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2-08-15

石油化工应用 2012年3期
关键词:天然气生物

科技动态

《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根据《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建成《规划》),“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吨/年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规划》要求,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提高到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高档润滑油、工艺用油、高等级道路沥青、特种沥青;石化化工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烯烃国内保障能力保持合理水平,烯烃下游产品品种进一步丰富;单质肥复合化率逐步提高,专用肥规模逐步扩大;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环境友好型涂料和绿色工艺的染料等比重明显提升;高毒高残留农药比例降至3 %以下;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氨酯及中间体、高性能纤维、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国内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成品油“北油南运”状况“十二五”期间要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及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配合国家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东北、西北、西南石化产业布局。传统煤化工布局分散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煤化工产业向资源地集中;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7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园区和基地建设更加规范完善。

《规划》指出,到2015年,行业科技投入达销售收入的1%以上。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规划》要求,全行业要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能源消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 8%、8%、10%、10%,挥发性有机物得到有效控制。炼油装置原油加工能耗低于86千克标准煤/吨,乙烯燃动能耗低于 857千克标准煤/吨,合成氨装置平均综合能耗低于1350千克标准煤/吨。

我国启动国产化大型LNG装置研发

液化天然气(LNG)是实现天然气远洋贸易的唯一手段,“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设一批大型LNG装置和LNG接收站,形成海外天然气进口战略通道。近期,我国已经开始推进大型LNG装备国产化,这是天然气进口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和降低LNG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机遇。

LNG装置的基本趋势是大型化,全球最大的单条生产线已达到780万吨。现在我国的LNG装置均属于中小型,最大的生产能力只有年50万吨。但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大型石化项目中,与大型LNG项目所需设备性能水平相当的压缩机组、冷箱等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我国具备了推进大型LNG装置国产化的条件。

2011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山东泰安年60万吨LNG项目装备国产化第一次工作会议暨联合研发协议签字仪式。该项目年产能60万吨,将成为国内最大的LNG装置;项目采用国际主流的双循环混合冷剂制冷工艺,将于2013年2月建成。

在前期研发基础上,多个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冷剂压缩机、电动机、冷箱、蒸发气压缩机、仪控系统、低温泵和低温阀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计划和技术方案。产学研用各方一致认为,完全可以实现山东泰安年60万吨LNG项目工艺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并将为进一步实现百万吨级LNG装置国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国拟以CNG做轻型汽车燃料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交通运输业正逐渐从石油为基础过渡到采用多种替代能源,如乙醇、生物柴油、电力或氢能等。为了更加壮大这支队伍,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将压缩天然气(CNG)作为轻型轿车和卡车能源选择的可行性。

汽车使用CNG替代汽油燃料,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噪音污染,而且其不含铅、苯等有毒物质。阿贡国家实验室能够帮助汽车行业领导者测试和分析CNG汽车,特别是对温室气体、控制排放、运输模式中的能源利用等方面,检测从车启动到轮胎转动包括提供、分配和燃烧每个阶段能源的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实验室的机械工程师托马斯瓦尔纳说,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几乎不用面对天然气直供短缺的挑战。CNG将有可能长期保持便宜、稳定的价格。目前CNG价格相当于每加仑2美元左右,约是汽油的一半。基于美国在过去,10年天然气生产量的大幅增长,如果目前行驶的大量小汽车和轻型卡车兼容使用天然气,将有助于加强美国能源安全。

虽然CNG汽车在使用中比传统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少,但是需要应对来自上游产业的挑战,即生产和销售天然气时有可能出现甲烷泄漏,而城市公交这种重型车,天然气可能在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上要有所削减,以满足美国环保署制定的标准。

未来30年天然气或取代煤炭

近日,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发布了其2012年版能源展望书,其中所列出的未来30年能源发展趋势,天然气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展望指出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将逐步取代煤炭资源世界第二的位置,到2040年其需求比重将超过60%。

北美地区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页岩气产量的迅速增长,将对LNG和传统天然气市场带来极大挑战,这种挑战将有助于能源向清洁、可持续及环保模式改变,而竞争也将天然气定价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是天然气开发的新契机。埃克森美孚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从2010年到2040年,天然气年均1.6%的增长速度将主要来源于能源投资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创新,页岩气、LNG、CNG等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天然气增长的主要力量。

天然气的发展与未来低碳经济息息相关。展望指出,低碳、效率、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趋势,将使天然气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空间供暖、水处理、建筑冷却等商业及生活领域。在交通运输领域,生活和商业交通工具在未来30年内将逐步从传统的油动力向油气混合动力与油电混合动力转变。天然气将与可再生能源、核能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增长力量和低碳能源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石化在巴西获千万吨级油气田

中石化巴西重点探井PaodeAcucar井于近日顺利完成DST测试(油气田中途测试),获日产油5000桶、天然气81万立方米,成为巴西海域2011年重要油气勘探发现之一。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巴西的勘探取得战略性重大突破,获得了千万吨级储量的大型油气田。

中石化称,该井位于巴西Campos盆地BM-C-33区块,平均水深2400米。中国石化国勘公司和西班牙Repsol石油公司组成的RSB合资公司(RSB)担任作业者。之前,该区已经完钻两口探井,发现Seat和Gevea含油构造。据悉,PaodeAcucar井于2011年8月8日开钻,2012年1月10日完钻。目前,中石化集团正在根据该井钻探和测试资料,深入开展综合地质研究等工作,为早日实现商业发现积极准备。

2011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国土资源部召开201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情况新闻发布会,矿产资源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介绍,201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勘探获新突破。2011年全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3.70亿t,同比增长20.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9个超过10亿t的年份;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66亿t,同比增长21.4%。2011年全国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7659.54亿m3,同比增长29.6%;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956.65亿m3,同比增长37.6%。煤层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421.74亿m3,同比增长27.5%。

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710.06亿m3,同比增长27.0%。

2011年石油生产持续稳定,天然气产量快速攀升。全国石油产量2.01亿t,与2010年持平。其中大庆石油产量仍稳产在4000万t;胜利油田2734.00万t;中国海油天津2709.46万t;中国石油长庆4000万t。2011年全国天然气产量快速攀升,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为1011.15亿m3,同比增长7.3%。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盆地仍是我国天然气主产区。

达钢制甲醇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自主研发的“生产甲醇的方法和设备”科技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项目技术空白,还为同行业综合利用转炉煤气提供了一条经济、合理的技术路线,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该技术充分利用净化后的炼钢转炉煤气资源,按碳氢比例适当添加焦炉煤气可生产甲醇,曾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达钢集团第28个专利技术,为达钢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注入了强心剂。

蒙西公司焦化脱硫废液提盐项目生产合格产品

近日,内蒙古乌海能源蒙西煤化公司焦化脱硫废液提盐项目经过单机、联机试运行,顺利打通全部工艺流程,生产出合格的硫氰酸钠、硫代硫酸钠和硫酸钠等产品。预计装置2月底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达产后可年处理脱硫液2.64t,生产产品2660t,其中主要产品硫氰酸钠1300t,从而实现脱硫废液的零排放。同时,应用该装置每日可节水60余t,并节约部分药剂成本。

生物质制汽油高产率工艺示范装置建设中

一套生物质制汽油示范装置正在建设,旨在提高生物质转化率,生产生物基汽油,该装置设在Primus绿色能源公司 (www.primusge.com)总部,位于Hillsborough,N.J.。该装置计划2012年中完工。该公司最近宣布它的气化和液体燃料合成工艺中试规模的运转成功,干的木片屑废料或芒草(一种高产率的生物能源作物)作为原料,将颗粒状生物质转化成富氢的合成气,灰是其副产物。

该工艺的气化采用加压下超热蒸汽生成低焦含量的合成气,合成气进一步处理得到氢碳比(H2∶CO)约为2.2的气体,转化率为33%,基本接近理论值。每吨干生物质原料可产生110加仑的汽油。合成气经洗涤脱除CO2后,进入液相燃料催化合成系统,生成辛烷值93的汽油。其工艺是采用ExxonMobil的甲醇制汽油工艺(1972)的改进工艺过程,Primus公司待批专利的改进工艺中甲醇不被分离,最后加氢阶段生成轻汽油,几乎不含1,2,4,5-四甲苯。

与石油基汽油相比,该公司的汽油含有较高芳烃含量和高辛烷值,可以不加改性用于汽车发动机。如果原油价格在$64/bbl,就可有利可图。该公司计划在宾夕法尼亚州建设一套扩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装置,每年可将44.4万吨生物质转化成480万加仑汽油。该公司的燃料合成工艺还可改造生产石蜡、烯烃、喷气燃料等其他产品。

我国首次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

3月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这是我国首次系统调查评价页岩气资源“家底”,客观反映现阶段我国页岩气资源认识程度,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进展、评价和优选结果、勘探开发趋势预测、主要认识等。这是国土资源部首次向公众发布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

本次评价和优选,将我国陆域划分为上扬子及滇黔桂区、中下扬子及东南区、华北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5大区,范围涵盖了41个盆地和地区、87个评价单元、57个含气页岩层段。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层系多。

经初步评价,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其中,已获工业气流或有页岩气发现的评价单元,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地质资源为93.01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为15.95万亿立方米,是目前页岩气资源落实程度较高,较为现实的勘查开发地区。总体上,我国页岩气资源基础雄厚。

页岩气储量、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的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黔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本次评价和优选,获得了以下几点基本认识: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适于规模勘探开发;地质条件复杂、类型多样,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关键技术差距大,需要加快攻关和创新;勘查开发刚刚起步,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快速发展。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于海峰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开放市场、规范准入、有序竞争、严格监管、调查评价、科技攻关、示范引领、政策扶持”的总体思路,以机制创新为主线,以开放市场为核心,完善页岩气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和规范标准,合理设置资质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页岩气勘查开采领域,加强监督检查,维护规范有序的页岩气勘查开采秩序,促进我国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由国土资源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国内石油企业、大学、地质调查机构和科研院所等27个单位420余人共同完成。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在发布会后表示,评价和优选本身是一个地质实践认识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作的不断深入,资源潜力数据和有利区优选结果还会有新的变化。

我国生物航空煤油市场正在形成

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受理了中石化提出的生物航空煤油适航审定申请。中石化介绍说,此次向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适航审定申请的产品——1号生物航空煤油,是中国首个自主开发成功的生物航空动力新产品。

生物航空煤油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航空煤油,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具有较好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为了减少碳排放,多个国家的航空公司正在尝试生物航空煤油的商业飞行。据悉,在能源公司对生物航空煤油开发热情高涨的同时,中国对航空燃料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表示,中国已成为年消费量近2000万t的航空燃料消费大国。预计,2020年中国航空燃料消费量将超过4000万t。届时,预计生物航煤将占航油总量的30%。按照1万元/吨的价格计算,2020年中国生物航煤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

我国攻关稀土高效提取技术

由包头市科技局组织申报的包头白云鄂博矿稀土精矿稀土及伴生资源清洁高效提取新技术开发项目近日被列入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该项目由包钢集团和发稀土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承担。

据介绍,该项目主要针对我国特有的稀土、铌等重要战略性资源,围绕稀土铁铌共生矿、钒钛磁铁矿等国内典型多金属共生矿高效分离和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技术综合集成和相应工程示范,为全面提高我国深部难采难选稀土矿床、复杂多金属共生矿以及老尾矿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支撑技术。项目将采用新的稀土选矿、选铌工艺和新型浮选药剂,突破白云鄂博矿铁、稀土、铌共生矿这一世界性选冶难关,使我国稀土及伴生铌等元素选冶分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该项目还将采用新的冶炼技术和工艺,解决冶炼过程中稀土、铌收率低和磷等有害杂质高这一难题,使稀土和铌铁产品满足工业生产要求,并实现稀土、铌、铁资源的综合回收。

据悉,目前采用现有的生产工艺技术能使白云鄂博矿的铁回收率达到70%、稀土回收率达到10%。包钢集团每年产生的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铁、稀土和铌。该项目在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后,将有效解决稀土、铌等尾矿环境污染问题,盘活难采矿体资源,打造“绿色矿山”,提高白云鄂博矿稀土、低品位铁矿、铌、钪、萤石等战略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稀土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大型低压合成氨工艺全面国产化

完全采用国产化技术的大型低压合成氨项目——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6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投入生产。该项目于2010年开始建设,2011年10月进行试车。截至目前,该合成氨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近4个月,产品质量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

这套装置以煤为原料生产液氨产品,装置设计压力15兆帕,生产能力1200吨/天,是第一套完全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压合成氨装置。该装置的空分、气化、净化和氨合成单元,分别采用了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大连佳纯气体净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南京国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技术。在4个月的时间里,装置开车情况总体顺利。

36万吨/年低压合成氨装置的开车成功,意味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型低压合成氨项目的全套自主技术,结束了低压氨合成关键技术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国产设备和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与国际行业巨头形成多足鼎立的态势,将有力推动国内合成氨工业的进步与发展。

探索海藻生物燃料技术

丹麦诺维信公司与印度Sea6 Energy公司达成探索性研发协议,将共同开发基于海藻生产生物燃料的技术。该项研究将借助酶的生物催化技术,使基于海藻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糖,经发酵生产乙醇,用于制取燃料、精细化学品、食用蛋白质和肥料。诺维信将研究、开发和生产转化过程所需的酶制剂和优化工艺,Sea6 Energy将提供近海海藻培植技术。

诺维信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Per Falholt介绍:“海藻可以作为生物燃料的天然原材料。海藻中超过一半的干重物质是糖,因此海藻制取生物燃料的潜力巨大。”海藻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藻类,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它既不需要灌溉或施肥,也不占用耕地。海藻种植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农业活动,早期种植利用长绳和竹筏。印度海域环境温暖、阳光充足,全年能够进行多轮种植,特别适合海藻生长。

不同于传统海藻种植,Sea6 Energy拥有完善、通用的海上海藻种植方法体系。该体系适用于在海上建造大型海藻种植农场。此外,Sea6 Energy还率先采用了将海藻糖发酵制取燃料的先进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淡水用量。

Sea6 Energy目前与印度南部沿海地区的几个渔业区合作试验海藻种植技术。诺维信在印度的分支机构将紧密配合Sea6 Energy,开发海藻糖转化技术。

美国科学家合成新型“绿色”生物燃料可替代柴油

美国科学家们使用合成生物学方法,修改了大肠杆菌和一个酿酒酵母的菌株,制造出了没药烷的前体物没药烯。测试表明,对没药烯进行加氢反应生成的没药烷是一种“绿色”的生物燃料,有潜力替代D2柴油。

“这是科学家们首次报告称没药烷可替代D2柴油,也是首次报告称可通过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生产出没药烷。”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JBEI)代谢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变细胞的代谢途径)项目主管李淳太(音译,TaekSoonLee)说。

与日俱增的燃料成本以及对燃烧化石燃料会加剧全球变暖趋势的担忧等,驱使科学家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从多年生牧草和其他非食品植物以及农业废物的纤维素生物质中提取出的液态生物燃料一直被认为有潜力替代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

不过,现有占主流的生物燃料乙醇只能有限地用于汽油发动机中,而无法用于柴油机或航空喷气式发动机内;另外,乙醇也会腐蚀石油管道和油罐,人们急需可与现有发动机、运输和存储设备兼容的高级生物燃料。

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是美国能源部于2007年建立的三个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之一,他们正在加紧研制从国家层面来讲性价比高的生物燃料。其中一个研究对象是拥有15个碳原子(柴油燃料一般有10到24个碳原子)的倍半萜烯。

该研究的合作者、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杰·基斯林(JayKeasling)表示:“倍半萜烯的能源含量特别高,其物理化学性质也与柴油和航空燃油一样,尽管植物是其天然来源,但对细菌进行转基因修改是最方便且性价比最高的大规模制造高级生物燃料的方法。”

在此前的研究中,李淳太团队对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的一个新的甲羟戊酸途径(对生物合成至关重要的代谢反应)进行了基因修改,使这两个微生物过度生产出了化学物质尼基二磷酸(FPP),使用酶可将其合成为理想的萜烯。在最新研究中,李淳太和同事使用该甲羟戊酸途径制造出了没药烷(萜烯类化合物家族的一员)的前体物没药烯,并通过加氢反应制造出没药烷。

科学家们对没药烷进行的燃料性能方面的测试表明,其拥有作为生物燃料的潜能。李淳太说:“没药烷和D2柴油的性能几乎一样,但其有分叉的环式化学结构,这使其凝固点和浊点更低,作为生物燃料使用,这是一大优势。我们可设计一个甲羟戊酸途径来产生没药烯,该平台几乎与制造防蚊虫药物青蒿素的平台一样,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修改是引入一个烯萜类合成酶并对该途径进行进一步修改以提高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产生没药烯的数量。”

李淳太团队想将烯属烃还原酶编入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体内,以取代没药烯加氢反应的化学处理步骤,使所有化学反应都在微生物体内进行。他说:“这类用酶促进的加氢反应极具挑战性,也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也将研究使用生物质中提取出来的糖作为碳源生产没药烯的可行性。”

大庆油田首个聚表剂驱油技术先导性试验出彩试验区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7.5%

“7年汗水没有白流,应用聚表剂驱油技术后,试验区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7.5%……”2月22日,大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试验大队承担的大庆首个聚表剂驱油技术先导性矿场试验,即中区西部双层区二三类油层聚表剂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项目通过油田验收,现场试验聚表剂驱油见效特征明显,预计最终采收率达到73.8%。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三类油层是继一类油层后三次采油的主要对象,但是二三类油层砂体发育规模小、层数多、渗透率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程度更加严重。如何在这样的油层采油?采用聚合物驱能否行得通?为解答此类难题,大庆采油一厂试验大队“十一五”初期开始,在一类油层开展聚合物驱技术应用的同时,对二类油层聚驱进行工业化矿场试验阶段,对三类油层聚驱也进入试验阶段。

作为三次采油的新型驱油技术,聚表剂驱油在大庆油田首次进入现场试验,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这个试验大队聚表剂驱油项目组不断摸索,逐渐优化方案设计,及时有效进行现场跟踪调整。

转眼7年过去,这个项目取得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7.5%的效果,比试验最初目标高出10%。

地沟油可以变身航空煤油

变有害的“地沟油”为高附加值的航空煤油,这一梦想已不遥远——中石化以多种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自主开发的加氢技术、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条件,在国内首次生产出符合航空煤油要求的生物航空煤油产品,其质量及工艺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技术水平。中国民用航空局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受理中石化研发的1号生物航煤适航审定申请。

据中石化总经理王天普介绍,中石化的航空煤油产量占国内产量的73%左右。2009年,中石化启动生物航煤研发,先后完成了原料筛选、技术路线设计和工艺条件优化、催化剂配方定型等实验室研究工作,成功解决了原料来源不足和产品低温性能等难题;2011年12月12日在所属杭州石化成功实现工业放大并产出生物航煤产品,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生物航煤生产技术且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与传统以石油为原料的航煤相比,中石化1号生物航煤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具有很好的降低碳排放作用,与常规3号喷气燃料相容性也很好。他表示,目前中石化正积极拓展其原料来源,已和国际、国内著名餐饮公司合作,采用餐饮废油加工生产生物航煤;同时还在积极开发海藻生产航煤的技术。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表示,按照有关国际组织预测,2020年生物航煤将达到航油总量的30%。中石化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航煤产品,并提出适航审定申请,充分体现了我国顺应全球航空业发展趋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积极努力。他希望中石化和民航相关部门精诚合作,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符合适航要求。

大港油田采一开展液态二氧化碳封存试验

大港油田采油一厂在注水井港282井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封存试验。此项目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课题,主要是通过对注水井注入二氧化碳,并在其受益的油井上监测搜集相关数据,观察分析二氧化碳注入封存气驱地质地下变化数据,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性能,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性质会发生变化,密度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二氧化碳适合于低渗透油藏开发,当原油溶于二氧化碳时,其流动性、流变性及油藏性质会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油田驱油效率与原油采收率。二氧化碳注入井下后,50%至60%被永久封存于地下,剩余的40%至50%则随着油田伴生气返回地面。通过回收这些返回地面的二氧化碳,经过处理后可就地回注驱油,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成本。

采油厂技术人员经过精心研究,确定在港282井开展试验。该井区位于港东东断块北部,井区内储层发育单一,含油饱和度低,砂体剩余可采储量1.3万吨,属于典型低渗透油藏。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不仅能满足老油田开发需求,还可解决二氧化碳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对于低渗透油藏可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收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新型催化剂将植物变成普通塑料

研究人员最近利用纳米技术设计出一种新型铁催化剂,可以将植物变成普通塑料。由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的这种新型催化剂,主要成分之一是在碳纳米纤维上相互分离的纳米小颗粒。在实验室中,该催化剂可高效将以植物为原料制成的氢气、二氧化碳合成气转化为普通塑料的主要成分乙烯和丙烯,且转化过程不会大量产生无用的甲烷等副产品。

此前,生物塑料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基础在微生物作用下制成,可再生且环保,但使用范围有限,无法取代由石油或原油副产品制成的塑料。

利用新型催化剂制成的塑料与利用石化产品制成的塑料一模一样,所以具有更广泛的用途,但它同样不能生物降解,尽管原材料也来自可再生资源。

研究人员表示,《科学》杂志刊登的只是初步研究,相关技术还需大规模测试和相关项目的检验才可能大规模投入市场。研究人员还计划利用快速生长的树木或草取代粮食作物做原料生产普通塑料。

日本研究机构着手钻探“可燃冰”

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14日宣布,钻探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最终准备阶段,力争于当晚开始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海底进行钻探,为明年的生产实验做准备,钻探工作预计将持续到3月下旬。

甲烷水合物也称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将二者分离,就能获得普通的天然气,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清洁能源。这种外表看起来像冰一样的物质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陆架海底地层以及地球两极的永久冻结带。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根据推算,包括北海道周边海域和新潟县近海在内,日本近海共埋藏着7.4万亿立方米的可燃冰,能够满足日本国内约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

湖北LNG国产化示范工程核心技术装备全面国产化

3月4日,湖北500万立方米/天LNG(液化天然气)国产化示范工程钻下勘察第一孔,测量和勘察工作由此全面展开。截至3月9日,勘察队已经完成钻孔22个,埋设控制桩11个,预计4月15日完成初勘和罐区详勘工作。

这项工程2月24日启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工厂,也是全国首个实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同类项目。业主为昆仑能源有限公司,总承包商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CPE)。项目建成后年供气量约为20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湖北省天然气供应紧张压力。

工程建设包括规模为500万立方米/天的LNG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工艺装置主要包括脱碳、分子筛脱水、液化及冷剂循环装置、LNG储存及装车等。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包括火炬及放空系统和给排水等。

这项工程天然气液化的核心环节采用CPE西南分公司自主开发的单组分多级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此外,全厂设备均采用国产化装备。

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1221.26万吨,比上年增长30.71%;今年1月份进口量达到130.3252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60.07%。因此,实现LNG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和规模化,对于降低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满足国内市场持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打破制约我国LNG事业发展瓶颈,意义重大。

这项工程建设投产后,将与江苏如东进口液化天然气互补资源,可保障湖北省调峰用气和下游终端市场的用气需求,为开发武汉城市圈与周边地区发展潜力提供能源支撑。

猜你喜欢

天然气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发现不明生物
史上“最黑暗”的生物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12话 完美生物
石油和天然气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我国天然气真的供大于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