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2012-08-15姜廷玉
●姜廷玉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这一伟大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大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①“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②。“八一”这个光荣的日子,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成为人民军队的摇篮,被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起义不仅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且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形成和体现于八一南昌起义之中。我们认为对八一精神的研究,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论从史出,八一南昌起义是八一精神的本体,要从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中来总结、提炼八一精神,不能脱离八一南昌起义,来谈八一精神。其次要突出个性,八一精神的提炼、总结要突出八一南昌起义的特点,要有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不同之处。最后,八一精神的总结、提炼,要体现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语言特点,不能根据今天的需要,用今天的语言进行概括。
据此,我们对八一南昌起义历史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八一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一、八一南昌起义,在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顺利发展的时候,代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此前后,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广东和江西等地也都发生了以“清党”为名,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的事件。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逮捕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大钊不幸被捕,英勇就义。中国政治风云突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党的许多优秀领导干部、群众运动的领袖人物,成千成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倒在血泊中,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据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杨闇公、夏明翰、郭亮、向警予、罗亦农、陈乔年等党的优秀干部,为革命英勇就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锐减到1万人。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了低潮。
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在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严峻形势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③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集中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暴动。据此,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由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的前敌委员会,领导武装起义。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受命,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积极组织武装暴动。8月1日凌晨,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在南昌城举行武装起义,经过激烈战斗,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竖起了一面鲜红的革命武装斗争旗帜,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人民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武装斗争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国民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参与领导北伐战争。但在大革命后期,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政权和武装的重要性,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压制工农武装,甚至解散工人纠察队,使党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面前没有反击能力。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彻底地认识了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党领导所掌握和影响的一部分军队发动了南昌起义,从此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始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南昌起义前,中共中央曾考虑到我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大部分都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建制里,曾打算联合该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一起起义,然后重回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后来发现张发奎与汪精卫勾结,企图以开会为名,解除准备参与起义的将领贺龙、叶挺的兵权。于是,中共前敌委员会抛弃了联合张发奎的计划,决定自成局面,独立发动南昌起义。
另外,在南昌起义即将举行的关键时刻,张国焘到南昌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④。但是,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审时度势,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坚决举行起义的决策。
起义之后,中共前敌委员会坚持党对起义军的领导,探索如何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中共前敌委员会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将起义军编为第20军、第11军、第9军,贺龙、叶挺分别兼任第20军、第11军军长,朱德任第9军副军长。中共党员廖乾吾、聂荣臻、朱克靖分别任三个军的党代表。起义军各个师的师长、党代表和起义军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起义部队成为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起义军南下途中,中共前敌委员会在瑞金召开会议,就革命政权的性质、起义军的旗号等问题进行讨论,决定抛弃国民党的旗号,将革命委员会由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改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政权。
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赣南进行了三次整顿,史称“赣南三整”,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整顿了共产党的组织,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军事训练,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赣南的“三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八一南昌起义,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积极推进国共合作联合战线即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党的“三大”确定了实行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针。在共产党的推动下,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进行北伐战争,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使大革命归于失败。
虽然大革命失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继续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士,起义成功后,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⑤。还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邓演达、贺龙、周恩来等25人为委员,以宋庆龄、邓演达等7人组成主席团。革命委员会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指挥起义部队军事行动。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
八一南昌起义,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这对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国民党左派、民主人士和参加起义的一些军队,共同反抗国民党右派,扩大起义的影响,保证起义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起义领导人和许多参加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成为领导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骨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有些人思想动摇、革命意志不坚定,甚至离开了革命队伍。但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坚持革命斗争。
不是共产党员的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在起义前就向党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⑥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下失利后,他根据党的指示,与起义军第3师师长周逸群到湘西继续开展和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建立了工农红军和湘鄂边苏区。
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后任军长)朱德,在起义军南下失利后,和陈毅等一起,在强敌尾追、孤立无援、军心涣散的严重局势下,教育部队:黑暗是暂时的,只要能保持实力,革命就有办法⑦。他们继续率部坚持斗争,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并发动领导了湘南起义,后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许多起义将士在起义军南下失利后,坚持革命斗争,到各地领导或参加起义,继续开展武装斗争,成为广州起义(叶挺、聂荣臻、袁国平等)、桑植起义(贺龙、周逸群、贺锦斋)、海陆丰起义(彭湃、徐百川等)、弋横起义(黄道)、百色起义(符克振)、龙州(袁也烈)起义、平江起义(吴溉之)、黄麻起义(徐其虚)、六霍起义(舒传贤)、赣西南起义(李文林)、万安起义(曾延生)等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为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昌起义锻炼和造就了人民军队的杰出将帅。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等,后来成为红军的总政委、总司令、参谋长和方面军的领导人,领导红军进行了艰苦的反“围剿”斗争和万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作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领导人之一,参与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八一南昌起义的领导者和参加者,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以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新四军军长叶挺、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还有许多南昌起义的参加者,都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南昌起义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人和各大战略区的统帅,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他们指挥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往无前,英勇杀敌,夺取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一些南昌起义领导人和参加者,成为新中国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或治国治军的骨干。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朱德先后担任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南昌起义参加者中有4人(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6人(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中有6位(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参加过南昌起义,十名大将中有3位(粟裕、陈赓、许光达)参加过南昌起义,有4名上将(周士第、肖克、杨至成、赵尔陆)、7名中将(谭甫仁、谭家述、唐天际、聂贺亭、赵镕、彭明治、郭化若)和6名少将(王云霖、李逸民、张树才、周文在、袁也烈、廖运周)参加过南昌起义。一场武装起义竟能走出这么多将帅,这是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时,反映出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南昌起义的一些领导者和参加者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革命精英。
还有哪些参加南昌起义、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们,他们虽然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但他们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
八一南昌起义虽然距今已有80多年了,但八一南昌起义的精神是永存的。80多年来,它一直在激励着人民军队在党领导下,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英勇作战,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继承和弘扬八一南昌起义精神,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
继承和弘扬八一南昌起义精神,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永远当人民子弟兵,永远做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
继承和弘扬八一南昌起义精神,必须发扬我军不畏强敌、敢于斗争、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注释:
①《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8月2日。
②《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6页。
④《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⑤南昌《民国日报》,1927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