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取古魄铸新魂 ——来楚生书画篆刻艺术蠡评
2012-08-15张跃飞
○张跃飞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来楚生可称为是一位大家,在艺术上他是书画印兼擅,而且均达到极高境界,尤以印章一道在中国篆刻界影响极大。而就是由于他在篆刻方面的杰出成就,使得他书画方面的成就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号然犀、楚凫、负翁、一枝、非叶、怀旦,别署安处楼、然犀室,晚年更名初生,亦署初升。浙江萧山长河人。来楚生1903年出生于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后随父回浙江老家。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毕业后复回萧山,数年后移家杭州,常与潘天寿、唐云等往来。抗战爆发后,举家迁至上海,曾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来楚生常年生活在上海,曾任上海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来楚生曾刻自用印一方“鄂渚生浙水长沪渎游”,边款为“刻近二吴风范,志我一生萍踪”,简洁明了地自述了生平概况。
来楚生于绘画、书法、篆刻艺术均有很高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艺坛,来楚生的绘画和书法当属一流水平,篆刻艺术则可以代表当时印坛最高水平。来楚生一生淡泊名利,尽管他的艺术备受艺坛称颂,而《辞海》却没有收录“来楚生”作为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收录了与来楚生同时代书画篆刻家一百余位,也没有见到来楚生的名字。可见,对这样一位对中国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实在有失公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笔者多年来关注并学习研究来楚生艺术,深受影响,撰此文试图从三个方面略论来楚生在绘画、书法和篆刻方面艺术成就。
来楚生的绘画艺术
来楚生注重传统,一生不断向前人学习,但他对传统不是盲目吸纳,而是根据自己的艺术追求有选择地摄取。他深知一个能有所建树的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更可贵的是要有创新精神。他的花鸟画远师徐渭、八大、赵之谦、吴昌硕等,取其“删繁求简、以一当百”之妙,近则得力于齐白石、潘天寿,“以圆婉朴厚出之”,再加上他同时又兼有书法篆刻艺术偏长,因而,他的画作笔墨酣畅而色彩纷呈,构图简约而意境深远,笔墨之间透出高古的金石气韵及雅逸的书卷气息,将现代国画的语境形态表现得尤为生动奇崛,从而以别开生面的个人画风称誉画坛。
来楚生的画,以大写意花鸟最负时誉,用笔用墨极为讲究,浓淡枯湿尽显变化,神情意蕴跃然纸上,一花一叶、一鸟一鱼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看似单纯的线条却富于韧性与张力,墨色的自然晕化呈现出意料之外的独特韵味,他出色的造型能力和蕴藉丰富的笔墨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许多作品在简简单单之中却意味深远,匠心独具,妙境天成。如果与齐白石、潘天寿相比较,他们都有简约之美,各有所长。齐白石更强调质朴天真,线条及用色变化更丰富,生气勃勃,雅俗共赏;潘天寿则更冷峭硬朗,“一味霸悍”,善于“造险破险”,画面构成严谨完美;而来楚生无论笔墨还是构图更加简洁,“宁少少许”,更重虚实轻重变化,圆润温馨且不加雕琢,追求大气象、高格调。
古吴轩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来楚生》画集中《荷塘鱼嬉》,大处落墨,不着重彩,平中宁静中感受到鱼的自由世界。又如另一幅《荷塘清趣》,大笔挥洒,大胆构图,仅剩不大的留白中,寥寥几笔,青蛙悠然游出画面,营造出一幅动感极强的场景。来楚生高超的构图布局能力以及题款用印方面的综合修养,常常在画作中会自然流露出来。如其画作《憩》,以大块面布局丰盈又不失空灵,石头与鸟墨色变化浑然一体;《嬉水》,惜墨如金,无一多余之笔,甚至省去落款,只分钤两枚印章恰与画面红色金鱼相呼应。《枇杷图》,画面中果、石与多字题款形成构图上提态势,留白错落有致,静中寓动,构图几近完美。而《芭蕉游鱼图》、《荔枝粽子》两幅立轴,大胆施用艳丽色彩却不落俗格,布局无意于佳乃佳,落款也恰到好处。近又见上海书店出版的私人收藏的来楚生水墨长卷《湘江万茴》,近四米长,笔墨精到,构图自然,意境高古,气度不凡,来先生的功力和格调尽显其间,确是一幅难得一见的水墨画精品。
这些“阔笔花卉”是来楚生画作给人印象最深的。人们欣赏那种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豪迈风格。其实,他的细笔花卉虽很少见但也是颇具功力的。如朵云轩收藏的《芝兰图》立轴,线条精致,刻画入微,层次分明,用色对比强烈,整体效果和谐宁静,高雅脱俗,能看得出来先生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掌控能力和创造能力。
来楚生的艺术风格随时代而变化发展,他拥有一颗平常心,一个“静”字,可涵盖他一生为艺、孜孜不倦的平稳心态。他常常描绘青蛙、鱼虫、飞鸟、蔬果、花卉和小草等,却能形神兼备,小中见大,妙趣横生,意蕴丰富,终能铸就大家风范。可以说,观赏来楚生充满个性的画作,就可以走进他用心营造的一种沉静淡泊、闲和缜密的艺术境地。
来楚生的书法艺术
著名画家唐云先生曾评价:来楚生先生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正煞辣,气势磅礴,不可名状,允推当代书法杰手。来楚生在书法艺术成就上不可低估,他正、草、隶、篆皆工,尤以行草书和隶书最负盛名。
同样的道理,决定我们情绪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态度。由于消极的态度,我们就会对事件进行消极的加工,于是我们有了烦恼,或者不断放大烦恼。然后,就有了“第二箭”和更多的箭来刺伤我们。
古人论书艺有曰:“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既虚实并见,又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来楚生精擅此道,使其书法圆润浑厚、聚散自如、变化迭出,臻于妙境。
来楚生因钦佩明人黄道周的品格,遂深爱他的书法,用近二十年的功夫临写黄道周行草书,并信服“始入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的书法理念,终成自家面目。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曾评价来楚生书法:“结体跌宕欹侧,时出新致;字之大小长短,疏密斜正,极富姿态;用笔则深厚雄奇,锐利方折,精神外映,风采焕发,颇具阳刚之美”。
通观来楚生行草书,可贵之处在于学习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囿,独辟蹊径,自创新风,不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做到大器晚成。从他上世纪70年代作品中可以看到,行草书作品无不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厚重凝练,变化多姿。尤其是在转折处极为丰富,细不失其力,肥不失其挺,老辣劲健,斩钉截铁,于爽利中见绵厚,于方折中寓圆转。沙孟海先生曾赞誉:“来楚生晚年草书,用笔惊矫纵横,在转折处尤显功力。”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来楚生草书集》,其中收录的《龙泓老人论印绝句十二首》、《鲁迅诗选》、《孟浩然李白诗选》,还有东方出版中心近年出版的《来楚生草书唐宋诗选》,均是来楚生晚年所作的草书精品。
在书法界对来楚生隶书的赞誉甚至比其行草书还要高,他对当代隶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传统隶书具有宏观上的研习和微观上的深入,正是这种广采博纳,使他的书法古朴浑穆、婉约奇丽,个人风格十分鲜明。他的隶书优游于汉代碑版与简牍之间,又得益于清人金冬心、郑谷口,终能脱化而独步书坛。
1970年前后,他有机会亲近汉简,寻得汉人用笔之妙,得其精神,晚年隶书作品基本以这种面貌出现,如隶书联“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养成笔力可扛鼎,准备花时要索诗”,横幅“鲁迅诗”等,可称为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给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用笔真率自然、不假雕琢,无意于方圆藏露,放笔写来,极有生气,看不出刻意变化痕迹。他对汉简的取法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采,加以情趣,有时像行草书一样流畅自如,拙中有巧,变化多姿,且格调高古,时而又透出几分潇洒秀逸的神韵,形成了具有来楚生个性的“汉简味”隶书风格,多为后人所关注和效法。
来楚生的篆书也有突出成就,取法吴让之、吴昌硕,然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参见其篆书《千字文》,“其篆书线条圆浑苍劲,雄放而不失儒雅,一派端庄豪雄气象。”(石开语)他的楷书虽见世不多,依然能体会到他在传统基础上大量研习,已形成用笔刚健、章法古茂的古雅风格,如《临石涛题画诗》等,点线结构气脉相承,节奏自然明确,飘逸散淡之中流露出魏晋之韵味。可见,来楚生书法贵在对古法“远择近取”,重在“为我所用”,有渊源而又能“濯古来新”而自成一家。
来楚生的篆刻艺术
宋代黄庭坚曰:“领略古法生新奇”,来楚生曾刻此印,在此用来描述他的篆刻也很恰当。其篆刻的最大特点是刀法和章法上的创新,他曾自述:“余以为印文之有章法,亦犹室内家具之有布置也。余以为刀法应与章法并重。刀法者,犹家具之精美也,若凌乱杂陈,望之可厌,绝无佳构。”可见他在章法和刀法上创新,源于他对篆刻艺术本体内涵的独特领悟,同时也借力于他在绘画书法方面的大量积累以及对艺术互通规律的深刻理解。
薛元明先生在评论来楚生篆刻时做过具体分析:吴熙载篆刻具有驱刀如笔的高超技巧,来楚生在刀法探索过程中于此心仪已久而效仿终生,以刀代笔,刀刀见笔。同时对浙派切刀也有进行磨练,丰富刀法。成熟期刀法介于吴昌硕和齐白石之间,较吴昌硕刀痕尽掩而锋芒毕露,较齐白石一味霸悍单调的单刀直冲,线条更有质感而更耐看。关键在于落刀、冲刀、复刀和补刀都大胆行刀,小心收拾,做到“稳、准、狠”。刀刻之后,进一步采取敲、击、刮、磨和挫等多种方法求得最佳印面效果。一些人对来楚生刀痕毕露持反对态度,认为较吴昌硕做味更重,实质并非如此,吴昌硕看重笔意,来楚生看重刀味,二者各臻其美,同样引人入胜。
来楚生在刻印时各种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特别对线条的“塑造”及印面的“润饰”,表现出高超的独到手段。其朱文印线条劲挺斑驳,奇崛生动、妙趣横生,如“宠为下”、“楚生私玺”、“处厚”等;白文印线质坚实、方圆兼得,苍劲浑穆,如“岭上白云”、“鸳湖冷月”、“大处落墨”等。同时,线条与印面浑然一体,金石味道极为浓烈。
唐人孙过庭《书谱》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来楚生在章法上的高明之处,是借鉴古玺的章法特点,来布局小篆或大篆印文,糅合于一体,结果形成一种奇特的崭新风格。这种印文之间的巧妙架构和印面的巧妙空白或留红处理,在篆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如朱文印“自爱不自贵”、“爱上层楼”、“息交以绝游”等,吸收了古玺章法构成,大胆安排,大气自然。白文印“白云楼”、“有好都能累此生”等,留红错落,匠心独具。韩天衡先生曾评价:来先生以离求合,离而不隔,大开大合,气贯神旺,殚精竭思,自出机枢。因此来先生的印,在今天看来,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现代感。在他众多篆刻作品中,取法多元,不拘一格,包括古玺、汉印、汉简、急就章、元押、明清流派等多种风格,均能时出新意,意趣纷呈,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见来楚生对章法经营的苦心和出神入化的高超技巧。
来楚生篆刻成就还不仅是文字印,他的肖形印更负盛名,独领风骚。来楚生当年挚友张用博先生曾说过,来先生非常重视和研究秦汉肖形印,认为其艺术价值不次于文字印,他深入学习秦汉瓦当砖雕以及北魏造像等石刻,他的经验之谈就是“简练概括、破字当头、遗貌取神”。来楚生肖形印得益于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内容除生肖、佛像、人像,还有花卉、草虫及成语故事等,刀法精准,造型古雅,神态毕具,意境隽永,这是经过对物象的精细观察,加以提炼、夸张和升华的结果。另外,在来楚生的肖形印中,特别是佛像印,可看出他广博的学识和谨严的治艺态度。来楚生篆刻除印面精彩,边款亦非常生动,有甲骨文、篆书、简书和造像等多种书体,他用自己精湛而全面的功力和技艺,打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绚烂的篆刻天地。
“有比较才有公正的鉴别和品评。于20世纪同辈中的第一流大家比较,来先生都是毫不逊色的。”(韩天衡语)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大家。
“风格即人”,来楚生朴实、率真、笃厚、耿介的个性和对事物的一贯性、严肃性和他作品的风格是息息相通的。来楚生一生精研艺事,矢志不移。韩天衡先生指出:来先生是推陈出新的智者。智者之为智,往往是对古贤及其绝迹能攫其神理而弃其形貌,心相融而迹相背,所谓貌离而神合。来先生正是这样的智者。相信来楚生成功的艺术实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会不断地启迪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