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012-08-15福州市环境监测站朱志豪

海峡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管理工作

福州市环境监测站 朱志豪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相应人才较为缺乏的工作,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足以支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那么这项工作的完成会受到很大的掣肘。由于以往环境质量管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技术人员都在实验内进行监测,而缺乏实际的监测经验。如果没有足够的现场监控经验,即使在室内进行、监测数据的计算再准确,都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此,要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监测岗位的现场考察来增加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

1.2 管理意识不强

科学的管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但是,有的环境监测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把环境监测管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导致有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难以发挥作用。

1.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充足的资金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做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确保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具有从业资格。但是,由于地方投入的财政资金不足,不能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更高的有效性

当前,环境监测机构已经基本上通过了各项资质认证,也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对环境进行监测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但事实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很多部门都将质量的管理工作停留在监测业务的表面层次,甚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只是为了迎接内部的审核,从而使具有实效性的体系变成了书面的文案。这完全违背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初衷。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1.5 现有质量管理水平与技术监督的新要求不相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控领域的不断扩大,必须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手段。然而,当环境监测领域已扩大到生态、生物等新的领域时,还在使用传统的、单一的监测方式,显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监督。因此,在以往的质量管理技术中应用的包括数据对比、密码样测试等控制模式,都不能适应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管理体系的运行要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目前环境监测业务与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严重脱节的情况,需要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纳入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只有保持着质量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层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才能解决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各部门应及时将作业指导书等程序文件递交到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要及时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递交到管理层进行决策。

2.2 完善环境监测机构的硬件设施

监测工作需要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必须完善环境监测机构的硬件建设,尤其要重视基层监测站必要监测设施的完善。要合理选购仪器设备。选用合适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并在使用过程中建立全套档案记录。

2.3 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要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相关规范,保证监测工作有标准可循,并建立监管和控制机制,通过内部审核等办法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加强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的管理。由于现场监测受环境影响较大,要强化规范作业的意识,做好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工作;室内检测需要加强规范作业的管理和监督,最大化地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

对监测设备要建立共享制度。

2.4 加强组织协调,形成质量控制机制

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把质量制度转化为制度化的方法,对所有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过程进行控制,系统地、逻辑地、协调地对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掌握其管理和运行的规律,形成一条有逻辑的、在管理制度控制下的、制度化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方法,从而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保证所产生的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公正。

2.5 提高各类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针对不同的要素都要有不同的检测项目来进行外部能力验证与实验室对比的活动,那么就可以采取新增的检测手段。在有选择性地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外部质量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内部质量控制:第一,质量部门将每个部门的质量控制计划进行细化,既便于操作,也能保持各个部门的进度一致;第二,质量管理部门针对质量管理的结构做出判断和评价,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并做好防范措施;第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层层递进,避免遗漏。

2.6 构建薄弱环节的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覆盖了很多方面,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是比较常见的,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水质采样相比较来看,对空气的现场监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对现场的监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环境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监测点的布置以及对监测频次的把握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应急监测的突发性,往往使环境监测更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实际上,这是脱离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的表现。因此,在应急方面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建立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

2.7 发挥新设备、新技术的最大效用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力建设的不断深入,监测机构采用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那些大型的、精密的仪器和用于应急监测中的设备,如果技术人员不能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就很难发挥出新设备的最大效用。因此,首先要提升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对设备的维护上,也要派专业人士对仪器进行定期、定时的保养和检查,避免仪器的不必要损耗,同时更要加强对新设备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在应急过程中发挥它们的作用。

2.8 建立良好的人员管理制度

要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能力。监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监测任务的成果。只有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转变为一个可以由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管理知识、管理理念能够真正融入到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人员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培训、考核、评价以及奖惩的措施。要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来促进监测人员的成长,进而建立高水平的监测队伍。

2.9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工作

利用各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网络等资源,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现场监察、“12369”环保举报和卫星监测等信息进行监管预警。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由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事关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也是环境管理工作科学性的依据。随着环境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定量化,环境监测变得日益重要。政府工作人员根据权威的监测数据来进行环境管理各项工作,能够很好地体现其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切实改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运行体制是大势所趋。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仍然于探索过程中,这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而且还要对这套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改善,使其具有全新的服务理念、分配制度、用人制度、发展制度、管理机制等,并使其成为科学化的发展布局,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因此,更要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测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强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的有效实施,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1]奚海明,李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B06):518-520.

[2]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3): 14-17.

[3]叶付勇.关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几点反思[J].北方环境,2011(6):9-10.

[4]王金梅.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7).

[5]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1(2):75-76.

[6]徐碧晖.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7]包春艳,高新亚.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管理工作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