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演艺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轨迹

2012-08-17张佳文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3期
关键词:演艺场馆上海

张佳文

1 市中心区集聚——上海演艺场馆布局的早期格局

1932-1935 年,青年音乐家聂耳在位于徐家汇的EMI百代唱片公司打工,白天从事音乐制作,晚上常去十六铺和杨树浦的工厂区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进步歌曲。1934年6月30日,聂耳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首演于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礼堂①,当时聂耳的活动范围大致为:徐家汇-杨树浦-十六铺-八仙桥,呈三角形分布,不仅勾画出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上海演艺场所最集中的区域。

上海演艺场馆分布的早期格局,是以租界为依托,以苏州河以南的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集聚形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通过“以港兴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和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初叶,大批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工商业的繁荣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激发了他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戏园、电影院、咖啡馆、舞厅等娱乐消费场所流行起来(图1)。各类戏剧、音乐、曲艺成为市民经常性的娱乐活动。

早期的上海戏园集中在传统戏剧方面,如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业的三雅园主演昆剧,是上海第一家专业戏园。同年开设的一桂轩茶园是专营徽剧的场所。1867年开幕的满庭芳是上海第一家京戏院。此后,1870年代在福州路附近开设的新丹桂茶园、金桂轩、天仙茶园、大观茶园等也是主营京戏的戏园。

到了1930年代,福州路两翼的京班戏园逐渐被淘汰。而位于汉口路的文明大舞台、位于延安东路的共舞台、位于福州路的逸夫舞台和位于牛庄路的中国大戏院逐渐崛起,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连同演出京昆越粤等地方戏、滩簧曲艺和电影的综合娱乐场所——大世界,集中在市中心区5平方公里内,即今天的黄浦区。

1930年代的上海对于全国而言,俨然是一座中外戏剧演艺的大熔炉。自晚清以来,数十年的传统曲艺表演积淀,与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思潮相互吸收,促成了演艺活动和场馆在上海的兴盛。而它们集中在苏州河以南的中心城区,也反映出上海开埠以来走向工商业大都市的发展轨迹。

2 东西呼应的拓展——上海演艺场馆分布的重大变局

当上海跨入21世纪时,仅有的3家甲级剧场——上海大剧院(图2)、上海音乐厅、美琪大戏院都集中在浦西。为扭转这种经济和文化不平衡的状况,从1990年代末开始规划,2002年开工建造的东方艺术中心(图3),成为浦东第一个世界级重点演艺场馆。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上海在全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被定位于大型工业城市,围绕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但是上海的文化投资和文化服务设施,明显落后于现代化大城市的水平,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初,请来的国际著名指挥家只能被安排在原市府大礼堂②演出,简陋的演出条件和配套设施让人望而却步。

1 Star Garage大楼

1990年代以后,上海演艺场馆的分布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变局。在“一个龙头和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产能落后的工业板块被逐步淘汰。上海开始在新兴产业园区、商业中心和大型住宅区,有计划地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演艺场馆,并对上海音乐厅、美琪大戏院、江湾体育场、兰心大剧院等一批老牌文化演出场地进行改造和修复,在市中心区和市郊结合部兴建和扩建了上海商城剧院、上海大剧院、八万人体育场、上海马戏城、上海戏剧学院剧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白玉兰剧场等新型演艺场馆。

1994年开工建设的上海大剧院选址于市中心核心区域,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占地近2000平方米。著名设计师邵隆图先生赞许它那两端上翘的正面造型,犹如“上海的微笑”。它连同周边的上海音乐厅、共舞台、逸夫舞台、上海商城剧院等,形成了集文化、娱乐、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服务区。与此同时,边缘区域由于文化演艺场馆建设薄弱,仍然远离主要演艺场馆的辐射范围。在浦东市民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水平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全市仅有的3家甲级剧场却集中在浦西核心区域内。有鉴于此,东方艺术中心于1990年代末开始酝酿,2002年开工建设,打破演艺场馆“西盛东衰”的局面。这朵美丽的 “白玉兰”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世纪公园、新上海博览中心等,形成陆家嘴地区新的文化娱乐会展组团。

从2009年8月开始,占地677.56平方公里的南汇区全部划入浦东新区行政范围,拥有1210.41平方公里土地的大浦东正式形成。人口激增到268.6万人的浦东新区,进一步提出了对文化演艺场馆的需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世博文化中心(图4)落户浦东,成为上海的第5座甲级剧院,这大大缓解了浦东文化演艺产品的供求矛盾。在世博演艺中心的引领下,东方明珠演艺剧场、上海动漫博物馆剧场等相互呼应,成为大江和大海交汇处的一片文化演艺热土。

3 辐射型的趋势——上海演艺场馆分布的战略跨越

2005年9月27日大型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在闸北区上海马戏城首演。上海马戏城的建设是一个以经济、文化、生态的综合发展,改造老旧城区的典型案例。上海马戏城与周边的大宁绿地、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大宁国际社区、上海多媒体谷整合起来,形成“文商旅”联动态势,大大扩容了闸北区的文化空间。

2004年,上海首次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理念,强调上海未来的主要发展功能,不是以粗放型的投资和外延型的产业扩张为主,而具有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特征;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全球经济要素的汇聚和流动;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吸引大批人才集聚,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关键节点③。

在这一城市功能转变的大背景下,上海演艺场馆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又一次重大转变,那就是从市中心向边缘地区辐射。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上海要建设一横一纵“两条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的文化设施大格局。根据2011年颁布的《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上海依托东西轴线、黄浦江、中环3条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将形成“一轴、两河、沿海、多圈”的文化产业空间新布局(图5)。上海主要演艺场馆的建设,依托这一原则向“多中心、多组团、开放式”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做增量、调存量、优布局”原则。

(1)参照百老汇等国际文化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盘活环人民广场区域内的既有演艺和会展设施,包括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大世界(共舞台)等形成集合艺术、娱乐、休闲、体验、时尚等元素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空间,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各种演艺娱乐资源包括人才、项目、中介等的集聚。

(2)以东方艺术中心为重要节点,建立以世界级艺术团体演出为上端,以国内演出团体为中坚,以市民艺术交流为基础的“听交响到东方”品牌。同时,在世博园区域规划建设“世博文化演艺集聚区”,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新馆等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演艺新地标。

(3)在“静安现代戏剧谷”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促进戏剧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集聚,使其业态更加完整,市场化运作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形成“美琪大戏院-商城剧院-上海展览中心-艺海剧院”现代戏剧集聚区、“百乐门-云峰剧院”多媒体戏剧集聚区、“上海戏剧学院剧场群-儿童艺术剧院”都市话剧集聚区的错位竞争。

(4)形成以上海马戏城、海上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北上海演艺场馆新格局,推动上海北部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二轮驱动,充分发挥上海马戏城《时空之旅》、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宁音乐季”的文化品牌影响力,通过与海内外著名文化艺术机构、演出管理团队联手,推动环大宁商业文化圈服务全市,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5)依托大虹桥的开发,依托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等的资源,打造综合性的世界舞蹈艺术中心,实现上海专业化舞蹈剧场的零突破,成为兼有演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的舞蹈艺术综合组团。吸收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城市中心等举办舞蹈演出季的经验,推出上海芭蕾舞演出季。

4 多元与交融——统筹化解上海演艺场馆的供求矛盾

2011年10月5日至7日,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演超过5小时的“滚石三十周年演唱会”,集齐周华健、任贤齐、齐豫、顺子、五月天、张震岳、黄韵玲、辛晓琪、赵咏华、伍佰、黄品源、曹格等滚石明星,现场演绎华语乐坛30年经典。3场演出吸引到5万名观众,最后一天长达7个小时的演出,创造了上海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演唱会记录。

3 东方艺术中心

4 世博文化中心

5 上海“一轴、两河、多圈”文化空间布局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大型演艺场馆的创新优势明显突出,比如世博演艺中心不仅在世博期间承担了大型综艺表演、庆典集会、艺术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赏等功能,还创造性地采用政府扶持与市场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由东方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立项策划、项目建设、运营筹划,并与美国著名运营商AEG、 NBA组成中外合作管理团队。世博演艺中心还通过出售冠名权和联合赞助商,有效地改变了依靠场租维持营运的传统模式。

与此同时,上海在上世纪末建设的一批大中型文体场馆,曾有的“形象工程”盛况,却成为昨日黄花。由于赛事、演出的数量锐减,迫使这些场馆将经营重点转向场地出租,一万人以上的场馆日租金在30万左右,商业演出票价平均在200元以上。按照平均票价200元算,许多场馆每年必须举办300场以上的大型商业演出才能收支持平,但由于场馆功能单一、规划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很多场馆的每年商业演出不超过40场,有的场租收入还不够全年的水电费。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有关统计数据说明:截止2012年初,全市共有五大类共287个剧场,包括东方艺术中心等大型演艺场馆,虹口体育场和源深体育场等附带经营商业演出的体育场馆,企业专营剧场,以及演出团体自建剧场,其余为各区县的影剧院、文化中心、书场及社区文化馆。这些场馆具有数量多、体量小、运营成本较低等特点。面对新建大型场馆的出现,高规格演出场次的流失,势必对中小场馆的生存形成冲击。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设施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场馆旁边,区县和社区的书场和小型场馆是否还有生存空间,它们应该怎样面对市场潮流的冲击而不断更新机制呢?这使人联想起纽约的百老汇,它形成百老汇(Broadway)、外百老汇(off-Broadway)、外外百老汇(off-off-Broadway)三层梯度的产业集聚区,成为演艺场馆最集中的世界级娱乐产业中心,它以39家座位数在600个以上的大型剧场为核心,作为上演经典和热门剧目的主要区域;以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中小型和非正式演艺场馆为延展的外圈层区域,汇聚了上百家座位数从100到500座不等的中小剧院和艺术咖啡厅,容纳了各类实验性和大众化娱乐。在时代广场周边,还有类似“阿甘餐厅”等以影视演艺为主题的许多娱乐性餐厅,高雅与流行、巨星与新人皆可各得其所,从1930年代至今长盛不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要成为世界文化大都市,必须建立大中小场馆和演艺形态兼容并蓄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机制。五大类演艺场馆要加强市场细分,形成演出内容、技术功能、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分工,同时要探索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新的演出经营形式。例如,推动优秀剧目进入郊县剧场进行巡演,利用数字化手段直播大型场馆内的经典演出等,引入政府和社会的各类基金扶持,弥补票房收入,以修缮场馆、培养人才、创新剧目,增强生存活力。

5 复合型功能——上海演艺场馆建设的创新机制

2011年8月1日,上海夏季音乐节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幕,这一新文化地标曾是历史上的逸园跑狗场、人民文化广场,在文革中成为批斗老干部的政治风暴中心,也曾是演出朝鲜歌剧《卖花姑娘》、《血海》和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的场地,还曾是临时证券交易市场和精文花市,成为上海城市文脉的缩影和沧桑象征。

2011年11月,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力争到201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使得上海从原来相对偏重经济功能的“四个中心”定位,跨入到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引领的全新阶段。

上海发展演艺场馆将不仅作为一种娱乐场所,而是与城市空间的再造互动,成为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与科技、旅游、会展等项目相结合的多功能组团。上海在面向2020年的文化建设中,要吸取国际有益经验,在如下多个方面积极开拓。

高端标志型:以世博园内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等为代表,与中华艺术宫等联动,以大体量的空间与高新技术手段融合,体现国际性和原创性的品质,兼顾民族性和公益性原则,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主要地标。

功能复合型:以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大型演艺场馆为代表,以内部大小功能各异的多个剧场和空间,形成不同形态的文化空间,形成艺术展览、体育健身、娱乐、餐饮等互动式综合区,形成上海多个文化区域的“艺术之核”。

学院联动型: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剧场、贺绿汀音乐厅、世界舞蹈中心(在建)等为代表,凭借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舞蹈学校等艺术院校深厚的理论和人才积累,体现教学与演出互动、研究和创新互动的优势。

经典传承型:以兰心大剧院、文化广场、逸夫舞台、美琪大戏院等具有深厚文脉的演艺场馆为代表,此类演艺场馆建筑风格迥异,是深厚历史感的遗产建筑,剧场招牌、大厅、舞台、装饰等都刻录了岁月的沧桑,不但是演出的胜地,而且应该成为文化旅游的保留景观。

公益演出型:以社区文化中心为主要载体,以东方艺术中心的市民专场、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周周演”等为亮点,形成面向市民的公益性演出。它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民生的宗旨,把主流文化与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共享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成果。

特色秀场型:以三山会馆、课植园为代表,以会馆和公园联通,拓展曲艺类演出的市场空间。而1933老场坊、花园坊、800秀等创意产业园区运用旧厂房大空间格局设计改建成时尚秀场,作为新型演出场地,将成为体现上海文商互动、创意活跃的又一道特色风景线。

“根深叶茂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上海100多年来演艺场馆的空间布局演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新的布局将进一步传承遗产,推动艺术创新,活跃市民生活,优化城市布局,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文前图,图1-图4由陈宗亮提供。

References

[1]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R].1999.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Bureau,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Master Plan of Shanghai City(1999-2020)[R]. 1999.

[2] 上海市委宣传部“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起草组. 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R].2010.7.Publicity Minist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ttee Planning Drafting Group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 Culture Development.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 Culture Development[R]. 2010.7.

[3]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 2011.4.Lead Group office of promo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Shanghai.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R]. 2011.4.

[4]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R]. 2011.1.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Radio Film &TV.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 culture radio fi lm&TV Development[R].2011.1.

[5] 花建等. 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Hua Jian,etc. Creative Cluster and Con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M]. 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ress,2011.

[6] 阿瑟·奥沙利文著,周京奎译. 城市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Arthur O’Sullivan. ZHOU Jingkui,translate.Urban economics[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

[7] 蒯大申等. 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研究[M]//2006-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KUAI Dashen, etc. A Study on the Space Arrange ment of Shang hai Cultural Development[M]//The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ulture. 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7.

[8] 尹继佐主编. 建设世界城市-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考[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YIN Jizuo,Editor in Chief. Constructing World City[M]. Shanghai:SASS Press,2003.

[9] 陶希东. 高铁时代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战略重建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0(6):11-15.TAO Xidong.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tropolis Circle in High-speed Railroad Era[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0(6):11-15.

[10]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上海评弹书场现状与发展调研[R]. 2011.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Radio Film &TV.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Arts Ping Tan Theater[R]. 2011.

猜你喜欢

演艺场馆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上海之巅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