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咸阳市抗旱减灾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2-08-15张扬
张 扬
(咸阳市防汛抗旱办公室 陕西 咸阳 712000)
咸阳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10196.4km2,总人口510万人,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592mm,时空分布不均,最大年降水量977.6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216.4mm(1977年),年降水多集中在汛期的7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多年平均蒸发量1416.95mm,远远大于年平均降水量。水资源总量11.29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264.6m3,亩均水资源量仅157.5m3,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8%和19.6%。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及资源型缺水的原因,咸阳市干旱灾害频繁,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1 概况
1.1 咸阳市抗旱工程设施现状
咸阳市共有市属小(一)型以上水库66座,其中羊毛湾水库为唯一的大(二)型水库,中型水库主要为黑松林、玉皇阁、冯村、杨家河、老鸦咀等五座,其余60座均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88亿m3。另外,宝鸡峡在本市境内有大北沟、王家崖、泔河一库、泔河二库、信邑沟等五座水库,总库容2.84亿m3;泾惠渠在本市境内有三原西郊水库,库容1984万m3。各类引水工程129处,年设计供水能力23574.65万m3;建成机电井24121眼,配套机电井22819眼,年设计供水能力47788.58万m3;抽水站1577处,年设计供水能力28189.9万m3。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1处,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1处(羊毛湾),10万亩~30万亩灌区2处(冶峪河、党家堡),1万亩~10万亩灌区17处。全市灌溉总面积达到389.4万亩,有效实灌面积294.8万亩,占到灌溉总面积的75.7%,旱涝保收面积179.9万亩,占到灌溉总面积的46.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6.4万亩,占到灌溉总面积的53%,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21.2万亩,低压管灌溉面积55.5万亩,喷灌、微灌及其他工程节水面积29.7万亩。
各类水利工程全年完成供水量106496万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5832万m3,地下水源供水量60128万m3,其他水源供水量536万m3。全年农田灌溉用水量63932万m3,水浇地亩均用水量186.6m3。
1.2 抗旱非工程设施现状
咸阳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为龙头,以县为主体,延伸乡镇,带动村组的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共建成发展各级抗旱服务组织74个,其中市级抗旱服务队1个,县级抗旱服务队14个(13个县市区及羊毛湾灌区抗旱服务队),乡(镇)抗旱服务队59个。拥有正式从业人员527人,各类抗旱设备固定资产达到460万元,形成了每日浇地1681亩、每次送水495t的抗旱服务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咸阳市的抗旱指挥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气象局和水文部门已基本建成了全市水雨情监测网络,并能将信息及时传送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市地下水工作队较早建成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已有多年监测系统资料。在防汛抗旱指挥部框架下,形成了定期与不定期会商相结合的防汛抗旱会商制度,能够及时地预知旱情发展动态和制定抗旱对策。2006年,市防办建立了咸阳市防汛抗旱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并将网络延伸覆盖至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做到了信息共享,获取及时。2004年至今,先后编制完成了《咸阳市城市抗旱应急预案》、《咸阳市抗旱预案》、《咸阳市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等3个市级抗旱预案,各县市区也相应编制了部分相关预案,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在编制完成各项抗旱预案的基础上,为提高防抗干旱灾害的应急管理和处置水平,2006年7月,在乾县组织开展了全国首次防抗Ⅰ级干旱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实地检测了防抗干旱灾害实际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防抗干旱灾害意识,为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提供有效依据和实战经验。
2 咸阳市抗旱减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控制性蓄水工程缺乏,调蓄能力差。
全市现有各型水库66座,但大型水库只有1座,中型水库5座,其余60座均为小型水库,66座水库总库容只有2.88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5.5%,且相当一部分老化淤积严重,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水资源白白流失,实际利用水资源率很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低是导致旱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效益衰减严重。
境内水利工程设施众多,但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投入使用,受当时技术及资金等影响,相当一部分质量存在先天性不足,加之多年来的运行中管护不到位,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全市现有66座水库中有24座为病险水库,占到了水库总数量的40%,现有24000多眼机井,1570多座抽水站中,有三分之一带病运行,还有近四分之一不能运行。病险水库不仅是防汛工作中的最大隐患,也是降级抗旱能力的重要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带病运行,是导致灌溉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
(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全市农村总人口388.29万人,“十五”至2008年年底,全市通过实施“甘露工程”、“人饮解困工程”、“防氟改水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3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260处,解决了15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据调查,到目前,全市饮水不安全人数仍达12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1%,其中有近30万农村群众仍然没有解决饮水困难,占农村总人口的7.8%,饮水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4)小型水利设施“重建轻管,重用轻护”问题突出。
目前,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基层水利部门管理;二是集体管理;三是承包管理。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无人管理。长期以来,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建设轻管理。很多地方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主,忽视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注重效益的发挥。二是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造成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脱节。三是管理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县市区从上到下没有完善的水利管理组织,缺少指导和宏观调控机制,小型水利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组织、体制、产权、经营、效益各个方面。四是工程管护水平低,多数工程没有专兼职管护人员,维修经费缺乏,老化失修严重。五是经营能力低下,没有很好利用小型水利工程开展多种经营项目,已有的多种经营项目很少,甚至多数小型水利工程荒废。
(5)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艰难,能力不强。
随着近年来抗旱任务的不断加重和抗旱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队伍体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发展十分困难,应急抗旱能力与所承担的抗旱任务相差甚远。一是体制不顺,抗旱服务队伍不稳。抗旱服务组织大多为自收自支性质,抗旱灌溉、拉水送水、排洪除涝等均为公益性质,收入微薄,加之抗旱服务运行承办越来越高,维持正常运行十分艰难,出现了技术人员流失,队伍不稳定和服务体系有网无点的状态。二是投入缺乏,抗旱能力不强。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和国家对抗旱服务组织专项投入力度减小,抗旱服务组织发展后劲不足,因而导致部分县级抗旱服务对因经费缺乏举步维艰,滚动健康发展无法保障。三是设备老化,抗旱服务水平偏低。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先期配发的抗旱设备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使用已经严重老化,一些设备濒临报废,目前全市抗旱设备固定资产为460万元,完好率仅为58%,大量的抗旱设备得不到补充更新,从而导致旱情发生时应急能力不强,无法满足量大面广的抗旱需要。
3 抗旱减灾工作良性发展的措施
(1)加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咸阳市先后启动了引石过渭、亭口水库、红岩河水库等大中型水源工程建设,但相对而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欠缺、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制约影响,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发展明显滞后。根据目前全市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分布及运行现状,结合抗旱减灾实际需要,应进一步加大对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大力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与修复,特别要加强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旱腰带地区及北部山区川道有水源条件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切实解决这些地区的灌溉难问题。同时,要加快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权、责、利,保证水利设施抗旱效益长久发挥。
(2)提高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服务能力。根据抗旱服务组织目前发展困境,要按照“巩固县级,发展乡级”的思路,从理顺抗旱服务组织公益体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稳定队伍、发展队伍,不断增强队伍的抗旱服务能力,更好的发挥机动灵活的抗旱减灾优势。同时,易旱地区还应依托抗旱服务组织,利用其人员、管理和物资仓库优势,建立抗旱物资储备机制,储备必要的水泵、发电机、钻井机、管材及拉送水车辆、消毒净水设备、非工程抗旱剂等抗旱物资,满足应急抗旱需要,平抑抗旱设备物价,增加抗旱减灾手段。沿渭、沿泾等易旱易涝地区,还应积极探索实践抗旱服务队和抗旱洪抢险机动队的合并与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做到旱涝兼顾、设施共用、优势互补、有旱抗旱、有汛防汛。
(3)加快人饮解困步伐。抢抓国家实施民生工程,民生水利,加大安全饮水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依托中省各项安全饮水投资项目,按照项目带动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率,切实把党和政府这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亲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4)建立健全旱情测报体系。结合防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市的旱情测报分析体系,每县市区建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旱情自动监测预报点2个~3个,并建立市级汇总分析中心,实现旱情信息实时监测、快速传输、自动分析,为全市抗旱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咸阳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会逐步显现加剧。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从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手,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力度,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建立2个~3个以抗旱节水新技术应用示范为主的抗旱科技示范园,省市予以重点支持和扶持,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
(6)进一步修改完善抗旱预案。去冬今春,全市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咸阳市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先后启动实施了Ⅱ级抗旱应急响应,各受旱地区也根据旱情发展,启动了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抗旱减灾实践证明,抗旱预案的推行为各级各部门科学、高效开展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但通过本次实践,也暴露出预案中还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抗旱措施不够明确和具体等问题。应深刻总结抗旱预案实践应用的经验教训,对照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级抗旱预案,切实提高抗旱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抓实做好新时期的抗旱减灾工作奠定基础。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