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精妙文学与“大观园”的意境创造

2012-08-15崔璐璐

山西建筑 2012年9期
关键词:大观园曹雪芹红楼梦

崔璐璐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 400074)

《红楼梦》一书不仅塑造了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曹雪芹于《红楼梦》中表达了他思维中所蕴含的国人的时空宇宙观及人生哲理,又发挥他个人独特的美学创意,以文学拨开流变的场景意境,从建筑到园林,无处不透露“大观园”的独特意境。大观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的遭际、结构紧紧地统一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意与境的和谐,二者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3]。意境包括了作者心意与外境之间,诗词意象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互动、冲突、和谐、想象和联想等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从而产生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4]。”意境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我们这里这样理解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5]。”

2 大观园的整体布局营造

好的布局,给人以布局之美,反之,就成了景物的堆砌。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为大观园这座布局精巧、楼阁交错、景色优美的园林所吸引。

从曹雪芹描写大观园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来自作者各个方面的艺术修养,包括了园林、绘画、音律以及美人、庭花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等。园内既有群组建筑,也有个体建筑。除此之外,还建有庙、庵。至于园中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曲径清溪,无不增添园中的景致。如何将这些建筑景观在大观园里布局才能匀称、和谐、统一,曹雪芹为了塑造好这一园林形象,在景观的布局、安排上是颇具匠心的。

景区的串联:曹雪芹大观园就写了两条主要观赏线,一为第十七回贾政等人所走的曲折小径,一为元春省亲时,车辇走的大甬路。脂砚斋也说:“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各景的链接,在细部上表现了掩映、曲折、虚实、开闭的手法。我们摘录第十七回的一段文字:“只见正门五间……迎面一带翠嶂……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再进数步……于是出亭过池……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因此在整个观赏过程里,又表现了含蓄、惊奇的节奏,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引人入胜的效果。

水的处理:大观园的流水与各院馆的相关位置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大观园的水引自会芳园原有的水源,预示着二园的命运相同。流水分为两支,经过园中的主要各景,来到怡红院后复相聚出院。在描写上曹雪芹也极尽文笔,“清溪泻玉”“一带清流”“下则落花浮荡”“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加清溜”“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只见清溪前阻”等等,极富多样。水中、水岸的植物亦很多,水边、水上的建筑更具变化。

尺度的把握:大观园要“大”,才显得省亲别墅的富丽堂皇,也才能容纳诸钗居住的院落及赏玩的景物。曹雪芹为了加深读者对宝玉和诸钗的印象,于是尽力描写了他们居住的院落。描写的内容包括院外的情形,门内的庭院、房舍,还有室内布置和不少的联匾对额诗文,分别表现了各院的特色,用以表现主人的个性,正合乎现代建筑学和文学理论所说的“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延伸”。

3 大观园“意与境”的统一

丰富的社会生活积累,赋予了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而他用心塑造的大观园又是他在园林建筑上高深美学修养的产物,是曹雪芹所追求的园林美学的意与境、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并且与人物的性格达到完美融合。

大观园的整体意象可以从世俗宗教里佛道的三界与空论的宇宙来概括,其中又出现了一个传统文人仙乡意念的变调。

佛教的大乘佛教义基本上是万物为虚空幻影,不执著这“虚幻的世间”便是涅槃。至于“三界”是民间宗教里源自道教的宇宙观。在这个观念里人间是神下凡巡狩之处,也是厉鬼恶魔出没无常的境地,可以说是人鬼交征的地方。

三界中人间的观念影响了传统社会下的民间实质环境,包括村落、民宅的设计,《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正是这样一个“人间”。只是它的两极性尤其鲜明,中间还添入了文人的仙乡意念。

“仙乡”的意念我们可以上溯至古代昆仑、海上三山的神话,庄子的《逍遥游》,以致屈原的《离骚》《九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是传统文人向往的“乌托邦”。

从宝玉的四季即事诗到芦雪庵、中秋夜即景联句,从黛玉的葬花词到凹晶馆连诗,小说的这些园林诗都直接或间接的将大观园的园景带入了诗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想象超于时空,进入传统文人吟咏自然、闺阁的美感经验中,甚至直追屈原《楚辞》咏美人,超凡界入仙乡的意境。园林中的意境无不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意趣有关。这种美,要服从于人物的命运,要为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服务。这是对园林景观高层次的美学要求,而大观园的独特就在于环境氛围与人物性格、爱好、身份的和谐。

然而,这个“仙乡”终究不在天上,而在尘世。光阴的流逝、人心堕落、事务纠缠终于使得诸钗各遭悲运,也使宝玉的情意心性屡受挫折,逐次省悟。此时“仙乡”感染了凄美,乌托邦逐渐崩溃了。终于大观园坠为人间“妖境”。

金钗妙玉被劫成了人间“妖境”的最后不幸。栊翠庵换了主人,惜春、紫鹃成了大观园这个“幻境”的守墓者,宝玉也“归彼大荒”,投入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此看来,大观园的意与境,可谓结合了中国文化宇宙观的数种境界:儒家的“礼仪之界”、道教向往的“仙境”、民间宗教的“妖境”、佛门的“空寂荒芜之境”,以及转化至文人仙乡桃花源的“女儿之境”,这几种境地于《红楼梦》此篇小说中,可谓环环相扣,随着情节推移,更与天上奇境相映照,构成了唯有“大观园”可以彰显的,嵌于中国文化地景的绝妙园林艺术。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 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董晓璞,邹志荣.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创造[J].时代文学,2009(10):24-25.

猜你喜欢

大观园曹雪芹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