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运城市区排水的思考

2012-08-15

山西建筑 2012年2期
关键词:运城市盐湖市区

张 霞

运城市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紧紧围绕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适度扩张规模、注重功能完善、不断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基础设施与公益功能并重,规划建设与加强管理并行”三大原则,全面实施中心城市道路框架、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文化功能“四大系列工程”,坚持不懈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于运城撤地设市后2000年10月正式编制的上一轮《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4月2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当时运城的城区面积是24.8 km2,当时设计的2020年远期规划为城区面积49.56 km2。之后仅仅过了5年,运城的城区面积已接近2020年的规划目标。不得已,在2007年,运城又委托同一家单位作了一份《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专题报告(2007年~2020年)》,对2001年的版本进行了重大调整,将2020年的远期规划修订为“城区面积:75 km2”。如今,规划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调整,使得这轮规划在许多方面也显现出不相适应的地方。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规划理念修编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区由原来的用地规模75 km2,人口规模67万人调整至用地规模100 km2,人口规模100万人。新的市区范围以大运高速以南、西环路以东、滨湖路(盐池)以北、东环路以西划定。由于市区范围的扩大,原来的排水规划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区排水的需求,新的排水规划也随之提上日程。怎样才能顺利、安全的排除市区的雨水、污水,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意见以供商榷。

1 市区的基本情况

运城市北依稷王山,中部地势开阔平坦,是运城盆地的腹地,沿中条山北麓地势低凹为盐湖地带,并有硝池、汤里滩、小鸭子池、北门滩等天然湖泊,此外还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护运城市区、盐湖的安全建设的上马水库和苦池水库。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姚暹渠。市区位于涑水盆地中央,南紧邻盐湖,北依鸣条岗、涑水河,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在城市中东部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条天然分水岭,两侧高差达10余米,市区的自然地形高程介于325 m~380 m间。市区内地质属于黄土堆积型。

市区的气候由地理环境所决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全年受季风影响,平均风速2.0 m/s~3.0 m/s,最大风速15.0 m/s~20.0 m/s。一般10月~次年5月受西伯利亚干冷气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风,春季短促,少雨、干旱、多风沙,汛期6月、9月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阵雨,冬季漫长干寒。

市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2.5 mm,年际变化大。1958年降雨量945.8 mm,为最大一年,最小为305.0 mm,发生在1997年,年降雨分配极不均匀。冬春降雨占20%,夏季为40%,秋季大约占40%,汛期6月~9月占全年降雨60%以上。

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3.4℃,最低达零下21.5℃,最高气温达42.7℃;无霜期207 d左右,日照2 400多小时,是全省气温较高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148 mm,是降雨量的2倍。

地下水含水层为下更新统细粉砂层,含水层厚90 m左右,埋深60 m~140 m,230 m~290 m。出水量30 t/d~40 t/d。

地表水主要有涑水河、姚暹渠流经,涑水河全长196 km,流域面积5 565 km2,为季节性河流,每遇汛期降水充沛时河水暴涨危及市区安全,近年来干涸无水,有废污水流过,约0.5 m3/s~1.0 m3/s流量。姚暹渠是涑水河的一条支流,历史上为护盐湖、盐运及农田灌溉修筑的人工河道。全长86 km,流域面积2 127 km2,河道上陡下缓,上宽下窄,历史洪水泛滥淤积,成为悬河,在上游最大高出地面25 m,从市中心通过。

市区的社会经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单市区人口由原来的10万余人现已增加达到40余万人;市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 km2,现已达到50 km2;城镇人均收入由4 009元增加到12 675元。经济结构、消费理念、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大发展、大变化。市区的基础设施,即供水、供电、交通、道路、防洪排水等设施也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2 排水设施现状及问题

运城市区从整体上看,整个地形基本上是东北高西南低,从东到西有一条分水岭和两条低洼地带,一条是分水岭以东,从尊村引黄五级干渠阳圈分水闸至樊村、安邑水库、八一水库,是由北向南至盐湖大道,北折东的低洼地带;一条是在分水岭以西从杨包滩至永安庄,货场、运金路是一条由北向南至姚暹渠北折西的低洼地带。

2.1 市区排水工程现状

1)北郊干河。历史上是市区西北部一条洪水通道,主要排泄黄河大道一带干河两侧的约50 km2的本地雨洪水和涑水河经杨包滩流入的外来洪水。多数年份呈干涸状态,既无洪水也无污水,大部分河床也被耕种。近年来,随着城区的面积不断外扩和沿河居民的用水量增大,排水量也随之增大,沿河的单位和居民便就近向河内排泄污水,倾倒垃圾,甚至在涵管上建房,致使干河排水不畅,污染严重。

2)姚暹渠城区段。姚暹渠是为保护盐湖而建的人工渠。从东到西穿越城区,长6.68 km,平均纵坡为0.5‰。其中人民路至老汽车站全长900 m,1998年改造为箱式涵洞;禹都西路至人民路长2 700 m,在2004年改为洪污分流渠道;禹西路以东,有一部分渠道被封闭。其余渠道基本上为土质明渠,梯形断面,口宽12 m~17 m,底宽4 m~5 m,占地宽30 m~40 m;老汽车站至圣惠路也为土质明渠。现城区段姚暹渠封闭的暗渠段,多年运用淤积严重,给城市防洪带来严重隐患,土质明渠段杂草丛生、污染严重,水流不畅,过水能力严重不足,仅能通过3 m3/s~5 m3/s流量。

3)常硝渠。常硝渠位于市区的西南部,从西花园至解州,长约30 km(西花园至糖厂桥1 400 m,已改为地下暗洞),是运城市区主要的排水出路,承担同蒲铁路以南市区的2/3雨洪污水和长乐滩一带的洪水排泄任务。现主要问题是圣惠路至李店铺长2 770 m渠底偏高,形成倒坡,严重影响雨洪、污水的排泄。

4)市区排水泵站。全市区六个排水泵站各设在货场路、圣惠路、环卫处、解放桥、人民路、西花园、建北路等六处低洼处,主要用于当地雨洪水的排除,个别泵站处还有污水混流。这些泵站均存在着设备老化损坏,工程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实际提排能力不足设计提排量的25%:a.圣惠路排水泵站,设计装机340 kW,现仅达150 kW,排量为1.1 m3/s,不足1/2的设计提排量。b.解放路立交桥现变压器容量为80 kW时,仅达设计的1/3,且一台排水主泵已报废,严重影响提排水量。c.货场西路排水泵站,设计装机340 kW,现装机容量为110 kW,且设备已运行17年,严重老化,达不到设计提排水量。d.其余环卫处、西花园、人民北路排水站也都设备老化,排量不足。以上六处排水泵站,除西花园泵站,其余五处皆承担北郊雨洪水的提排入姚暹渠任务。每遇暴雨,洪流集中汇集,提排泵站排量不足,北郊区低洼处常常受淹,损失极为严重。

5)市区排水管网系统。运城市区的排水管网绝大部分是雨污合流制,部分为分流制,城东区和城西区各有不同。a.城东区。城东区即包括新城东、西两区,禹都开发区、空港新区共四个区,总体地势均为北高南低,地形较为平坦,各区均形成独立的排水系统。新城东、西两区,地势均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污水干管由西北向东南敷设,汇入污水主干;禹都开发区地势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污水干管依道路坡向由北向南敷设,后折向机场大道汇集至中南部又由此向南接入干管;空港新区污水干管分别依城市道路由南向北敷设至机场大道折向西南接入干管,干管由北向南接入污水主干管,向南进入城东污水处理厂。城西区的雨水排放利用当地地形条件采用分区就近排放,新城东、西两区利用城市道路分别由东向西、由西向东排入安邑、八一水闸;禹都开发区的洪水顺城市干道由东向西排入樊村水库;空港新区顺南北向干道由北向南至机场路汇集排入姚暹渠。b.城西区。城西区即包括盐湖区、盐湖新区,排水系统较完善,但为雨污合流制,分为铁南铁北两区。铁北区雨污混流汇入排水泵站排入姚暹渠。铁南区雨污水混流后入常硝渠。排水管道的敷设均沿主干道路敷设。

2.2 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排水体制混乱,雨污混流排泄不畅,排水收集管网不完善。城区现状的排水体制既有分流制排水管网,又有合流制管网,比较混乱。在老城区基本上是雨污混流,新城区为雨污分流。在老城区由于是雨污混流管网,每遇降雨,由于排水管径小,加之布设不合理,雨污水不能正常排泄,常常造成雨污水满街横流,积水严重。部分老街管网是解放前铺设的,管道老化失修,管网设施不完善,有的管道淤积堵塞,成为明渠,大雨降至,水流不畅,积水成灾,难以短时期排除,造成严重损失。

2)排水泵站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偏小,不能及时排除积水。市区的排水泵站多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兴建,随机性很强,哪里积水哪里建,没有做全面统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在泵站的规模建设上,也未按设计建设,部分泵站配套设施未到位,规模偏小,因而影响及时排除雨污积水。加之长时间运行,设备又老化失修,出力不足,很难承担雨污积水排除的任务。

3)市区排水主道常硝渠、姚暹渠,部分渠段淤积堵塞,排泄水量小,满足不了市区排水所需。常硝渠东起人民公园,西至硝池滩,长19 km,是市区主要排洪排泄水泄水渠,由于常硝渠断面小,过水能力不足,2004年进行了改造,由于资金问题,改造的不彻底,部分渠道阻水现象依然严重,过水能力依然不能满足雨污水过流要求,每遇雨季,虽比改造前稍好些,但仍然有不少积水,冲毁农田,淹没农民生活设施。姚暹渠城区段,曾经在1998年对人民路到汽车站渠道900 m改造成暗渠,2004年又将人民路至禹西路段2 700 m改造为雨污分流景观渠,效益较好,但改造渠段的上、下游渠道基本还为土质明渠。土质明渠内杂草丛生,污物垃圾堆积,流水不畅;封闭的暗渠,淤积严重,影响过水流量,仍然存在过水能力不足、排水不畅、危及城区安全的严重隐患。

4)城区管网未全面配套,雨污水收集率偏低,污水厂不能满负荷运行。市区的排水管网由于未进行全面规划,配套改造,部分街道和居住小区雨污水不能正常汇集排泄,市区雨污水收集率偏低。全城年收集的污水1 500万m3,使已规划改造和正在改造的东、西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行,现仅能达到设计规模的60%,使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厂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5)城外的雨积水大多通过城区的排水通道从城西排出城外。目前,禹都开发区、机场大道部分路段、盐湖工业园区、运城新区部分区域、运临路部分路段都进城“找路”排水,鉴于运城的地形特点,这种排水办法实属无奈,但更无奈的是,我们对于这种无奈之举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城区的排水设施及排水能力是否能满足需要。

据有关人士介绍,现在运城市区建成面积达50 km2左右,比市区大规模修建排水管网时的面积至少增加了10 km2,如果再考虑道路及城区地面硬化的因素,市区雨洪水的产量比当初至少增加了3倍,可排水管网却没有同幅增加。小马拉大车,这就是目前运城城区排水的现状。

3 对市区排水工程规划的思考

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健全、是否通畅通、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的安危和建设发展,正如一个人的肾脏功能是否健康、正常、有效,也直接影响各脏器的功能发挥,威胁人的生命。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事关一个城市建设、发展、前景的大局,关系着这个城市生命的活力、生存的永续,非同小可。很难设想一个排水系统不健全、不畅通、雨污水横流、积水成潭的城市能成为魅力城市,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运城市是全国的魅力城市之一,要想发展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壮丽、更加具有魅力,就必须针对目前排水系统问题和城市发展前景,进行大手笔、大投入的改造。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整体效能上进行部署,现状实际上进行安排。

根据这一思路,运城市区排水系统规划应从排水系统的角度结合地理位置与行政分区,将市区划分为6个排水片区,分别为城南片、城北片、新区片、禹都片、盐湖片、空港片。并结合排水系统现状,按照城市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环保原则,注重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有效改进排水系统,促进环境保护,并削减污染排放,增加资源利用。在规划排水体制上,城北、新区、禹都、盐湖片、新建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城南、空港片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

将运城城区排水水系构建成“一横、二纵、四环、多湖”的格局。“一横”即加强姚暹渠全段疏浚、整治工作;“二纵”即改造北郊干河,形成北部核心排水通道和沿新冯路、圣惠路的新开河道;“四环”即新建五条支渠,与城市原有水系形成北部核心环、东部环形水系、西北部环形水系、西部小环形水系;“多湖”即新建北郊公园、王家营滩、西环路调蓄池等,形成多湖库调蓄与景观水系特征。

具体在雨水排放上,城南片初期雨水进入合流管截流送往污水处理厂,其他雨水排入常硝渠;城北片雨水自然汇水流去南、西方向的排入北郊干河及王家营滩,向东流去的排入樊村水库及安邑水库;新区片雨水主要沿铺安街、河东路、红旗街雨水管排入八一水库;禹都片雨水自然汇水主要向南、西方向流去,排入樊村水库、上马水库引水渠及八一水库;空港片雨水自然汇水主要向南、西方向流去,排入姚暹渠;盐湖片雨水自然汇水主要向南流去,排入杨包滞洪滩。其中,关于泵站建设,采取近期保留,待城市雨污水排水体系形成后取消圣惠路泵站,扩建货场西路、建北路、解放路、关公街泵站,新建王家营滩与西环路、鸭子池、汤里滩泵站,安邑水库需要建设3座排水泵站。对于污水排放,规划城南片沿流经的合流管截流送入城西污水处理厂;城北片沿东方向的送入城东污水处理厂,沿南、西方向的送入城西污水处理厂;新区片、禹都片、空港片都随附近的污水管道送入城东污水处理厂;盐湖片新建盐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北郊干河。

运城市区的排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宏观决策上必须从战略高度,整体的规划,具体的安排上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才能作出科学合理、井然有序的决策,才能有效实施和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外来过境洪水、市区雨污水安全有序的排泄,为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免遭雨洪污水的侵害提供安全的保证。

[1] 运城市区防洪排水的战略思考[J].运城盐湖及市区防洪排水要略,2009(1):18-19.

[2] 黄常斌.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探讨[J].水利科技,2009(4):33-34.

[3] 武建虎.山西运城市城区内涝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1(1):25-26.

猜你喜欢

运城市盐湖市区
天空之境——新疆柴窝堡盐湖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本月主题 在市区 Downtown
如冰如雪,貌美盐湖
2016年1-3月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2013年一季度全国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