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地区黑喉歌鸲繁殖行为监测简报
2012-08-15张永文张晓峰
张永文,张晓峰
黑喉歌鸲(Luscinia obscura)为雀形目鹟科歌鸲属鸟,十分罕见和珍稀,最早发现并记录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模式标本产于秦岭太白山和甘肃省南部山区。长期以来有关其野外记录极少,野外种群数量和生物学习性一直缺乏科学研究,野外繁殖习性更是一无所知。2011年6月,由中国和瑞典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在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正处于繁殖期黑喉歌鸲,并采集到了它们的鸣唱。
1 监测方法
2012年4-7月,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人员,设定固定监测样线1条,贯穿2011年黑喉歌鸲的发现地和相同、相似的生境类型,从海拔2 208m谷口延伸至海拔2 650m的梁顶,长3km,开展了8次黑喉歌鸲野外监测、记录工作,初步观测育雏习性,收集影像资料。
2 监测结果
4月22日,第1次监测,未发现黑喉歌鸲的行踪和鸣声。
5月18日,第2次监测,在沟谷中部秦岭箭竹林 (海拔 2 310m,经度 107.62551°,纬度33.70515°),听到一只雄性黑喉歌鸲鸣唱。
6月13日,第3次监测,在沟谷中部溪流边的秦岭箭竹林里 (海拔 2 299m,经度E107.62476°,纬度 N33.70555°)和岔沟坡面底部茂密秦岭箭竹林(海拔2 323m,经度E107.62437°,纬度 N33.70639°),分别发现一只黑喉歌鸲雄鸟,并且听到鸣唱。声音和2011年初次记录鸣唱明显不同。
6月20日,第4次监测,再次在沟谷中部溪流边秦岭箭竹林 (海拔 2 310m,经度E107.62746°,纬度 N33.70726°),发现一只在红桦树下鸣唱的黑喉歌鸲雄鸟,鸣声急促响亮。
6月23日,第5次监测,先在沟口路边秦岭箭竹林(海拔2 241m,经度 E107.61994°,纬度N33.69927°)听到一只黑喉歌鸲的鸣声,后在沟谷中部岔沟交汇处山脊底部秦岭箭竹与高山柳混交灌丛(海拔2 309m,E107.62510,N33.70506)发现一只黑喉歌鸲雄鸟,其双喙间夹带几只虫子,很快隐没在茂密的秦岭箭竹林。
6月26日,第6次监测,在23日发现雄鸟的秦岭箭竹与高山柳混交灌丛再次发现一只嘴里夹着虫子的雌鸟,随后又发现一只夹带着几只虫子的雄鸟飞回该处。左右张望,调整角度后,雌鸟、雄鸟先后飞入树下同一草丛,约5s后飞出,飞出时雌鸟双喙未夹物体,雄鸟夹有一团椭圆形白色物体,推测为粪团。雌雄鸟离开时,在竹林边缘坡面草丛中发现一隐蔽黑喉歌鸲巢穴,巢穴尤其是穴洞口被莎草、马先蒿等草本植物掩盖,难以发现。巢穴中有两只小鸟,已长满蓝黑色绒羽毛。观察发现,雌鸟总在巢穴附近寻觅食物,从不远离,每次抓回1只幼虫;雄鸟飞离较远,雌鸟喂食3~4次后才飞回,但每次带回至少3条虫子。10:00~12:00雄鸟喂食5次,雌鸟喂食13次,表明雌雄鸟均参与育雏,但以雌鸟育雏为主,雄鸟除喂雏外可能还担负巢域巡查、守护、警卫等工作。
6月30日,第7次监测,观察第6次监测中发现的育雏巢穴,发现雏鸟已经离巢。
7月12日,第8次监测,在固定线路及其两边扩大的范围内,均未发现黑喉歌鸲成年鸟、幼鸟及行踪。观察、测量已撤离巢区显示,黑喉歌鸲巢区位于针阔混交林下坡脚地带,地势平坦,竹灌茂密,林冠稀疏,阳光充足,水源充沛,食物丰盛;利用自然穴洞筑造繁殖巢穴,洞口朝南略偏西,洞口向上倾斜,底部铺垫厚实枯叶、干草,洞口前竹子稀疏,洞巢周围杂草、竹灌茂密。该巢穴外洞高20.0cm,西侧边长28cm,东侧边长26cm,洞口深15.0cm,距地面75.0cm,距变坡点距离105 cm;内洞为中部略粗、洞口向上稍倾杯状,深9.0 cm,底径7.9cm,中部直径9.5cm,口径8.7cm,距变坡点距离10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