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与协同创新
2012-08-21
◎ 本刊记者 胡 勇
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途径。2011年12月17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年会第三专题会议“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与协同创新”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公共服务平台专委会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承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敖强主持,来自产学研界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
本次专题会议旨在总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经验,探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拓展思路,提供机会,使平台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石定环,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普,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周少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敖强出席专题会议并发表精彩演讲。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谭瑞琮、西安科技大市场管理中心主任张伟国、哈尔滨科技局副局长宋博岩、安徽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范凯等介绍和交流了在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平台联动是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石定环
我国科技改革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信息和要素的整合,开展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最早的平台整合是从大型仪器设备如何更好地使用开始做起的,通过对当地大型仪器设备的研究、调查、摸底,加强它们的联动和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技术的互通性。在此基础上,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计算机等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传统的创新往往封闭于单一的范围之内,局限于体制、地区、行政管理等条件,无法集成各领域的成果和技术,造成创新效率低下的现象。通过信息科技的手段,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共享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减少资源的分割、浪费和重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创新效率。
产学研合作能够突破学科、系统、行业的壁垒,打破部门、区域、体制的限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因此,产学研合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联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十分重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从2007年11月成立以来,促进会的网站从原来的日点击率5000上升到现在的70000左右,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有效合作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 普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围绕人才争夺愈加激烈,人才成为主导国家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做好人才的合理开发和配置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现有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势,也无法达到产学研合作的要求,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小、分布散、覆盖面窄;二是缺乏权威、全面和全新的数据库的有力支撑;三是数据加工能力较低,无法满足用户的新要求。2010年以来,中央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为了加强人才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升人才服务能力,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要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为建设好、运行好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指明了方向。
目前,科技部人才中心正在牵头研究创新型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方案,为搭建一个更权威、更全面、更具备服务能力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做好准备。建立这个数据库将主要发挥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发挥科技部牵头承担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作用,在推动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扶持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培养和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建设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工作中,不断积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据信息;二是充分利用科技部和省级地方科技厅科技计划每年数万项立项信息,搜集其中的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的相关信息。
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开发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政府主导的、拥有人才数据库的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的服务主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掌握大量人才的能力水平、分布情况,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和部署重大的战略规划时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创新主体,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在内的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为其提供科研领域、方向,产业人才供需状况,行业或区域人才结构情况等分析报告;三是科技创新人员,实现科技创新人员合理、有序、快速地流动。同时,更希望这个服务平台能够为促进产学研合作作出贡献。
加快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 周少清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走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提出要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实力,加强军民资源的基层融合、助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明确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军民结合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归纳和梳理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统筹协调和规划衔接问题、政策法规不完善问题、竞争环境不公平、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国防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互动发展应建立分工协作、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结合的部际协调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完成国防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用技术服务于国防建设的目标,是协调制约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矛盾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的需要,是国家全面推进体系建设的需要。
我国正在积极搭建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并大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利用有效的“军转民”、“民参军”服务平台和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政策指引,加快军用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二是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提高军民结合运行监测能力。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敖 强
为了适应创新主体间日益迫切的协同互动需求,有效地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互动不通畅”等严重问题,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从2007年成立之日起,就将建设和运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作为促进会的重大任务,并组织专业的班子进行实施。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irsp.cn)”是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平台,国外发达国家在90年代初期即已开始探索,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如日本企业建设的好莱坞虚拟平台,欧盟国家许多城市的政府投巨资建设的Living Labs网络等,都取得了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明显效果。另外,发达国家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的商业化网络平台,如:Facebook、 Linkedin等等,也能利用其组“群”等功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服务。尽管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的这些平台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已彰显了这类平台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
国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这类平台的建设,无论是企业自主建设的,还是政府主导建设的,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的,都有了许多积极探索的成果,尤以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的可为产学研协同互动提供帮助的平台,如微博和社交网站发展最为迅速。但企业或政府主导建立的专业化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宝钢集团、上海交大联合组织了课题组,对产学研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对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协同创新网络平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对网络平台的构成、定义、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们进行协同创新网络平台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促进会建设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IRSP),从2007年开始,经历了调研和系统分析设计,子系统原型研发,原型子系统试用,平台系统开发和构建等阶段,现在正在进行实验性推广。2012年将完成4个省级子平台的建设工作,其中有两个是由省经信委系统牵头建设的,有两个是由省科技厅系统牵头建设的,另有6个省的子平台建设工作正在与有关单位合作,积极筹建中。
IRSP平台是在总结和学习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类网络平台建设的经验基础之上,采用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和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进行建设和运营的。IRSP平台由面向市场的创新资源、不断衍生和发展壮大的“政产学研用”用户队伍、依托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人员、制度体系四大要素组成。其中,基础设施的主体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社区”,并建立了若干服务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如创新资源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服务平台等。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社区”向政、产、学、研、用的机构和个人分别提供基于“网上实验室”(LABS)的网上“创新中心”、网上“服务中心”和网上“工作室”。在平台中央管理系统的协调下,各类机构和人员通过SAAS方式应用这些网络工具,并共享服务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够便捷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创新资源整合应用,网上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人际交往、知识协同快速促成网下业务对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谐沟通、协同创新”。
IRSP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社区是政产学研用真实人际关系在网上的映射和拓展;IRSP是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BSNS;采用云计算架构向社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工具。
在应用推广方面,鉴于IRSP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是“背靠政府、面向市场、以点带面、梯次发展”的模式,我们希望和各省市的有关机构密切合作,或以平台联动方式,或以共建平台(包括共性平台和行业/区域/产业集群应用子集)的方式,来推动IRSP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来共同为促进产学研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平台联动合作对于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 谭瑞琮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整合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也于近期发起并成立。这个跨区域的创新服务平台的联盟,将开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新模式。
创新服务发展,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实施创新战略,尤其是通过创新战略的推进来提升创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实现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科技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支撑。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服务体系,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中对技术创新的需求,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和创业的成本,实现了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理念。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共性需求,上海市打造了12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61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了生物医药、高性能宽带、新能源汽车、清洁发电设备等产业,优化创新环境,支撑了产业发展与升级。
创新集群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环境。作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创新集群是一个经济复合体,是技术、工业、贸易的一体化表现,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集聚效应。通过产业创新集群来集聚创新资源,首要任务是打造创新载体,比如科技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是支撑整个创新集群发展的创新组织,是促进创业发展的创新环境,是有利于企业成长壮大的创新网络。创新集群,是一种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体现,关系着各相关行为主体的互通互动。创新集群的发展需要培育品牌或龙头企业,有利于迅速形成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并由企业需求出发积极推动“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创新。
平台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效率。平台经济是市场机制创新、服务体制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体,具有双边性、外部性、多属行为、动态均衡和博弈均衡等特点。平台机制实际上解决了一个单边市场下存在的竞争性瓶颈问题,避免了因资源稀缺而造成的恶性竞争,弥补了市场机制失灵或滞后的问题。
平台经济是服务型政府机制的创新。通过平台机制,政府可以有效地执行价值规律以外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兼顾整个社会经济效应最大化的同时,达到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最大化。平台经济从创新机制上解决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发展矛盾问题,让企业在共享中实现多赢。借助平台经济,大企业可以实现从核心竞争力到体系竞争力的跨越发展,不仅能利用企业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产品创新优势,而且能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企业做贡献。通过平台机制创新,建立起共享机制,为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资源稀缺性、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价值共享发展,实现区域产学研新跨越。产学研合作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缩短创新周期、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速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有力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创新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网络和发展模式,从而确保科技成果得到快速有效的转化,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是实现共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技创新价值最重要的手段。上海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使用资源、共享资源、合作互进的渠道,使企业在用户和服务机构这两个角色中转化,实现了科技资源共享价值的提升。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践与机制创新
西安科技大市场管理中心主任 张伟国
西安的科技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庞大,但却长时间处于分散、分割、分离的“三分”状况。统筹主体功能的缺位和错位,加之统筹机制和模式的不完善,导致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造成科技先进但经济落后的“西安现象”。因此,统筹科技资源的任务迫在眉睫。
统筹科技资源,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人员的解放、科研机构能量的释放和科研设施的开放,最终实现三聚,即科技资源的聚集,资源之间的聚合和科技向经济的聚变。
统筹科技资源的指导思想。第一,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面对统筹体制障碍大、困难多的现状,科技资源的统筹前期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协调、政策的引导、机制的创新等因素的作用。随着市场科技资源逐步的提升,市场逐步替代政府的角色成为重要的配置手段,最终达到依靠市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目的。统筹科技资源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真正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第二,市场大家建、资源大家建。建设科技市场仅仅一是种手段,使用科技创新资源才是根本。开放性,是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必备条件。因此,政府完成开放基础平台的搭建,科技资源各主体、产学研各方共建、共用,让科技资源能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机制与模式探索创新。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是统筹科技资源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机制和模式,才能持续提升统筹能力,最终建立成功的统筹模式。西安科技大市场在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第一,需求导向机制。统筹是一种手段,需求是资源统筹的导向。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应当更深入地研究需求、理解需求和服务需求。所有的规划设计布局都应该围绕着市场的实际需求。第二,搭建资源平台,制定规则路径,专业服务外包,政策引领统筹。建立小规模的执行管理机构和团队,负责设计、规划和监督,将具体的业务和利益外包给择优选择的承接专业机构和团队,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服务模式创新。集成服务模式,倡导组合服务产品,积极探索打包推送服务;企业政策联络员模式,建立企业政策联络员机制和政府咨询师机制,搭建科技政策的高效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落实政策,调动政府部门和企业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公共技术平台组织模式,搭建西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打造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专业化分析测试服务平台。第四,组建西安科技服务业创新联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服务生态环境。
平台功能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西安科技大市场将自身的功能定位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坚持以交易为核心,围绕交易提供服务,围绕促进交易加强监管。
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共性技术为重点,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科研力量与企业对接。小型工业研究院体系,依托企业的要素资源,建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专业特色突出的技术转移和工程化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挂牌交易、技术运营、科技招投标以及诚信评价等配套的服务项目及体系。政策亲企工程,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多管齐下,争取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的补贴政策。
从过去的“西安现象”到现在的科技统筹,再到未来的西安模式,探索与实践必将任重而道远,打造统筹科技资源的科技云是西安科技大市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打造平台 强化服务为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哈尔滨市科技局副局长 宋博岩
近年来,哈尔滨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新目标,坚持把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政府主导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了发掘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潜力,科技局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拓宽了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渠道,培育形成了发电机组总装等7条高新技术产业链,集成攻关了70%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哈尔滨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以来,相继组建了大型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先进复合材料、生物制品、中药、化学药品等6个产学研促进会分会,标志着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多次组织协调大学、研究所与企业开展技术对接,深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寻求技术合作切入点,加速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
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搭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为发挥科技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加大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科技局不断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成立30个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合体,并以此为载体,推进一大批企业建立工程中心和研发机构,研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第二,依托科技计划,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做强产业链,提高产业上下游配套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第三,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技术研发平台,发展配套企业,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促进特色基地壮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产学研合作重点,搭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科技局成功举办了三届“哈科会”,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国际级对俄科技合作高端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以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加强五大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功能。通过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监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高等院校、科技院所科技人才和大型科研设备全社会共享;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术交易平台,重点提升哈尔滨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哈尔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服务功能;通过科技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进程。
发展地方优势,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深入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超前谋划并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使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更加显著。加强组织协调力度,对重点项目实行了专人负责,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有效缩短建设实施进程。被誉为“中国式的风电”的大型立式风电装备项目,是哈尔滨市2011年重点推进的新兴产业项目。项目承担方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了“哈尔滨大功率新型立式风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多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产业技术联合体,解决相关技术瓶颈,为实施属地化配套和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助推了大型风电装备项目的快速实施。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产学研全面合作提供保障。围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一是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表彰奖励大会。城市战略创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提升、企业主体培育、对外开放拓展、科技惠民支撑六大创新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简化手续,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通过全面落实企业自主确立研发项目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化。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不断拓展和深化,企业专利申请补助额度提高一倍。
哈尔滨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建立“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新机制的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哈尔滨市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科技转移环境,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进行,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再作贡献。
产学研合作中服务机构的机制建设
安徽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范 凯
产学研合作拥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政,二是产、学、研,三是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必须建立自身的规则和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当前,产学研合作声势浩大却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仍旧是推动当前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不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服务机构一定要解决“两只手”的问题,即政府推动的推手和市场经济的无形推手,而后者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造跨区域、跨省市的产业链收益,打通经济纽带,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国家,避免条块分割、省市分割、资源分割。
服务机构内部也应当建设自身的特色机制,同步个人与机构的发展,突破各部门间的资源封锁,建立横向合作与发展的工作形式,实现机构与产学研合作的联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