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
2012-08-15朱桢博李嘉林
朱桢博 李嘉林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小城镇,并以产业化的形式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早期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再到中西部大开发,使我国的乡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并行发展,其二元化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步的向一元城市工业化模式发展[1]。由于国家对西部投资力度的逐渐加大,并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开发,西部小城镇的产业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
西南地区的小城镇产业主要建立在农村工业化基础之上。其主要的优势是资源优势,包括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牧业资源和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的资源给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物质并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基础,很多资源都是分散在各个区域而并没有形成一种产业。除了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原因约束了其产业化的进程,例如缺乏资金的扶持,但是单纯的依赖政府资金的投入也不现实。只有创造出适合本地的产业,不断积累资金然后再扩大投入,这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才能改变西南小城镇的现状。其次就是西南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对城镇的产业化发展预期较低,使得他们不愿将劳动力放在当地的产业化建设上来,从而影响了城镇产业化的建设。
1 小城镇产业化的特点和理论
大中城市产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工业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产业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小城镇产业化建设是建立在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的,农村工业化对中国的农村社会、国家经济做出了很多贡献。根据小城镇产业化建设的特点,很多学者对小城镇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多理论,包括产业分工和转移理论、块状经济理论、特色产业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小城镇产业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梯度转移理论[2]是区域经济学家在基于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将其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产业机构的状况,是从产业的生命周期中来定位当地产业结构,而产业机构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在整个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而在区域产业梯度层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创新活动。产业集群[3]指的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能够相互联系的机构,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分散的资源,以此来达到各个产业的最大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产业间的生产成本,使其在原料和设备供应上接近最终市场,并且可传播技术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
2 西南地区小城镇的产业现状
1)资源优势未以发挥。西南小城镇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优势上,其中包括矿产资源、牧业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虽然西南地区拥有很多资源优势,但是目前却没有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产业的状况还是停留在出售资源的落后状态,没有建立起对资源合理利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西南小城镇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当地的产业基础是一种封闭的形式,无法与其他产业有效的融合,发挥各自资源的优势。
2)基础建设落后。什么样的基础设施环境决定了能够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城市区域的基础建设是综合性的,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居住的人口和高度聚集的企业能够降低基础建设的成本。而西南地区的小城镇都是比较分散的,这种分散使得基础建设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各地的优势资源不能快速的交换。西南地区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规划。工业区、商业区、生活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西南地区的产业发展并不缺乏物质基础,而是缺乏如何合理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利用这些资源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也能反过来促进西南地区产业基础建设。
3)小城镇体系与产业结构不健全。西南大部分小城镇经济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4],其发展水平低,城镇类型以农贸型城镇居多。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比较弱,城镇规模较小,分布松散,城镇规模以及布局不合理等现象[5]。城市的认可规模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比较稀少,西南地区的部分省区大城市缺位,中等城市的数量很有限,小城市的发展相对较多。这种现象在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以四川为例,其特大城市的个数为4个,占12.9%;大城市13 个,占 41.9%;中等城市 1 个,占3.2%;小城市13个,占41.9%。明显中等城市的个数偏少,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需要中等城市的辐射和提供一定的产业基础,这一点在西南地区是相对薄弱的,难以形成一种从高梯度向低梯度逐渐转移的产业活动。
西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是一种滞后的发展模式,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源是城镇产业发展的滞后。西南地区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就是小城镇的产业结构[6]不合理,从而导致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滞后。
3 西南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方法
对西南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不同于城市的产业规划,在编制小城镇规划的时候要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规划的特点出发,而不能套用城市的产业规划方法。由于西南地区的小城镇产业发展要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制定长远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规划。
3.1 利用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西南地区的资源尤其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明显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使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的产业机构能够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形成一种互补的形态。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四川省自贡荣州丝长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联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这个优势完全适合西南地区的特色,其区位的劣势也可以通过这种产业集群化[7]的方式来克服,从而发挥西南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
3.2 科学布局产业,打造主导产业
西南地区小城镇的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环境承载能力差异大等特点,这种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的布局分散导致了各个产业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因此在对小城镇的产业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和环境特点,对适合于某一区域发展的产业将其统一规划到一起,形成一种上下游的产业模式。资源合理的配置是产业发展布局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和生产力优化布局。
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当地的特色优势,从而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就小城镇的产业特色经济而言,要努力把小城镇的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农产品市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如某一区域的优势在于矿产资源,那么在产业规划的时候可以围绕矿产资源的利用,以及依赖矿产资源的产业或者是其下游产业,可以合理的规划到一起,形成集群优势;西南地区很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发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方式,从而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如服务业的发展。抓住了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主导产业,就可以加快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和档次的提高。
3.3 加强小城镇自身体系的建设
西南地区由于地域偏远,农村人口数目大,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对城镇生活预期低。大多数农民依然没有被纳入城镇保障体系,无法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他们不愿放弃农民的身份。由于缺乏劳动力,小城镇化受到一定的阻碍,不能为小城镇的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也缺乏当地的消费群体。所以在小城镇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保障农民自身的利益,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参与到城镇化的建设中,为城镇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城镇体系建设的时候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只有健全小城镇的保障体系,才能使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有保障,才能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西南地区的产业规划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既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也存在一定劣势。如何合理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是西南小城镇产业规划的必经之路。通过产业集群化,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特色产业,再根据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梯度产业链是西南小城镇产业规划的最佳方式。既合理利用了资源,也使产业基础得到了巩固。通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当地的主导产业,使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大力加强小城镇的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1] 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4):65-72.
[2] 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5):124-128.
[3]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理论重构与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66.
[4] 赵西君.基于东部小城镇发展模式下的西部小城镇开发模式探讨[J].开发研究,2004(6):142-146.
[5] 叶堂栋.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 祝华军,白人朴.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问题[J].村镇建设,1999(1):16-18.
[7]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