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2012-08-15高淑美
高淑美
(青州市黑虎山水库管理局,山东 青州 262500)
近年来,随着青州市的高速发展,各行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1 灌区概况
1.1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问题
黑虎山水库灌区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整个灌区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半拉子工程多。运行多年,干渠工程及其建筑物老化、退化严重,个别建筑物已经报废,田间工程不配套,部分支渠和所有干、斗渠未作防渗处理,灌溉时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整个灌区工程难以正常运行,灌溉面积逐年萎缩。到目前,灌区内仍采用大水漫灌作业方式,水量难以控制,水利用系数仅达0.45左右,应有的灌溉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黑虎山水库灌区为贫水区,地下水位深,地质结构破碎,透水性强,不适宜井灌,部分地块由于缺水,粮食产量较低,严重影响灌区内农民的经济收入。
1.2 灌区水质及供需水量分析
黑虎山水库位于山丘区,上游无污染源,库水水质良好。自1987年以来,青州市环保部门每年都对黑虎山水库的水质进行取样检测,其水质条件较好,完全符合农田灌溉对水质的要求。
黑虎山水库是青州市最大的水库,总库容5 680万 m3,兴利库容 2 810万 m3,多年平均拦蓄水量2 527万m3,根据水库周边农业作物生育期内的需水量,50%灌溉保证率,冬小麦、夏玉米的灌溉定额为2 250 m3/hm2和600 m3/hm2,农田灌溉总用水量为1 205万m3,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1 115万m3。自仁河水库调入黑虎山水库水量为1 300万m3,城市供水量仅为730万m3。由此可见,黑虎山水库水源充足,除去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后,多年平均富余水量1 980万m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十分丰富,水源有保证。
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设计
2.1 工程建设规模及目标
黑虎山水库灌区级别为中型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控制灌溉面积3 333.33 hm2,为中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桥、闸、涵等。
项目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7,农田灌溉总用水量为1 205万m3,每公顷可节约水量1 800 m3,骨干工程范围内每年按灌溉两次计,在灌溉保证率50%的情况下,项目区供水量除能保证本项目区3 333.33 hm2农田灌溉用水外,还能提供670万m3盈余水量。可增加灌溉面积1 200 hm2,改善灌溉面积2 133.33 hm2。确保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50%以上,以充分发挥灌区的经济社会效益。
2.2 工程规划布局及防渗材料选择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据实际条件,合理选择节水模式。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作物种植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配套改造工程进行合理布局。经分析比较,项目区渠道防渗材料选定如下。
1)干渠:结合干渠已衬砌断面和衬砌材料,本次节水灌溉工程中干渠维修采用渠底铺设混凝土防渗材料、石渠段渠道边坡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处理。
2)支渠、斗渠、农渠:渠道两侧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渠底混凝土防渗、渠顶混凝土压沿。
2.3 渠道设计
节水灌溉项目区总体布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配套完善干、支、斗、农渠灌溉工程;二是进行建筑物维修改造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干渠段现状已采用砌石或混凝土进行了防渗衬砌,本次工程计划对其清淤和防渗处理。
支渠、斗渠防渗衬砌处理:在原有的渠道基础上进行防渗衬砌处理,渠底做三七灰土垫层后,渠道两侧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渠底采用混凝土防渗、渠顶采用混凝土压沿。
农渠防渗衬砌处理:在原有的渠道基础上,开挖成矩形标准断面,做三七灰土垫层后,渠道两侧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渠底采用混凝土防渗、渠顶采用混凝土压沿。
2.4 其他建筑物设计
放水洞渠首改造,控制阀门与放水洞,采用钢管道及伸缩节连接,闸室采用整体混凝土浇筑,基础采用碎石桩基础。
干渠建筑物维修加固:对5座浆砌石拱渡槽进行槽身防渗处理,重做伸缩缝,加固基础,一座桁架拱渡槽桁架加固桁架,槽身防渗,更换伸缩缝,两座倒虹吸进出口加固,管内清淤管侧缝采用环氧树脂水泥封堵。
渠首节制闸、泄洪闸:更换闸门板、启闭机,新做橡胶止水,支渠 、干斗渠进水闸改造维修,改用铸铁平板钢闸门并配套建设干渠、支、干斗渠量水设备。
3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评价
3.1 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完成后,将减少灌区内的水土流失,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区域小气候,补充地下水,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3.2 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黑虎山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工程建成后可使黑虎山水库灌区的2 133.33 hm2的农田的灌溉状况得到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 200 hm2。由于工程建成后农田灌溉的适时、均匀,改善农田亩均增产100 kg,新增灌溉农田亩均增产200 kg,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千克1.80元计算,年增产粮食680万kg,年增产效益为1 224万元,由于农业作物增产是水、肥、种子等各种农业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考虑灌溉效益分摊系数,结合本灌区实际情况本工程灌溉效益分摊系数采用0.4,则本工程农业灌溉增产效益为489.6万元。
3.3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程完成后,有利于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使灌区农业生产有了水源保证。引水量的增加和灌溉范围的扩展,促进了作物布局进一步优化和灌区林果树木的生长发育。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以及林木覆盖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灌区内的水土流失,对于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改善区域小气候等都将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农田经济结构调整,能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灌溉水次数和灌溉水量的增加,可大面积加速水的垂直运动,从而起到改善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能型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经济评价
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工程的盈利能力,应根据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进行。经计算,其内部收益率为11.6%,经济现值为1 947.7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4。由经济指标可以看出,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另外,通过敏感性分析,在设定的浮动范围内,各项经济指标仍能满足要求,可见其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该建设项目各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该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工程规划方案合理,技术可行,水源有保证。同时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是十分有利的,其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良好,环境效益明显,评价结果是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