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的白沙实践
2012-08-21王秋虹唐仲
□本刊记者 王秋虹 实习记者 唐仲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中西部山区腹地,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少数民族风情浓厚。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记者来到这个曾经为海南做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区采访。所到之处我们感受到一股热流:这里的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非常关注,情结很深。他们在接受采访中无不表达了一个观点:白沙县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只要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满目青纱帐绿色经济链
穿行在白沙县的群山中,放眼四周,橡胶林郁郁苍苍,一片接着一片,形成波涛起伏的“绿海”,场面蔚为壮观,与记者同行的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张业琳不禁慨然兴赋:“满目青纱帐,胶林似海沧。”
白沙县的经济增长就是从这片青山中来。今年9月,《白沙黎族自治县绿色崛起发展规划》经专家评审通过。这也是全省首个市县绿色崛起发展规划。据了解,白沙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3.47%,在海南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作为海南最重要的生态核心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白沙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持建设老区、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群众需要挂在心上,把实际行动抓在手上。近年来,更是紧紧围绕“绿色崛起”这条主线,结合“绿化宝岛”活动,把环境优势打造成为产业优势,以产业优势维护环境优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农民富裕、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通往邦溪镇付俄村的村道两旁,橡胶林与甘蔗地密密匝匝。村头是镇委镇政府扶持修建起来的养猪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养猪项目,村民每年都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分红。村民张瑞斌说,靠种植橡胶、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和水稻,他家每年都有约2.5万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打安镇合水村委会地宝村是个建村才30年的“年轻村”,整个村子都掩映在村民种下的橡胶、竹林里。更令人惊讶的是,村里在2000年、2010年分别出了两位靠种养殖业致富的全国劳模。合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焕明,正是2010年的全国劳模,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年收入达50万元。
牙叉镇什空苗村的种植园里,槟榔树下种着益智、裸花紫珠等南药,园间散养着土鸡,不仅将土地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而且形成了一条绿色经济链条。
付俄村、地宝村、什空苗村这3个村,正是白沙县近几年绿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白沙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周秋平介绍,近年来,白沙主要发展“六种二养两大特色”的十大富民产业。“六种”即传统的橡胶、甘蔗、木薯产业和新兴的竹子、生姜、瓜菜产业。截至2011年,白沙全县种植橡胶41万亩,开割25万亩,甘蔗11万亩,木薯4.7万亩,竹子9万多亩;“二养”是指畜禽养殖和渔业养殖;“两大特色”是指南药种植和特种养殖。同时,白沙还重点突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鼓励百姓在林下种植棕榈藤、草蔻、益智等南药以及散养土鸡等等。“白沙土鸡”成了一个地方特色品牌。2011年,白沙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3亿元,增长8.6%,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38元,同比增长29.6%,增幅跃居全省第三。
白沙所布的发展之棋远不止如此。
“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是多年来白沙地区作为海南生态核心区一直坚持的理念和原则。为保护海南的母亲河“南渡江”源头不受污染,白沙县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白沙人意识到,要破解“保护中发展”的命题,根本在于树立“最好的保护是发展”的理念,提升当地的内生发展能力,在推进生态文明中闯出新路。于是,科学规划城乡建设,便成为白沙“保护中发展”的重要抓手,《生态分区控制规划》应运而生。规划根据白沙的生态环境特点,分为促进城镇发展区、适度建设区、保护控制区。其中,促进城镇发展区是指需要大力促进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和城镇人口聚居的地区,主要包括县城牙叉镇—七坊镇—邦溪镇的“点—轴”发展的“城镇链”地区。这些城镇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进行重点开发,能促进和带动周围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位于白沙西北部的邦溪镇被确定为该县工业园区,全县的新兴工业均规划在此区落户。“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集中治理;即使发展无污染的特色工业,也要集中布局在该镇的工业园区内。”邦溪镇镇委书记邢诒仪说。据他介绍,邦溪工业园区以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和旅游装备制造等清洁工业为重点,旨在形成白沙特色节能低碳型加工产业,着力推进特色工业集约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经济总量,实现白沙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结构调整。截至今年9月,落户园区的企业已有10家,总投资达3.7亿元,已投产4个,试产2个,在建4个。扩建后的姜茶厂将在今年年底运作。
打造“美丽乡村”添彩“美丽中国”
白沙所规划的强县之路、富民之计,除了发展特色种养、农林资源加工之外,生态旅游也在这“三大绿色产业”之属。“美丽乡村”就是白沙县委县政府在生态旅游上探索出的一条先行实践之路。
元门乡罗帅村是一个坐落在鹦哥岭脚下、只有52户214人的黎族小村落,一条清澈的山溪沿着村边缓缓流淌。“在黎语里,‘罗帅’的意思是‘有水环绕的地方’。”元门乡副乡长符锦云向记者介绍,过去的罗帅村,虽然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溪水潺潺,但52户村民都住在低矮的茅屋、瓦房里,家庭收入主要依托橡胶种植等农业产业,村中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当初脏乱差环境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这里却已蜕变为“新寨新楼新气象,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所在。
2010年8月,白沙县引进海南天涯驿站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对罗帅村进行整村改造,采用“政府+企业+金融+农户”的模式,即政府向每户村民无偿提供2万元的建筑材料,企业提供5万元扶持资金,剩余部分由农户自筹,经济能力有限的农户,也可通过抵押林权证向银行贷款。整个村庄由公司统一规划,不占用一亩农田,不砍村中一棵树,在村民的宅基地上建起每户一栋的两层小别墅。
一年后,罗帅村52户村民喜迁新居。2011年12月,罗帅天涯驿站开始试营业。
徜徉在罗帅新村中,脚下新硬化的水泥村道宽敞干净,沿路两旁,黄墙青瓦的小别墅前槟榔树绿、三角梅艳,将小小村庄点缀得分外清新靓丽,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美景。每栋别墅门前还有统一的两串大红灯笼和一副对联,喜迎宾客。对联横批的“和勤信诚”四个字格外醒目。“这代表我们村民的生活理念,也是对游客的承诺。”符锦云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门楣上对联横批旁有玫瑰花标志的,表示有客房;有麦克风标志的,表示有卡拉OK;贴有3至5颗星,则是像酒店划分档次一样,按照村民家中环境卫生、设施条件等评定住宿“星级”,方便游客选择。村里还配套了食堂、酿酒作坊、长廊、烧烤园等,在这里,游客或可选择尝尝纯天然的农家饭,或参观村民酿制山兰美酒,或喝喝白沙绿茶品品米酒,甚至可以只是随便走走。村民则通过提供餐饮、住宿以及当向导、保安、保洁等服务实现增收。
记者在一家贴有玫瑰花、5颗星标志的农户家门口驻足,主人外出务农不在家,符锦云却已经打开门带头进入,并笑着邀请记者:“放心进来吧,罗帅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楼的客厅里,液晶电视、音响、真皮沙发等高档家电家具一应俱全;二楼则是两间装饰布局统一且整齐干净的客房,还有一间房门上贴了大红喜字。“村民生活好啦,主人家儿子刚娶了个外地的漂亮媳妇!”符锦云说。
如《桃花源记》中美丽、静谧、淳朴的罗帅村让游客流连忘返。来自北京的游客陈淑芝已在罗帅村住了近一年的时间,仍舍不得离去。“罗帅村的环境吸引了我。这里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幽静闲适,待多久都不嫌烦。”陈淑芝说,本来她只是听朋友介绍来度假的,但没想到,度假变成了“小住”,“小住”变成了“长住”。“现在我几乎不是‘游客’了,快变成罗帅村的‘村民’了!”陈淑芝笑道。据了解,罗帅村迄今已接待游客4万多人,过夜游客破万。今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更是爆满,接待不暇。
罗帅村农民不失地、不搬迁,农民生产方式不变,生活方式却发生了很大转变,创造了令人称道的“罗帅模式”。在“罗帅模式”取得重大成功的背景下,白沙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提出了“美丽乡村”计划,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批整村改造230个村庄,占白沙县自然村总数的53.8%。按照规划,白沙今年计划创建的40个“美丽村庄”已全部动工建设。
“我们要把整个县域当做一个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来规划,把每一个乡镇当做一个旅游节点来建设,把每一个村庄当做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人家当做一个旅游小品来改造,形成具有白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并作为‘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白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志强说,“美丽乡村”将从根本上改善白沙县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可持续增收,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这说明我们实施一年的‘美丽乡村’计划思路是对的,甚至在全国来看还是先行先试的!”白沙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德基难掩兴奋与自豪。
干部作风实群众观念新
2012年4月,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绿色崛起的战略,而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推动发展,白沙县委县政府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这个问题。
“我们深知,一个地区发展有没有‘奔头’,就要看这个地区有没有发展的新思路、好思路,要看干部作风踏不踏实、有没有树立‘绿色思想’。”白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志强说。
2009年11月以来,为了提高乡镇政府执政能力、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促进乡村和谐,白沙县全面开展了“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活动,按照“‘三农’工作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什么”的工作思路,了解农民实际需求,梳理出产业发展、维稳调处、组织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等四大类13项学习技能,要求每名干部根据当地主导产业选择1门必学技能,并根据自身兴趣选学1至2门技能。为方便广大干部学习,还组织编写了《技能型乡镇干部读本》和《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科技丛书》,下发到各乡镇干部和农户手中。乡镇干部边学技能、边为群众服务,活动成效显著。而他们这种做法,也在省内、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
2011年下半年至今,海南先后掀起了“文明大行动”和整治“庸懒散贪”专项工作两场“大风暴”。白沙紧紧抓住这两个活动的契机,倡导文明新风的同时,按照“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贪顺民心”的目标要求,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为民谋利益、干实事上来。“白沙县广大领导干部在活动中经受了洗礼,作风更实了,思路更清了。”陈志强说。
受到思想洗礼的不只是白沙的领导干部。什空苗村的村民们说,从前,他们处理垃圾的方法就是一个字:烧。而如今,家家门口放着一个垃圾筐,垃圾车定时来收垃圾,曾经家家户户烧垃圾而浓烟四起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环境卫生观念不同啦!喏,你看,现在家家都干净整洁,我们进屋前都要先脱鞋的!”
除了环保观念提升之外,跟以前比起来,什空苗村人的发展观念也变了。曾经不愿出村,偏居山间一隅种田为生的苗家儿女,如今则到海口、三亚等外地打工。村里还成立了建筑队,除了村里谁家盖房子能出把力外,还常常在外揽活增收。
打安镇地宝村整个村庄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地里。以前,村民们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于依赖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增收能力有限。就连政府免费送上门的橡胶苗,村民也鲜有愿意种植的。为此,乡干部多次下村动员、引导、教育。通过长期的引导培训工作,如今,村民都把橡胶当做致富的“法宝”,由“要我种”变为“我要种”。记者注意到,村中除了遍布屋前屋后的橡胶树之外,还有很多新栽种不久的花梨木。据记者了解,花梨木生长周期长,农民要想靠它们实现经济收益,起码要十几二十年以后。相对来说,种植成熟期较短的橡胶树不是能更快实现增收么?记者向村民提出了疑问。“现在我们短期内确实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从长远考虑,我们的子孙后代却能得到好处。”地宝村村委会书记符焕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