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长白种公猪精液品质差异
2012-08-25曹竞
曹 竞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兽医站,江阴 214400)
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养猪生产中是一项成熟又比较容易掌握和推广的实用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猪的人工授精推广率达90%以上[2]。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推广猪的人工授精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养猪业也快速发展,该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在其他生产条件正常的情况下,精液品质优劣往往成为人工授精母猪受胎率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7]。实验对如东县家畜改良站东站的15头长白公猪在不同季节里的采精量、精液密度、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等进行观察和评定,并分别对品种间和品种内的这些精液品质的评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同一品种的种公猪精液品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准备
自档案室调取2008年3月1日至2009年2月28日的化验室资料,包括:《公猪精液品质检查稀释分装登记表》、《统一供精精液留样验收记录》。
1.2 将资料全部输入电子表格(Excel2003)后计算。
2 结果
2.1 猪精液品质四季变化情况统计
猪精液品质四季变化情况统计详见表1~表5。
表1 春季(3~5月)各品种猪精液品质统计表
表2 夏季(6~8月)各品种猪精液品质统计表
表3 秋季(8~10月)各品种猪精液品质统计表
表4 冬季(11~1月)各品种猪精液品质统计表
表5 全年猪精液品质统计表
*备注:1.以上5个表格中的采精量为滤过后的量,用电子天平称量后得出的。2.24 h活力是指稀释好的精液在旱井里存放24 h再观察后得出的精液活力。
3 讨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不同季节同一品种的种公猪精液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品种公猪的精液品质在同一季节有个体差异。5个品种公猪的精子活力和密度受气温的影响,气温升高(由春季到夏季)时精液品质下降,气温下降(由夏季到秋季)时精液品质上升,气温进一步下降(由秋季到冬季)精液品质又会下降,气温开始回升(由冬季到春季)精液品质又会上升。畸形率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5个品种中,长白公猪的活力、密度是最好的但畸形率略高于其他4个品种,各季节之间的变化最小,其次是大约克的精液,杜洛克公猪的精液质量最差,且受季节变化的波动大。
由于梅山猪是本地品种所以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不是太大的。其他4个品种是国外品种,虽然在国内繁育,但还是会受到外界比较大的影响。
影响精液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饲养管理;(2)先天发育;(3)疾病;(4)接种疫苗;(5)采精员的手法与积尿的排挤;(6)年龄,等因素。
4 预防高温引起精液品质下降
种公猪精液品质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由于猪的汗腺不发达,耐热性能差,易产生一系列热应激反应,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睾丸产生精子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不但产出的精液量变少,畸形精子增多,而且精子活力也会下降。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温季节公猪精液质量。
(1)种公猪舍增厚屋顶隔热层,在猪场和猪舍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树林和丝瓜、南瓜、爬山虎等藤本植物来进行遮阳。
(2)安装排风扇、换气扇等设备,加强通风换气促进体热散发。
(3)采用蒸发降温方法,用胶管或喷雾器定时向猪体和层顶喷水降温或人工洒水降温。
(4)采用湿帘降温,当湿帘厚度为12 cm,过帘风速为1.0~1.3m/s时,湿帘降温效率为80%~ 85%,可使舍温降低5~7℃,温度越高。降温效果越好。
(5)提供充足清凉饮水,抑制猪体温上升。水对猪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高温环境下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降低体温。饮水不足或水温过高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有实验证明,猪饮水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气温为7~22℃时,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为2.1:1~2.7:1;气温升高到30~33℃时。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提高到2.8:1~5.0:1。由此可见,饮水对猪在高温条件下的健康和繁殖是绝对必需的。保证充足(饮水器中水有一定压力)的清洁凉水(水温控制在10~12℃以内)有利于猪体降温,并能刺激采食,提高采食量。
[1] 高飞,岳奎忠,杨增明.猪精液液态保存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6):46-49
[2] 汤孝禄.大型猪场人工授精技术应用实践[J].养猪,2005,(1):15-16
[3] 黄建飞.种公猪精子有效存活时间预测初探[J].当代畜牧,2001,(4):30-33
[4] 侯大卫.猪只的热应激[J].今日养猪业,2005,(4):4-6
[5] 李德远译.猪的精液特性和受胎力的关系[J].农林科技译丛,1980,(1):76-80
[6] 陈清森,陈瑶生,张豪,等.季节、品种对猪精液性状的影响分析[J].养猪业,2005,(6):8-11
[7] 任广志,李新建,王婷婷.不同品种猪精液品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