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孕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产后抑郁症的重要措施
2012-08-18张园园
张园园
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湖北咸宁 437100
产妇在产褥期间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30%,多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1]。其主要表现是情绪改变,自我评价降低,创造性思维受损,对生活缺乏信心,严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因此,探索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是妇产科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对120名孕产妇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加强对孕产妇的精神关怀,普及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使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选取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接受过产前检查,无严重合并症,且有条件进行阴道分娩,身心健康,年龄22~34岁,孕周37~4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通过全程健康教育,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
1.2 方法
1.2.1 临床应用办法 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护理,进入产程后由当班助产士定时做例行检查及接生,未作孕产妇健康教育和系统的心理辅导。观察组在接受常规孕产期保健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全程式健康教育。(1)做好孕期保健。对孕妇的产前健康状况,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2)对有焦虑抑郁状态的产妇重点关注,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3)同孕产妇家属进行沟通,说明对产妇关心帮助的重要性,使产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2]。(4)给孕产妇发放母婴保健宣传学习手册,宣传男女平等、母婴保健、婴儿喂养等护理知识。(5)产程辅导,掌握分娩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6)产后教育,产后为高危期医护人员及时传授育婴知识,加强产妇产后的身体锻炼。
1.2.2 评价方法 根据产褥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症状,则诊断为产褥期抑郁症。(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均感毫无意义或有自罪感;(8)思维能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9)反复出现想死亡的想法[4]。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和系统的心理辅导,对照组未进行系统性宣教和心理辅导,两组在顺产率和抑郁症发病率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健康教育以及孕产妇对分娩知识的掌握程度,其顺产率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照组。由此可见,产妇的心理因素对分娩结局有决定性作用[3]。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表2显示,对照组120例中,抑郁症发生率为23.3%,观察组120例中抑郁症发生率为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树立产妇信心是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关键。
表1 两组产妇顺产率的比较[n(%)]
表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比较[n(%)]
3 讨论
产妇产后的生理及社会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要重视预防产后抑郁症。
3.1 重视对孕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产后抑郁症至围产期产妇常见的异常心理反应,对产妇、婴儿甚至整个家庭都存在着潜在威胁。因此医务人员及家属要认识到孕产妇特定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更多地了解有关妊娠分娩及产后的知识,使其在心理、生理、育儿等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坚定孕产妇顺利度过孕产期的信心。
3.2 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分娩经验,提供精神支柱,提供全方位服务
产妇顺产率明显上升,产妇要求剖宫产的比例明显下降。同时,主张家属、医务人员陪伴分娩,缓解产妇不能忍受分娩的疼痛或对分娩知识缺乏而引起的恐惧心理[5]。产妇的丈夫或一位亲属共同陪伴,帮助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也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
3.3 抑郁症自古有之,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在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文献就提到抑郁症[6],笔者认为,孕期及产褥期夫妻关系不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适当,担心婴儿性别的生育观念与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明显升高等因素相关。因此,家人的关怀程度、医务人员的言行,对分娩的恐惧、生育观念及哺乳婴儿的信心都会在产妇心理上产生影响[7-8]。因此,医务人员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产妇给予足够的爱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会明显下降,医务人员和家属及产妇对产后抑郁症有足够的重视,本病完全可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有效预防。
[1]乐杰.妇产科学[Μ].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禇菊菜,丁慧月.全程式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5-46.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Μ].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
[4]唐志红.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959-960.
[5]梁增荣.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因素的影响效果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0):2644.
[6]程少华.给抑郁症患者一个温暖的怀抱[N].人民日报,2008:11-25.
[7]任惠斌,王丽娟,杜萍,等.产后抑郁症的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0):96.
[8]谢楚华,洪雪芳.孕产期全程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