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院小学语文课堂追求的永恒主题
2012-08-28江桂芳
江桂芳
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一、选择教法因文而异,夯实有效教学的基础
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罢,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旨在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为理想。因此,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将精力花费在研究“怎么教”上,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因文而异,可以有机结合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效。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用到时下流行的多媒体,也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更没有出现学生表演,可是好评声却一浪盖过一浪。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声情并茂;二是学生的课文诵读在教师范读引导下不断进步、不断入境;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处理的时机和应把握的“度”拿捏在分寸处。于老师的教学充分证明了高质量的课未必要依赖热闹非凡的游戏和表演,也并非一定要凭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课件,也不一定非要借助“包治百病”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倡导三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大力倡导着。大教学观和大教育观提醒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形成。笔者以为这样三种语文教学模式值得提倡:一是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二是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能有效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合作———互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安排在小组内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在辨析、交流、讨论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效。
三、课后注重拓展延伸,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将语文课程资源自觉地开发和利用好,把语文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是拓展的本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增加了一些“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请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搜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分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游客为何总喜欢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课例都充分证明了要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就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不断地延展课堂教学。当一篇课文教完后,学生应有课虽终思无尽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能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四、关注课堂诊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教学的诊断与反思并非是用来作秀的,而是为了真真切切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是为了责任使然。那我们应该反思一些什么内容呢?首先,我们可以反思教学中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如教学中哪些教法引起师生共振效应,课堂上有哪些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特别能让人拍案叫绝……其次,我们要反思教学中不到位或者失误之处。如创设问题情境时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空了没?组织学习活动时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否被受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有效的激发;最后,我们还要反思学生的见解。倘若学生见解很独到,它就会像智慧的火花一样不仅能启迪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能起到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
有效教学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只要我们对它执着追求与深入探讨,并通过认真思考、精心设计、不断反思,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定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