼为这部影片配乐。艾夫曼找来了“实验摇滚”的另一名成员斯蒂芬•巴特克(Steve Bartek),将他为《荒唐小混蛋奇遇记》所作的音乐做交响编曲的处理,结果完成了风格十分独特的电影配乐。在此之后,艾夫曼与“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结缘,成为伯顿大部分影片的“御用”配乐师,也造就了这一对电影史上的金牌搭档。
艾夫曼在自我摸索中创造了电影配乐中前所未见的音乐型态,他将交响音乐作曲融合各种现代的音乐元素。他的音乐彷佛都有着黑暗的背景,但黑暗的氛围中闪烁着迷离不定的灿烂,晦暗中反差着瑰丽, 顽皮中流窜惊奇,充满诡谲的疯狂,令人心碎的凄美,总是出人意料,超乎想象,惊世骇俗却又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般迷幻摇滚的音乐风格正好和伯顿酷爱创作哥特风格影片的基调不谋而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伯顿和艾夫曼创作的哥特式的影像与音乐越来越受到粉丝们的追捧。这一情况促使迪斯尼在2006年在《圣诞夜惊魂》13周年庆典的时候,把这部动画电影制作成3D版的再发行。华纳唱片公司也发行了以纪念哥特派电影配乐家丹尼艾夫曼和“鬼才”导演蒂姆•伯顿这对金牌搭档合作二十五周年的名义推出的音乐盒套装《死亡之舞——丹尼•艾夫曼和蒂姆•伯顿的25年》(Danse Macabre-25 Years of Danny Elfman And Tim Burton)。本文将从风格、叙事和人物三个方面分析艾夫曼在《圣诞夜惊魂》这部动画电影中配乐的独特魅力。
一、风格
继《剪刀手爱德华》和蝙蝠侠系列电影的成功之后,伯顿又把事业的重心转向动画创作。1993年发行的《圣诞夜惊魂》这部动画的情节,其实早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于伯顿的头脑里。这一次,伯顿并没有担任导演一职,只是作为编剧和制片参与影片的制作,他邀请了好友亨利•塞利克来导演这部影片。但不得不说,虽然没有亲自指导,这部定格动画作品还是有着强烈的蒂姆•伯顿风格。
《圣诞夜惊魂》共花费三年的时间来制作,音乐却是在前期就已经完成。当时,伯顿甚至还没有写剧本,一边和艾夫曼聊故事,一边拿出自己绘制的一些人物角色草图出来参考,甚至在和艾夫曼的谈话过程中伯顿又会画出新的人物来。艾夫曼便真的通过伯顿对每段故事的描述创作出了他所需要的音乐,甚至都没有大幅度的修改与返工。伯顿在采访中说:“和丹尼艾夫曼一起创作的经历是我经历过的最棒的合作关系”。
不同于迪斯尼其他上线的音乐剧,其实这部动画很多方面都是非传统的。无论是一反迪斯尼传统手绘动画的制作而采用制作陶土模型拍摄定格动画的方式,还是未邀请诸如屡次斩获奥斯卡大奖的迪斯尼“御用”配乐师艾伦•曼肯等大师为该片配乐操刀。虽然对于当时的艾夫曼来说,他的音乐并没有被主流的音乐界所赞赏,但是《圣诞夜惊魂》仍然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
在《圣诞夜惊魂》一片中,艾夫曼尝试实验管弦乐和电子极简主义。他的歌曲和配乐完全没有古典音乐的痕迹,但它们形成了他独特的令人迷醉的魅惑般的声音。他所创作的歌曲中的歌词幽默、诙谐。例如他本人亲自负责《圣诞夜惊魂》片中杰克(Jack)抑扬顿挫的演唱和三个小鬼头之一的巴里(Barrel)配唱及配音。艾夫曼的音乐独树一帜,他与伯顿共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动画电影的视听魅力。这种近乎癫狂的表现手法用一般情况下创作的原声音乐是无法与之相匹配的。《圣诞夜惊魂》的音乐是很值得分析与研究的伟大配乐,我们可以从它强烈的主题来欣赏艾夫曼复杂的创造性。
不仅如此,这些复杂主题之间的平缓过渡和相互作用的作曲是优秀的,有趣的和高雅的部分相映成趣。艾夫曼熟练的操纵主题适应于角色们的不同情感。介于他个人固有的对悲伤情绪的偏爱,创作出诸如《杰克的哀叹》(Jack's Lament)和《莎莉之歌》(Sally's Song)这样的旋律,然而让我们感到最奇异还是听到《这是万圣节》(This is Halloween)和《布基之歌》(Oogie Boogie's Song)这类曲子的时候。事实上,片中至少有十首歌不仅是完整而美妙的音乐。它们在同一曲目中创造情绪突变,否认那些整个作品始终如一的声音,这些都对低音乐器和重低音在混合的部分提供了有效的连接,也为场景的转变保持了音色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从《布基之歌》的爵士蓝调到《莎莉之歌》的歌剧表现形式都能看出《圣诞夜惊魂》的音乐包括了多种的风格。《这是万圣节》中华丽的节奏和韵律,《杰克的哀叹》和《莎莉之歌》中强调人物情绪的刻画,艾夫曼有趣且赋有表现力的演出很容易使其他的声乐作品黯然失色。在配乐中,艾夫曼的音乐紧紧的抓住了歌曲的音符编排。除了《杰克与莎莉蒙太奇》(Jack and Sally Montage)和《平安夜蒙太奇》(Christmas Eve Montage)的一部分之外,声轨的大部分并不突出,且与动画的影像风格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们发现该片的组曲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构。比如《序曲》(Overture)和《终曲》(End Title)都是巧妙的组曲,为影片提供了大部分音乐旋律的的片段。《序曲》也展现出艾夫曼与伯顿首度合作的在《荒唐小混蛋奇遇记》一片中配乐的那种欢闹气氛,一连串上行音符,配合明显的铃声节拍,带出高昂情绪。
二、叙事
伯顿的动画作品往往带有童话般的调皮,对死亡的诠释也另辟蹊径。《圣诞夜惊魂》延续着伯顿一贯的叙事手法,片中存在相对的两个面——万圣节小镇与圣诞节小镇。故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邪恶,只不过是由误解引发的一系列的透着古怪却又合乎常理的剧情。当然,《圣诞夜惊魂》作为歌舞片形式的动画,影片中除了影像之外,音乐也发挥其内在有效的叙事功能。在1993年版本的《圣诞夜惊魂》原声带中,共有29首曲目。这些曲目被配乐师艾夫曼分为不同的音乐选段(提示点)用于发展叙事、营造氛围。例如《开场》(Opening)和《结尾》(Closing)。在影片初始,背景音乐由单簧管、竖琴、小提琴生成的迷幻色彩的方式出现,各种现代色彩和声给我们造成恍惚感。由帕特里克赋有磁性的嗓音讲述的旁白,为我们提供一个上帝一般的视角去俯览所有的事件,一个神秘又陌生的童话世界跃然眼前。结尾部分则是作为故事的后续,与开场相互呼应,完整整个故事架构的叙述。
在《圣诞节惊魂》这部动画电影中,艾夫曼反复运用主题式写作的手法,这也是风靡好莱坞的主流式音乐创作手段之一,简单来说就是音乐与特定的场景或者人物相对应。片中《这是万圣节》(This Is Halloween)配合万圣节小镇介绍的场景,为全片定下了黑暗的基调,又通过不同角色赋予各自特点的演唱巧妙的介绍了片中的人物。这首歌也是剧中万圣节世界的灵魂所在,三个下行音符,被用来对应“万圣节”一词的三个音节,强化音乐动机与故事主题的连结性。歌曲的旋律很简单,最大特点是对节奏重音的强调,几乎所有的乐器都以同样铿锵的节奏突出同样的强音,整首歌曲棱角分明。
与之对应,当杰克被风卷进了圣诞节所在的小镇,白雪皑皑下一片色彩斑斓,满是欢声笑语的景象,对习惯了搞怪和恐怖的杰克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合着欢快的圣诞铃铛,杰克心情激情澎湃。他一边探索着圣诞小镇,一边演唱着《这是什么》(what's this)。在这首代表圣诞小镇的音乐主题的歌曲中,无论是三个圣诞小人所唱的美妙和声,还是玩具火车所发出的汽笛声,都被艾夫曼精心设计与杰克的歌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影片中作为两种不同节日主要旋律——《这是万圣节》和《这是什么》,隐喻着杰克和万圣小镇居民对圣诞小镇理解的偏差,也为他们之后荒唐的举动给圣诞小镇所带来的恐慌与混乱的故事情节展开做了很好的叙事铺垫。
本片中艾夫曼配乐的另一特色在于:在同一曲目中利用音乐的转换把观众引入新的场景。如同在《颁奖大会》(Post Party)曲目的后半段,杰克因为在一层不变的万圣节小镇活动中没有获得成就感,所以借着镇长为恐怖生灵们颁奖的时候离场,此刻音乐由先前的主观音乐变为由小镇街头乐队演奏的客观音乐,很好的描摹了杰克的心境,并不做痕迹引出下一段杰克在墓园中哀叹的曲目。
电影中的街头乐队如同一个旁观者见证着小镇发生的一切。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克绑架圣诞老人后,带着万圣节小镇居民们准备的“礼物”去往圣诞小镇,莎莉(Sally)为此担心不已,独自唱起了《莎莉之歌》。圣诞小镇乐队演奏的怪异音色很好的融入《莎莉之歌》的整个配乐中,凯瑟琳•奥哈拉唱出了莎莉怀揣爱情的悲伤与担心,也为之后莎莉为帮助杰克而被布基扣为人质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另外,影片中还有几段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段落,配合主题式的音乐将叙事的精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杰克与莎莉蒙太奇》两种主题式音乐相互配合的表现下,一边是杰克从邪恶博士那里借来工具,试图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圣诞节;另一边,莎莉从博士那里逃走为杰克送夜宵。在这段配乐中即将出现的歌曲《杰克的困扰》(Jack's Obsession),在此以配乐的形式将其主题旋律提前闪现,随后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乐段。不断来回律动的音符,在弦乐队和各种木管乐器之间形成漂亮的轮奏,传达出一种时光飞逝的紧张感。
困扰之后,杰克终于决定着手制造一次特别的圣诞节,在《制作圣诞节》(Making Christmas)这一段落中,导演以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圣诞节小镇居民与万圣节小镇居民同时为圣诞节做准备的场景剪辑到了一起。在加快影片的叙事节奏,制造紧张感的同时,也让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再度领略了万圣小镇居民高超的恶作剧水平。
驾驶着用枯骨搭起来的驯鹿,杰克兴奋的想把一个与众不同的圣诞节带给圣诞节小镇,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满腔热情即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恐慌与混乱。《平安夜蒙太奇》表现圣诞节小镇与万圣节小镇截然不同的气氛。对比圣诞节小镇此刻的恐慌与混乱,万圣节小镇居民正为他们伟大首领杰克带给圣诞节小镇的恐慌而兴奋不已。随即情况急转直下,杰克所带来的混乱激怒了圣诞节小镇的居民,隆隆的炮声喧嚣着,与代表圣诞音乐的《这是什么》相配合,杰克受到了恶作剧的惩罚。万圣节生灵们在看到他们敬爱的杰克在圣诞小镇被炮轰下来却毫无办法,伴随着双簧管演奏的悲伤旋律,属于杰克的圣诞节结束了。
三、人物
1982年,《文森特》(Vincent)这部动画短片奠定了伯顿之后影像风格的基调,这部短片中包含了伯顿标志性的哥特式风格和影像元素。影片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伯顿式的哥特风格,阴郁、神秘、黑暗的氛围,甚至是人物的造型也是伯顿的经典模式。在过往伯顿拍摄的作品中,无论是伯顿“御用”的男演员约翰尼•德普还是伯顿的妻子海伦娜•邦汉•卡特,都是拥有伯顿所钟爱的哥特气质的最佳男女主角人选。而在《圣诞夜惊魂》的动画中,人物造型与音乐一起塑造出伯顿偏爱的具有忧郁、善良性格的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莎莉。
杰克是万圣节小镇的领袖,但他却厌倦了每一年重复的万圣节整人计划。趁着镇长宣布获奖名单之际,杰克独自漫步在幽静的墓园。歌曲《杰克的哀叹》以咏叹调的方式道出了杰克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无比空虚的状态。他十分厌倦年复一年干着了无新意的工作,渴望尝试新奇,盼求未知。整首歌共分为AB两段,不仅在歌词上叙述着杰克外在的强大和内心的脆弱,更在音乐上采用了两种不同风格。A段采用四拍子的叙事节奏,B段则以华尔兹节奏来进行抒情并加以转调,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效果。这首歌还表现了杰克时而优雅如绅士,时而凶狠如恶魔的多样个性,为之后发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提供了真实的性格注解。艾夫曼为杰克配唱,用其极具表现力的演唱给杰克这个角色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
当杰克被圣诞节小镇的居民用炮从天空中击落,悲伤的杰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满腔热情却换来这样的结局。《悲伤的杰克》(Poor Jack)表现着他此刻的心情。这首歌在结构上也分为两个部分:A段缓慢平静表现出杰克受伤的心灵是如此脆弱,随着音乐逐渐过渡到B段,情绪开始激昂,逐渐增强的节拍正如杰克正在恢复的自信。艾夫曼的配唱将这首情绪跨度极大的作品把握的精准到位,完美的展现出杰克细微的内心世界变化。
片中的女主人公莎莉是邪恶博士制作出来陪伴自己的线偶,但莎莉却对杰克一往情深。艾夫曼用轻柔弦乐在《颁奖大会》(Post Party)一曲中引出女主角莎莉和她对杰克的爱情。而弦乐就作为动机用于诠释莎莉,如在《邪恶博士在森林》(Doctor Finklestein-In The Forest)代表女主角莎莉的音乐再次出现,只不过忧郁中多了几分俏皮而且更具叙事性。《莎莉之歌》这只旋律作为代表莎莉性格和故事的主题动机,已经在之前的剧情中多次出现。当杰克去往圣诞小镇,莎莉为此担心不已。在圣诞小镇乐队演奏的旋律下,带着担心怀着爱情,莎莉悲伤而孤独的唱起了《莎莉之歌》。歌曲在节拍上采用了四四拍和四二拍交替的复合节奏。在缓慢的旋律行进中,节奏中音的变化形成了奇妙的律动就像是莎莉悸动的内心和爱恋与悲情的复杂交汇。
以爵士音乐来表现无赖布基可谓是本片中最特别也最富有创意的手法。布基是用无数虫子搭起来的布袋怪人,他是万圣节小镇中唯一邪恶的角色。他嗜赌成瘾,绑架了圣诞老人和莎莉,并以他们取乐。《布基之歌》中以华丽妖娆的萨克斯作为主奏乐器的布基音乐主题,拥有独唱一般的奢华气质和奢靡氛围,爵士味道十足的旋律更是衬托出一种另类的罪恶之美。艾夫曼抛弃了大多数作曲家都会采用的极力渲染恐怖氛围的手段,别出心裁的使用爵士鼓、萨克斯、爵士钢琴、长号等传统爵士乐器,堆砌出一种靡靡之音,与无赖布基的赌徒心理和无恶不作的风格形成了绝妙的平衡与韵味。
当然,除了几位主要角色之外,艾夫曼根据人物性格和特点运用不同的乐器或者不同表现方式来诠释配角。例如,代表镇长和邪恶博士的音乐都用大管来表现,但风格却有所不同。当拥有高兴与愤怒两张面容的镇长为杰克带来的最新的整人计划,一边敲着杰克家的门一边哼唱歌曲《这是万圣节》,大管吹出的笨拙而低沉的音符在此刻听起来正像镇长肥硕的身躯一样搞笑。而代表邪恶博士的大管音乐往往透着一种沉重与束缚之感,与代表莎莉的轻柔弦乐配合,表现出博士的古板、无奈与莎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在影片最后《终曲重复》(Finale-Reprise)的选段中,随着杰克的顺利归来,歌曲《这是万圣节》铿锵有力的旋律再次响起,在与开篇歌曲相互呼应的同时,也预示着万圣小镇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模样。圣诞老人不仅挽救了被杰克搞得一团糟的平安夜,更将洁白的圣诞带到了恐怖阴森的万圣小镇。漫天飞舞的白雪勾勒出典雅的温馨,也让这些只知道制造恐怖的生灵们理解了圣诞的真正意义。莎莉的痴情最终感动了杰克,在白雪皑皑的墓园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杰克向莎莉唱起了甜蜜的情歌,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凯瑟琳•奥哈拉的女生独唱已被甜蜜而温馨的二人合唱所代替,原本小调的歌曲也被转到大调上终止,从而牵引出了全篇温暖的大团圆结局。
结语
艾夫曼在为《圣诞夜惊魂》所创作的配乐让人为之惊叹。尤其艾夫曼并不是科班出身,只能算作自学成才。艾夫曼自认对电影音乐的了解远多过古典音乐。他说:十五岁左右,我就能听着电影,然后猜出那是什么人的配乐。伯顿与艾夫曼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奇异的视听感受,让我们共同期待2012年两人再度合作的《黑影》(Dark Shadows)和《科学怪狗》(Frankenweenie),领略两人珠联璧合所带来的哥特派电影的神奇视听魅力。
[1](美)Robin Beauchamp.动画声音设计=Designing sound for animation[M].徐晶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
[2]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美国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
[3]奇幻王国 丹尼•艾夫曼的音乐世界[EB/OL].http://arts.cntv.cn/20110810/109136.shtml
[4](美)圣诞夜惊魂.花絮1(8月31日)[Z]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DBeGRIQ2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