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三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
2012-08-23秦向阳
李 瑾,张 正,秦向阳,杨 涛,马 晨
(1.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1]。2010年6月国务院对外公布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以及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标志着三网融合在我国已正式进入试点实施阶段。农村信息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农村必须选择低成本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三网融合为之提供了可能。
一、农村三网发展现状
(一)电信网
截至2010年12月份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294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9662万户,比去年末累计减少152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为9776万户,比去年末累计减少407万户;无线市话用户2863万户,比去年末累计减少173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2.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64.4部/百人,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100%。
表1 固定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二)广播电视网
为解决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该工程总投资达200多亿元,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0年的96.78%和97.62%。截至2010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部省级电台、110余家地市级电台均已开办网上广播服务,规模最大的是中国广播网与国际在线。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建立全国统一的运营体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模式。截至2010年12月,全国331个地级市的基础覆盖网络初步建成,城区室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规模已达1000万,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模式初见成效[2]。
(三)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开通互联网的乡镇比重达到100%,开通互联网的行政村比重达到75%。手机使用门槛低以及成本较低的特点,使其受到了农村网民的青睐。2010年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8826万人,手机终端的上网比例达到70.7%,比2009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地区手机上网使用率6.2个百分点,且与农村网民电脑上网的使用率相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
二、农村地区发展三网融合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农村信息消费潜在需求强烈,低成本更具市场优势
表2 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对象的消费活动。农民通过信息消费获取政策、技术及市场相关信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年增长率27.8%,互联网普及率为18.5%。对于农村7亿人来说,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700万农民的网络市场需求。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普及方式。从目前来看,由于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前期投资巨大以及农户对通讯资费敏感等因素,运营商在农村地区的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三网融合的推进与实施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崭新契机,一方面,运营商通过开发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新业务,拓宽了增值空间,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三网融合后低廉的信息获取成本将刺激农户的信息消费需求,山西移动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一户村民既要安装电话又要上网和看电视在通常各走各的网络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交纳800元的接入费用,这其中还不包括网络提供者对三个网络的维护问题,而“三网融合”只需400多元就可解决还避免了各个网络之间的协调和纠纷[3]。这种低成本的信息获取方式更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更易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2.农村“蓝海”市场通迅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小,融合更易一步到位
目前,城市已经拥有发达的通讯和网络设施,三网融合的实施对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广电系统来说,需进行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双向改造,使其具备承载模拟和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高清晰度电视、广播、视频点播、宽带数据接入、语音服务等多种业务的能力,实现同现有的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连接。对于电信系统来说,需提高现有网络的传输能力,将现有xDSL接入转换为光纤宽带,提供10Mbps-100Mbps的带宽。201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5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000万户,仅占40%,实现双向网覆盖用户数为3000万户,就目前来看,我国广电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已经完成双向化改造的地区更少[4]。国家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三网融合在网络改造方面的投入将达到2700亿元。与城镇相比,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农村地区推进三网融合可充分利用农村后发优势,避免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重复建设,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融合更易一步到位。
3.“三网融合”在农村的试点取得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通讯运营商积极加大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同沟同井同基站”式的资源集约化建设,并在制式转化技术标准研究上有了实质性进展,电话、宽带和数字电视的农村覆盖率逐步增长。宁夏、山西、山东等地农村相继进行了“三网融合”试点,并取得了成功。总起来看,农村地区成功实现的“三网融合”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基于光缆传输网的“三网融合”。利用光缆网络,同时为宽带上网、IP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实现基于光缆传输网的“三网融合”。这种模式需要的条件是农村地区光缆网络覆盖面积广,以一根光缆为载体,不用再建太多的信息基础设施,该模式在山西农村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利用机顶盒等设备,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让农民通过“普通电视机+网络机顶盒”低成本的有效方式收看电视节目和享受个性化、可交互、可定制的信息服务。这种模式已经率先在宁夏地区获得了成功。
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短信为主要内容,配合电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在农村推进三网融合。这种模式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长期以来宽带普及率较低,运营商宽带建设成本高和建网困难等问题。无线网络的优势将使其成为未来推动农村三网融合的有利工具。
宁夏、山西等地农村“三网融合”的成功试点将对全国有启发借鉴意义。
(二)劣势
1.农村通讯运营维护难度高,投资回报效益低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稀少、业务量小且分布不均匀,高投入、高运营费用、低效益问题十分突出。据初步估算,一个自然村通电话平均造价6万元,一个行政村通宽带平均造价15万元,农村电话每月每线每户的维护费200元。而农村电话热装冷用现象严重,基本上是接电话的多,打电话的少,平均每户农村家庭通信费用每月不足30元,通信投入产出倒挂现象相当严重[5]。尽管技术进步使得降低农村通讯建设和运营成本成为可能,但农村通信亏损在短期内难以扭转。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较大的偏远乡村和人口稀少地区,这些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维护困难,电源、传输等基础配套设施匮乏,从市场角度而言运营商本身没有投资动力。而这些地区正是信息需求最强烈的地区,高成本低效益的投资模式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信息化进程。
2.城乡的网络鸿沟进一步拉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均优先于农村,以信息化尤为突出。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0.0%,而在农村地区仅为18.5%。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互联网差距却在持续拉大。对比2005-2010年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5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14.3%,2006年,差距扩大为17.1%,2007年,差距拉大为20.2%,2008年为23.5%,2009年达到29.6%,2010年为31.5%。随着三网融合试点范围的扩大,目前试点地区增加到54个,全部集中在城市。尽管农村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接入条件均落后于城镇,农村实施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氛围与城镇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果不加快现状的改善,城乡网络发展差距将会继续扩大,不利于三网融合在农村地区推进。
3.农民信息素养不高,影响了三网融合进程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运用能力。三网融合后,信息资源可以在手机、电视、互联网这些信息平台进行传播,实现随时随地查找信息,这也对信息获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8.6%的农民认为他们有对与农业相关的信息需求,但对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却不甚了解,大多数农民不会积极采取各种手段解决信息需求,不能获得的信息最后不了了之[6]。造成农民信息素养不高的原因除了信息化外部环境因素外,收入水平低下和文化素质不高也是两个主要因素,目前留守农民中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能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信息化外部环境和农民自身素质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农村三网融合推进进程。
图1 2005-2010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
(三)机遇
1.农村信息化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8个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党的十六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等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纲领性会议中也特别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分别起草颁布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2010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要求电信运营商加速推进光纤宽带建设,加速城市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极大地加快了宽带应用,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将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纷纷出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的专项规划和重要措施。山东、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七省(市)相继批复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依托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建设试点。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迎来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运营商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大对农村“蓝海”市场的开拓力度
随着通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与城市“红海”市场相比,拥有7亿农民的农村“蓝海”市场前景更为广阔。通讯行业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不断加大农村基础通信设施的投资,截至2011年底,中国移动“村村通”工程累计投资约342亿元,为超过9.8万个偏远村庄新开通移动电话[7]。三大企业在农村均建有基站,均拥有一定的业务品牌和通讯市场份额,如中国电信启动了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推出“信息田园”品牌业务,中国移动推出“农信通”业务,中国联通推出“联通新时空”业务等,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推动增值和互联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挑战
1.农村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资源匮乏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农村信息资源存在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IT企业、通信运营商、媒体、农民组织、情报机构等都是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各类涉农网站、数据库、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管理。尽管信息资源量大而且多,但分布不均,有效信息资源匮乏。流量统计技术服务商CNZZ的最新报告显示,农业网站的数量已达3万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农业类网站所占份额较小。同时这些农业网站还存在建设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网络监管环节弱,一些虚假信息大肆传播,导致农民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低。调查数据显示,40.45%的农村居民因担心受骗不愿意花钱购买对他们有用的农村信息资源,很少有农民能完全相信这些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真实性[8]。农村推进三网融合过程中,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将涉农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开发,向广大农民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服务,对信息内容提供商来说是一大挑战。
2.“三网融合”在农村地区普遍推广还需假以时日
“三网融合”首期试点以城市为主,尽管部分地区农村在三网融合试点中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在农村普遍推广“三网融合”还不具备条件。一、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的铺设耗资巨大,需要当地政府、电信运营商的共同协作,而当地领导是否重视显得尤为关键;二、尽管宁夏等地实施三网融合取得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处地偏远,地形复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农民文化素质不同,实施三网融合的软硬件环境差异较大,试点地区三网融合的成功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还需因地制宜,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三,收入低下限制了农民的现实信息消费,在需求决定市场的今天,市场效益低下将打击运营企业的积极性,阻碍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尽管农民增收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
三、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一)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第三大资源,信息化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国务院《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意见》中指出,“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到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再到农业部2010年要为农民办理的26件实事中,提出要为农民网上免费提供音视频培训节目等等。以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说明了农村信息化已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对13亿人口,特别是占总人口比重53.4%的农村人口实现信息普遍服务,消除数字鸿沟,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网融合”的推进与实施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际遇。西方国家几年前就已实现了三网融合。2010年是中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的元年。三网融合改革愿景如能顺利实现,不仅意味着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之间不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实现共建共享以及网络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还意味着将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和新型的商业模式。三网融合实现以后,农村信息传播服务应用的选择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服务的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信息传播产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充分、业务更开放、操作更灵活,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传播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信息传播领域规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不断完善。
(二)战略选择
1.体制机制创新:三网融合的前提
创新组织体制。从组织科学的角度来看,推进信息普遍服务,缩小数字鸿沟是一种政府行为,特别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三网融合在农村地区成功推进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建立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之间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民间组织、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执行,政府都起着主导作用。
创新补偿机制。从市场角度看,信息服务能带来收益和回报,对通讯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而言是成本和利润的博弈。有资料显示,在农村地区发展用户投入的成本是城市的10倍[12],由于农村地区地形多样,人口居住分散,农村通信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在有限资金条件下,运营商一般不会主动将资金投在农村通信市场,这时就需要建立信息补偿机制,加大国家对农村通信市场的扶持力度。
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关键还在于民间投资。要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这是解决农村信息普遍服务问题的长效机制。
2.网络互联互通:三网融合的基础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在网络接入方式的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选择无线、光纤宽带或卫星等接入方式。从目前来看,无线技术,特别是低频段的无线接入技术以及卫星技术适合农村通信的特点[9],而固定通信由于高成本只能集中于交通方便的经济发达乡镇。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实现99.8%的行政村和93.3%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96%的乡镇通宽带,91%的行政村能上网。网络进村和网络入户之间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同时,我国互联网网速大部分以512K或2Mbps的“低速宽带”为主(农村用户则更低),只能支持标准清晰度电视频道和同步宽带互联网连接,不足以满足三网融合后相关业务产品的需求。2010年4月8日,工信部联合6部委下发《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105号文),提出到2011年,城市用户平均接入能力超过8Mbps、农村用户平均接入能力超过2Mbps的目标。网络到户、网速提升以及网络运维是农村地区推进三网融合的基础。
3.信息素养提升:三网融合的保障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系统组织开展农民信息化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信息化推进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农业农村信息化要求的人力资源结构,吸引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并且培养能帮助农民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的本土信息化人才。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建立必要的督导机制、奖惩机制,稳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在基层的推广应用,使农民真正成为“三网融合”下的农村信息化的主体。
[1]佚 名 .三网融合[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572.htm,2012-04-26.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6-32.
[3]史 钧.山西:“三网融合”创新农村信息化模式[OL].人 民 网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61051/5167307.html,2006-12-14.
[4]中金公司研究部.融合还是竞争?三网融合深度研究报告[R].北京:中金公司,2010.45-61.
[5]聂正来.农村电信市场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6-53.
[6]葛万钧.论提高中国农民的信息素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96-398.
[7]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R].北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1.23-26.
[8]樊琼蔚,李旭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农村调研[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16.
[9]佚 名.新电信沙龙:聚焦农村通信[OL].http://tech.sina.com.cn/t/2005 -05 -08/2023601342.shtml,200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