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内涵式的发展理念

2012-08-17周新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3期
关键词:财经类办学院校

周新建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门统计,大学毕业生数量由2000年的每年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高等教育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尊重程度和支持程度,也取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程度、贡献程度和支持程度[1]。财经类院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优劣是检验大学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而在社会上所能表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各高校的培养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财经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其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是各财经院校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财经类学生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如图1所示)。

图1 财经类毕业生供求关系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性是建立在人才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而财经类院校培养财经类人才数量的急剧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就成为制约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和财经类院校创新发展的主要矛盾。所以财经类高校应当把握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特征,时刻研究市场的各种变化,转变财经类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局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

1 内涵式发展理念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机制

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学校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是指高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基本目标,通过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变革、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品牌构建等手段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经由自我积累、核心裂变、由内而外的途径,推动高校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

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转变学校发展思路,注重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内涵式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途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1.1 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办学的规模和效益是相辅相成的,规模是保证效益的前提;而效益又是促进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所以,没有一定的规模也就无法获得一定的效益,只有当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时,财经类院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过来,财经类院校的发展动力也就有了好的源头。

1.2 财经类院校要努力实现自主性、创新性发展

自主性、创新性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任何一所财经类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所有类型的、多样化的财经人才。这就要求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自身特色,不同的高校应当考虑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现状,合理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1.3 建立财经类院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经得起社会考验,是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借鉴和模仿就能奏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尊重学校发展的历史状况,遵循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中找出符合该校发展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人才培养来促进学校发展。

2 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作用分析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只有对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才能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办学机制,才能使财经类院校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总之,通过变革将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2.1 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的存在价值在于能够盈利,企业需要财经类人才的目的在于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服务价值。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

2.1.1 企业的需求数量庞大、范围分布较广

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根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普遍高于基础性学科,其中财经类人才需求比例较大。如图2所示,具体比例如下:计算机29.4%;企业管理24.8%;机械17.1%;财会统计15.9%;市场研究与情报策划14.1%;化工7.5%;公关7.5%;金融证券6.8%;邮电、通讯、交通5.1%;房地产5.0%;中文、文秘4.5%;广告传播4.3%等;而对基础学科专业需求较多的只有外语14.1%,像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很有限。以上数据说明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1.2 企业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较高

财经类就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财经类人员就业范围可涉及企业管理、市场研究、情报策划、财会统计、国际贸易、金融证券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对财经类人才的学历要求一般高于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业务范围所涉猎的知识广泛,没有高学历层次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图2 财经类毕业生企业需求情况

2.1.3 重视财经类人才的综合技能

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营销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外语水平等综合能力。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数量扩大的同时,需求质量也在同步提高。相关要求主要包括:有学历、有经验、有技能等。但目前财经类院校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通过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社会提供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2.2 有利于财经类本科院校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办学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即优胜劣汰。对任何一所财经类院校来说,不仅具有教学的功能,同时也要适当地承担社会科研的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财经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型、复合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较强的分析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熟练的动手技能,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是以某一专业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3]。那么,这就需要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做支撑,保证其得以长足的发展。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事实上,财经类本科院校在实际运作中,不仅需要应对高职类财经院校的压力,也同时面对理工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竞争。高职类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特征,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较强,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接轨,而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学生注重理论学习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经验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理工类和综合性院校在经济类人才培养方面,不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其知识面也很广,而财经类院校由于受学科专业限制,学生大多只接触经管类知识,对其他知识鲜有涉及,这就限制了财经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 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3.1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经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经济学是一门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学科专业,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实际经济情况紧密结合,这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应当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应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理论,贴近实际。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提出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截至目前,在“211工程”重点大学范围内,大部分高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对于财经类高校来说,按大类招生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在招生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再根据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市场需求分配到具体专业;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基地班实行“2+2”培养模式,二年级末实施专业分流,学生可留在基地班完成三、四年级的学习任务,也可在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的各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

由于经管类课程理念大多相通,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差别不大,按大类培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通过按大类培养,学校就能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合不同专业的内容,就能更加贴近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同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也就满足了社会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元化的需求。另外,放宽学生的专业限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第二专业,这样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面向本校在校生开展辅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教育,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符合规定条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未来就业意愿等,自主选择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以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基础,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建立实验教学中心,譬如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可以建立经济统计实验室、金融科学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

3.2 加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

建立高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比较著名的几大联盟包括C9联盟、卓越联盟、华约联盟、北约联盟,具有高水平行业特色的大学战略合作联盟已经形成,但也不难看出,其中缺少了财经类院校的参与。从整体上看,财经类高校是行业特征比较明显的专业性学校,财经类高校在办学历史和办学定位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性。因此,如果财经类高校能够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同时,加强财经类院校之间以及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的合作,取长补短,汲取办学经验,从而培养优势学科,完善专业设置,就能够拓宽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渠道。

产学研合作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4]。随着理工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产学研的深入推进,其长处已经体现出来。因为校企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又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产学研的合作可以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实践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实际。现在看来,财经类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就略显逊色了。作为财经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保险、证劵、投资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一方面,学校可在企业或有关行业广泛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任务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家等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加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开展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的建设工程。这样既可以服务社会,又能够使学校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促进知识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3.3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院校总体上发展较为年轻,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历史的积淀。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展人文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所以,财经类院校应当有意识地设置校园的文化实施,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名人塑像、励志标牌;经常开展学术报告会、问题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氛围的建设和活动的举办,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当然,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也要注意到学术交流的自由性,突出建设方式的创新性,以此来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今后迎接社会的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加快财经类高校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造就规模宏大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旺盛需求。当前,财经类高校是普通高校招生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中的热门高校,财经类专业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财经类高校能否乘势而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规模和质量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规模扩大往往会带来办学质量的下降,给学校社会声誉带来不利影响,学校办学规模并不能一味地扩大,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因此,财经类高校应当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注重办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走“约束性发展”、有内涵的特色强校之路。

[1]杨泉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朝马,吴敬,徐木兴.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6):932-935.

[3]张进.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策略[J].江苏高教,2006(5):85-87.

[4]张学森.金融业与财经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4):16-18.

猜你喜欢

财经类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