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冈市奶牛流行热的防控

2012-08-23戴益杰吴婉琼

中国动物检疫 2012年6期
关键词:黄冈市病牛发病率

戴益杰,吴婉琼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2)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奶牛、黄牛和水牛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中以奶牛最易感[1]。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多为良性经过,大多数牛经2~3d后即可恢复正常[2]。但因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疫情持续时间长、后遗症严重和淘汰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了奶牛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湖北省黄冈市是牛流行热的疫区,常见发生于奶牛和黄牛(农村耕牛)。

1 流行情况

1.1 流行季节

2001年以来,黄冈市共经历了三次牛流行热的大流行,起始时间分别是2001年6~7月份,2003年6~7月份和2011年(不同县市分别发生于7~9月或9~11月份)。2011年本市发生奶牛流行热时,因发病初期的症状不典型、发病季节不吻合而造成误诊,并导致2头奶牛的死亡。

由此可见,牛流行热并非只发生于6、7月份的高温潮湿季节。同时可看出,寒冷的冬末和初春确实未见流行热的发生,但本病也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三年一小发,五年一大发”。

1.2 传播特点

1.2.1 易感动物 据三次流行情况统计,本病最易发生于成年母牛,发病率为74.5%,青年牛次之,约占发病牛的21.2%,育成牛(7~15月龄)占4.3%,犊牛(6月龄以下)极少发生。

1.2.2 流行特征 自2001年至今共经历的三次大流行,持续时间均超过了一个月,其中2011年的发病时间超过了两个月。从传播速度上看,2001年快于2003年,2003年快于2011年,即有逐渐减缓的趋势,这也可能是流行的持续时间逐次延长的主要原因。

1.2.3 发病率 2001年,牧场存栏286头,发病牛135头,发病率为47.2%;2003年,存栏389头,发病率154头,发病率为39.6%;2011年,存栏496头,发病牛126头,发病率25.4%。

由此可见,本地奶牛流行热的发病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经分析认为,2011年在本病的控制过程中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对降低奶牛流行热的发病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表1)。

表 1 黄冈市奶牛流行热发病基本情况

2 主要特征

2.1 临床表现

奶牛流行热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通常根据其发病特征可分为消化型、呼吸型、神经型三大类,共同特点是均伴有高热发生——体温常升高至40.5~41.5 ℃。其中,消化型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障碍症状,瘤胃膨大积食,瘤胃蠕动音全无,后期表现出起卧困难,此类型发生较少,多发于流行的初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前冲或后退、撞墙,此类极少发生。

我市常见的主要类型为呼吸型,其临床特征除高热外,主要表现为鼻孔两翼扇动,呼吸困难,躺卧时发出的痛苦呻吟声,后期由于肢蹄疼痛而出现起卧困难,严重时发生瘫痪。

2.2 病理变化

经对急性死亡病牛的剖检发现,本病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明显的肺间质气肿或呈胶冻样水肿,肺部高度隆起,间质增宽,肺泡内常有积水或有浅红色泡沫,多发生于尖叶、心叶或膈叶前缘;喉头、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气管内积有大量泡沫样粘液;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分泌物增多;全身淋巴结淋巴结充血、肿胀和出血;大部分牛肝、肾有轻度肿胀;四肢关节发生肿大,关节腔内可见多量浑浊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牛常因肺部不能正常呼吸导致机体缺氧是其死亡的根本原因。

3 诊疗经验

3.1 诊断

根据奶牛流行热在临床常表现为群体发生、传播迅速、有明显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和病程短等特点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尤其是高热期病牛还有白细胞数显著减少的现象,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幼稚型杆状核细胞增多有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3]。进一步确诊应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的鼻分泌物和病死牛的肺组织,立即送往室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者采病牛的血进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检验,均能快速地做出诊断。此外,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茨城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相区别[7]。

从本地奶牛流行热的几次大流行中,我们总结出了几点临床诊断经验:(1)当发现牛只体温达到40.5 ℃以上,鼻孔两翼扇动而腹壁未见明显的扇动,未出现“点头”式呼吸时应首先怀疑本病;(2)当发现牛只躺卧时发出明显的痛苦呻吟声或拉锯声,有的老远即能听到,基本可诊断为本病;(3)当牛群中上述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两头或两头以上牛时,基本可确诊为本病。

3.2 治疗

3.2.1 治疗原则 本病为病毒性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一般情况下,在几天内高热和呼吸障碍症状得到控制基本能自愈。通常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清肺退热、防止继发感染及进行对症治疗。

3.2.2 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直接导致急性肺气肿或肺水肿,类似人的“非典”,故必须在最早时间内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然后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通常采取的方案如下:

3.2.2.1 输氧 在牛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时进行输氧。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用5%的糖水700 mL加3%的H2O2300 mL,一次静注。

3.2.2.2 平喘防窒息 迅速肌注肾上腺素3 mL或麻黄碱10 mg,或静注氨茶碱600 mg,此为控制奶牛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在2003年的牛流行热疫情中,当地兽医对二头同时发病牛中一头症状严重的应用上述方法治疗,不久症状得到缓解而被治愈;另一头症状稍轻微牛因临时缺药未能及时注射药物,结果5 h后因窒息死亡。由此可见,及时使用药物平喘防窒息是本病治愈的重中之重。

3.2.2.3 退热消炎 采用常规退热药和抗生素类。以成年母牛为例,常为静注3 500 IU青霉素、20 g卡那霉素、5%糖盐水1 500 mL、VB1100 mL、VC 200 mL、病毒灵50 mL、硫酸阿托品50 mg,每日2次,连用3 d。每日肌注10%安乃近50 mL,连用3 d。

3.2.2.4 防止瘫痪 当病牛体温降至正常时,如发现起卧困难、关节疼痛现象,可采取糖钙或钙磷疗法,即10%葡萄糖酸钙500~1 000 mL,10%NaH2PO3500 mL,50%葡萄糖500 mL,VB1250 mL,一次静注,严重时可重复一次。

3.2.2.5 瘫痪牛治疗 对已发生瘫痪的牛可使其内服独活寄生汤,配合百会穴针灸,同时将病牛拉至软土地面(在拉牛过程中水泥地面要泼水润滑,防止损伤牛皮),全身关节及脊椎部位反复涂擦松节油500 mL,5~10 min后驱赶牛起立,同时由助手手提牛尾巴帮助其站立。曾有一头瘫痪达7 d之久的病牛经此法被治愈。

4 预防措施

奶牛流行热发病迅猛、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一旦发生,常会给牧场或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本病应着重加强预防。

4.1 疫苗免疫接种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目前预防该病普遍采用国产牛流行热疫苗,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且常有不良反应等,导致推广较为困难。据广州奶牛协会常务理事吴清明先生介绍,广东省奶牛普遍采用进口澳大利亚产的流行热疫苗,虽价格较贵,但不良反应少且免疫效果极好,但此法目前在黄冈市尚未得到应用和推广。

4.2 针对本病流行快且广泛的特点,应密切注意周边地区疫情动态;严格实行隔离封锁措施、定期消毒,驱除蚊蝎等吸血昆虫;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改善牛舍环境,保持牛舍通风干燥和安静,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谢绝一切参观访问活动,禁止任何闲杂人员进入场区[4]。

5 结论

牛流行热的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且湿度较高,因而是流行热的高发地区。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多经呼吸道感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以及与病畜接触的人和用具机械传播也有助于本病的传播扩散。高产奶牛和重胎牛是主要侵害对象,通常高产牛发病高于低产牛,妊娠牛高于未孕牛,发育牛高于犊牛。发病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流泪、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病牛跛行、卧地不起、皮下气肿、排黄色或暗红色带粘膜的稀粪[5]。病牛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气肿、肺充血和肺水肿,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前部发生黑红色的肝变区。肩前淋巴结、腘淋巴结和肝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和出血。有的牛由于肺气肿引起肺泡壁破裂, 故在背、腰、肩和四肢等部位出现皮下气肿[3]。

本病发病率很高,死亡率虽不高,但常导致奶牛群体发病、泌乳量减少、消瘦、生长受阻。近年来本病有愈演愈烈之势,常造成奶牛死亡、淘汰、早产、流产,对奶牛业的危害很大。其中少数食欲废绝、长期瘫痪牛必须被淘汰或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6]。

虽然奶牛流行热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够最终被确诊,但一些典型的临床特征,如体温升高达40.5℃以上、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有痛苦的呻吟声等对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本病导致病牛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高度的肺气肿或肺水肿引起窒息所致,因此早期治疗必须着重减轻病牛的呼吸困难症状,这既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当牧场发生奶牛流行热时,兽医技术人员一定要沉着应对。首先做好隔离和消毒,封锁疫源地,防止疫病扩大流行。然后再对症治疗,尽量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和淘汰率,精心观察和排查疫情,才能够保证使损失减少降到最低。

[1]段洪峰,杨俊.奶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07(5):20-21.

[2]李斯华,胡绍生,徐娟美.奶牛流行热的诊治[J].浙江畜牧兽医,2008(5):39.

[3]亢兆麟.奶牛流行热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1):25.

[4]陈华,赵戬.浅议奶牛流行热的防治[J].河畜牧兽医,2009,30(11):40.

[5]江洪,阮水明,曹伟,等.奶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120(5):250-251.

[6]唐颂君.奶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广西畜牧兽医,2002,18(3):34-35.

[7]牛艺儒,原红伟,杜娟.奶牛流行热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疗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133(6):288-289.

猜你喜欢

黄冈市病牛发病率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我的理想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