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三彩辉煌的科学历程

2012-08-23周敬国

科学24小时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三彩唐三彩陶器

□ 周敬国

陶器的发明,推进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唐代发明了三彩陶器,将色彩施釉装饰在成型的器物上,于是流光溢彩的釉陶出现在了碗、盆、罐、坛等日用器皿、琉璃瓦、瓦当以及人俑和玩具等器物上。在古代“三”也表示多数,三彩实为多彩。

“唐三彩”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20世纪早期,我国陇海铁路建设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黄土地,修筑期间人们在洛阳北邙一带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颇多具造型独特、色彩绚丽的陶制明器,引起了古代器物研究专家的重视,也受到了国内外古玩商的垂青。出土器品成了收藏的宠物,鲜艳夺目的唐三彩从此名扬天下。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原始社会即能制陶,“以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为最早也。世遂以燧人氏为中国陶器之鼻祖”。陶器的烧制要经过选土、淘洗、制胎、成型、晾干、施釉、焙烧等工艺步骤,制造出碗、盆、坛、缸等日用器皿在民间使用。工匠在制作成品时,还会利用剩余原材料捏塑人形、动物、器具形状的物件,作为哄孩童的玩具。

三彩器是指唐代生产的三彩陶器。所谓“三彩”,即以褐、绿、白三釉为基本色,唐代工匠以坩土、石英等原料和不加呈色剂的铅料配制成白釉,或渗入氧化铁制成褐色釉。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发现,还可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烧制就形成褐红、赭黄、天蓝、淡绿、墨黑、茄紫等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它是一种彩色低温釉陶器,器物制品须经过两次煅烧,制品先是在1100℃左右高温下素烧,然后在素胎表面先上一层褐色陶衣,再进行施釉工艺,点缀绿釉、白釉或其他颜色釉之后再次进窑,进行约800℃的低温焙烧。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色均呈现出浓淡的层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

彩色低温釉陶华丽登场

唐代的三彩器制作技术工艺与一般日用陶器不同,由于使用的是含毒的铅釉,焙烧的制品主要是用作墓葬的明器。三彩器的出现与发展和唐代厚葬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三彩器的物品造型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瓶、盆、坛、罐、缸、枕、烛台等10多种,每种又有许多式样,以“瓶”为例,有扁瓶、花口瓶、双龙耳瓶、细颈瓜腹瓶等;另一类是俑,有人俑和动物俑两种,人俑有佛像和神话人物造型俑、文官俑、武士俑、贵妇人俑、侍仆俑等,动物俑有鸡、狗、牛、羊、马、骆驼俑等;还有一类是各种模型,常见的有各式桌、柜、车、房以及亭台楼阁、花园中堆砌的假山等。凡是与逝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器物,几乎都有。

三彩陶器作为一种随葬品出现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公元650-756年),长安(今西安)是唐代都城,洛阳时称东都,三彩器以这两地唐墓中出土数量最多。此外,在山西、甘肃两省的唐墓中也有三彩器出土,其他地区出土者甚少。唐墓及古窑址考古发掘表明,以三彩陶器随葬,先盛行于西安和洛阳的皇室和权贵中,此后才推广到其他地区和其他阶层。

1960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乾陵发掘唐代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名仙蕙(公元684-701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死时年仅17岁。墓主人是皇亲国戚,因而墓葬规模、随葬品种等都享受除皇帝以外的最高规格。考古发现墓中的三彩器有170多件,其中有仪仗俑68件(由各种形态的男女人俑、动物俑组成),各种生活用具器品101件,是迄今在唐墓中出土三彩明器最多的一处。

考古学家根据各地区出土的文物资料,对唐三彩的发展过程研究后认为:唐高宗中期或稍早至武则天时期,三彩器数量少,品种单调,虽然人物塑造比较俊秀,但釉色不够丰富、色彩欠亮丽,早期三彩器并不发达。在唐中宗到唐玄宗的盛唐时期,三彩兴盛,器物造型技艺高超,制品色彩绚丽、质量上乘,京都街坊也开设了出售明器的店铺,三彩器在富贵权势人家乃至平民百姓中普遍供作随葬品使用。到了中唐至唐末,经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渐衰,致使三彩器锐减,曾经辉煌过的低温釉陶三彩器已临近谢幕时刻。

三彩彰显大唐盛世繁华

古人历来讲究事死如事生,绚彩明器随葬象征着将在世时的美好生活带给故去的先人,企盼灵魂不灭的逝者富贵轮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富葬之风折射出唐代国富民强。那么,三彩器告诉我们怎样一个太平盛世的故事呢?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近者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唐代典章中有明确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死后可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朝廷九品官可安放随葬三彩器40余件,三品官员可达90件之多。因此出售丧葬品的店铺须备置各种样式的明器,作坊为满足市场需求,能工巧匠各显其能,精益求精制作三彩器品。例如源于佛教题材的天王俑,神态威严,运用了夸张的创作手法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置于墓内与镇墓兽俑、十二生肖俑一起共同避邪护墓。

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6年),是烧制三彩陶器的高峰时期,三彩器物门类品种繁多,器品产量大,具有造型精致、形神兼备、釉色丰富、制品质量上乘的优点。三彩器人物的人体结构准确,塑像多为日常生活写照的题材,形形色色的人物俑以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显现了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的社会景象。

仪态娴雅的三彩女立俑,身穿深蓝色遍洒白花团、小圆领窄袖宽的束腰衣袍,衣长足以将双手拱贴腹前藏于袖中,是唐朝宫廷和贵族妇女的一种标准装扮。三彩女俑形态各异,如仕女化妆坐俑等,女俑都衣着华丽,长裙曳地,人物且多为脸如满月、体态丰腴、气质雍容。侍女立俑则神态秀美、亭亭玉立。

在唐代“胡人”既专指西域人,也泛指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在长安集居的胡人特别多,随着琵琶、箜篌等胡乐传入,逐渐形成了穿胡装食胡饼、跳胡舞奏胡乐的习俗。龟兹是蒙古族人,分布于今新疆库车一带,陕西宝鸡出土的粉彩骑骆驼俑即是龟兹人造型。

20世纪50年代,西安郊区中堡村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批三彩器,其中一件骆驼载乐俑,驼背平台上八个坐立乘骑的胡人都穿戴汉族衣冠,而手持的乐器基本为胡乐,盛唐时期这种“胡部新声”开始是新疆地区的乐舞,后来传至甘肃河西一带,并融合了汉族舞乐传入宫廷之中。骆驼俑背上的狭小舞台,为我们展现了民族团结、汉胡文化交融的历史风情。

丝绸之路的拓展,使得各国的使者纷纷来到中国,当时通商的多达五六十个国家,京城长安成了市场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三彩人俑中还有浓眉深眼高鼻的外国传教士、多须的商人、辫发的学者、袒腹的仆人以及伎乐师、马夫、驼夫等,姿态神情不同、服饰各异的邻邦异族人物形体造型。又如西安出土的黄釉大头俑,鹰钩鼻子浓眉长须,头戴翻檐帽,手提鸭嘴壶者即是阿拉伯人的形象。陕西礼泉出土的黑人俑,赤裸上身,披红巾挂项圈,专家考证认为是来自南洋群岛(今印尼诸国)的所谓“昆仑奴”。

三彩器中的动物俑占有很大比重,《新唐书》卷三十六曰:“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由于唐代将马视为关乎国家兴亡的国防力量,又是贵族的宠物,财富的象征,很多规格较高的墓葬都会用三彩马作陪葬品。西域人牵着骆驼驮着土产来朝,再满载着货物返回,长途跋涉艰辛地完成遥远路程的运输,人们对“沙漠之舟”的骆驼有着深厚感情,因此三彩动物俑中的主角多是马和骆驼。

古陶瑰宝谱写历史华章

中国古代文明史告诉我们:“瓷乃由陶器之变化而来。”汉时发明了釉料,开始在陶器表面施釉,因外观与陶不同而称为瓷;然而汉称所谓的瓷者,实际上是饰以釉之陶器,并非后日之瓷。随着汉代瓷器逐渐发展成熟,至东汉时瓷器终于诞生。

唐代生产三彩器的时间并不长,天宝以后,三彩器的生产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瓷器,唐代瓷业步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至中晚唐三彩器在墓中几乎全被瓷器所代替。清末收藏家赵汝珍著《古玩》中曰:“故质言之,汉代为瓷器之肇始。真正瓷器实成功于唐也。”

人们总将“陶”与“瓷”混为一谈,统称“陶瓷”,其实陶与瓷是两个概念。古器物研究专家将唐代多色釉的低温陶器定名为“唐三彩”;通俗地讲唐代三彩器从其质地、烧结浊度而言,是尚末完全烧透成熟的瓷。

在门类品种丰富的三彩陶器领域中,形象生动的三彩俑,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唐三彩的代表作品。以动物俑为例,马的形象颇具吸引力,唐代工匠以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和高超的塑造技术,抓住壮马的精、气、神,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三彩马大都体态比例协调、骨肉匀称、线条流畅,马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然而,古陶瑰宝的历史价值意义不仅限此,三彩器技术并未随大唐王朝的灭亡而消失,精雕细镂刻画生动的塑物造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难觅的珍品传承于后世。唐代以后三彩器仍继续烧制,后世在唐三彩的基础上,推出工艺上有所改进创新并结合时代特征的三彩器,史称“辽三彩”、“宋三彩”、“金三彩”等。

多彩幻化的唐三彩,胎质洁白,质地坚硬,叩之有清脆声,施彩均匀无釉彩流痕,代表了很高的釉陶烧制水平。始于唐代的蓝色釉是以钴矿物为釉料的着色剂,它对元代青花瓷的兴起,乃至元、明时期的元青花加五彩制瓷技术有着重大影响。

唐代三彩器与瓷器(即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沿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远销伊拉克、埃及、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朝鲜等许多国家。受中国唐三彩的影响,后来朝鲜烧制成了精美的“新罗三彩”铅釉陶器,日本也焙烧成功了被称为“奈良三彩”的陶器。

猜你喜欢

三彩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烧制技艺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巧借“三读”,写出”三彩”
中国三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概念问题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