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2-08-15酒卫华
□文/酒卫华
(海南医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海南·海口)
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2~3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3、社会发展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二、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困境,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迫在眉睫,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摆脱困境
1、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在招聘人员时,应把大学生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所具有的潜能,不应在初期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成本上有所吝啬。大学生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自我学习能力和觉悟性有很大提高,一旦他们掌握了技术,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2、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着力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县、乡、镇等基层要新增公务员,应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营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大学生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大学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