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是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2012-08-20年延顺
■年延顺
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产生的历史可能已经超过6000年,只要有共同活动,就离不开管理,甚至在动物世界里,如猴群、狮群等,同样存在着管理。如果没有管理,金字塔、万里长城不可能得以兴建,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人类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人本管理,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
第一,民本思想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在中国古代,从西周以来,诸多古代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如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西方,马克思也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在中国现代,毛泽东在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中也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第二,人本管理理论深刻揭示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所谓人本管理,区别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一是把依靠人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只热衷于关注管理的最终目标,忽视了对实现目标的人的关注。在社会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社会、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社会就不会有进步。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二是把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三是把尊重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最高宗旨。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一切管理活动,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应有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发生。有尊严的人,会更严格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反之,就会出现对立,员工与领导有对立情绪会对工作形成“梗阻”、管理者与服务对象的对立会造成不和谐因素。
四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提高人的幸福感,会带动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全人类的终极理想。
五是把凝聚人的合力作为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或其它社会经济组织,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
第三,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观念,绝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化为增长是硬道理,绝不能只顾眼前不看将来;必须把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的需求当作发展的动力,把人的变化当作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经济与社会活动。
共创繁荣和幸福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第一,点亮人性的光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类文明史,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正确引导,去点亮人性的光辉,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做到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真诚待人;保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做到自尊自爱,且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追求远大理想、崇尚事业。每一个都极力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摒弃假恶丑行为,消除懒散、消极、阴暗现象,社会就会从源头上实现和谐。
第二,加强人际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转变管理观念,抛弃封建家长式的作风,理解员工或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理解员工或服务对象的不满和看法,倾听员工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解答有关政策和面临的困难,争取倾听员工或服务对象的理解。同时增强对员工和服务对象的信任。信任他,意味着他和你同时在承担责任;当一个人被信任的时候,就会迸发出员工的工作激情、促进服务对象的认同。
第三,以教育、制度、监督规范行为,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让人们清晰地知道自已的责、权、利。建立合理的规范,人们就会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环境,包括物质利益、文化设施和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展示着每一个单位的岁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绪,更制约着每一项建设的发展。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一个人精神振奋,可以使一个群体士气高昂,可以使一个单位蒸蒸日上。
第四,共创繁荣和幸福,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特别应当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是维护人民利益进行科学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当前,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告别“GDP崇拜”,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提高节能降耗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扩大就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其次是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建和谐。
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时一地、一部分人的事情,需要集全党、全社全之力。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行真抓实干之举,充分发挥城乡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
最后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成果保和谐。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应该由人民共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要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当前影响人们平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各种消极因素,切实解决城乡贫困人口仍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等问题,努力建设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只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通过人本管理,发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创繁荣和幸福,社会和谐的程度将不断提高,社会和谐也将最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