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支撑*
2012-08-15赵壮道
赵壮道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1 中原经济与中原文化
1.1 中原经济区建设
古语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区雄踞“天下”之中,环顾中国东西南北,因此中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共涉及7个省,覆盖29个地级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交汇之处,承载着我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建设”被国家载入“十二五”规划,10月,国务院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优化中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也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区,密切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说,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之大计、省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大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63-664因而资本主义经济依靠的是个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凭借的是集体主义文化;计划经济借助的是大公无私的奉献文化,市场经济依托的是合作互利的和谐文化。同样,中原经济区建设也需要一种文化来支撑,这种文化就是享誉中外的中原文化。
1.2 中原文化的外延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它不仅是一种民族记忆,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中原”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中原”仅指现在的河南省行政区划,广义的“中原”则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整个黄河流域。“中原”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原文化”也就有了高低层次之别。
首先,中原文化是“中原的文化”,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就是说“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域”的文化,它与燕赵文化、巴蜀文化等并称;其次,中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地域扩大的层次,就是说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这是扩大意义上的中原文化;再次,中原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文化”,这是一个超越和抽象的层次,在这里“中原”已不再有“地域”含义,而是具有诸多象征意义。
中原文化主要包括和象征以下涵义:其一,中原文化象征着“传统文化”,由于中原地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生息地和发祥地,因而中原文化被认同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正统文化的代表;其二,中原文化象征着“核心文化”,由于中原地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四方归化和向往的地区,它为天下所仰、万国所宗,于是中原文化也就具有了“核心”的地位;其三,中原文化象征着“先进文化”,由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的创造和创新上往往先于周边蛮夷地区,并且率先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原文化被奉为先进文化;其四,中原文化象征着“根源文化”,由于中华民族在这里发祥,中原文化的元典文化、经典之作:《周易》、《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产生于此,因此它是中华文化生态的根系所在;其五,中原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中原为“天下之中”,它要一统“天下”,也必须心怀天下,因此中原文化是关怀、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其六,中原文化是一种“寄托文化”。由于中原文化具有传承性、核心性、先进性、根源性、和谐性,因此中原文化包含着诸多的寄托因素,它既是历史的寄托,也是现实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寄托;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文明的寄托;既是个人的寄托,也是群体的寄托,更是中华民族的寄托。
2 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 中原文化的内涵
中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史前文化(遗迹)、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等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民俗姓氏文化、思想政治文化等等。
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以及后来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于此,因此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中原的科技文化也十分发达,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十分精湛,即使今人也叹为观止。“科圣”张衡的“地动仪”、价值连城的唐三彩和瓷器、誉满全球的中国四大发明等,它们都是在中原孕育而产生的。
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原的宗教文化十分丰富,道教的鼻祖老子、道学家成玄英、修炼法创始者陈抟都是河南人,登封的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佛教文化也是星罗棋布,如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嵩山的少林寺,开封的相国寺,佛教文化名人唐僧玄奘出生在河南偃师。中原的政治文化尤其是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几度创造了政治文明的辉煌。中原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宝库,是诸子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学的开山鼻祖,虽家居山东,但祖籍河南,主要活动地域也在中原。洛阳的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观方面,中原有“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道德方面,有以“仁学”思想为核心的宗法伦理观念,在价值观方面,中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的群体主义,这与当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中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当代的。中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如勤劳淳朴、诚实守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精神,已成了中原精神不可或缺的“遗传基因”,并已蕴涵在中原文化精神之中,表现在中原人民身上,如在当代河南的“红旗渠精神”,它已经成为河南精神的象征、代表和精神符号。焦裕禄大公无私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这些都为河南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源泉。
2.2 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文化的特征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从性质上看,中原文化具有根基性。中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具有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步性。正是中原文化的牢固根基才养育了中华文明这棵枝繁叶茂的文明大树。其二,从构成上看,中原文化具有整体性。中原文化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而且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也包括文字、军事、科技、医药、体育、民俗等文化内涵,正是它的完整性才奠定了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三,从内容上看,中原文化具有丰富性。中原文化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表现在质上。在量上中原文化历史长、规模大、品种全、数量多,如“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等,这些都是量的优势。在质上,中原根源性的文化多,奠基性的文化多,如炎黄先祖文化,儒释道发源地和典籍文化等,都是高质量重分量的文化资源。正如有的学者说的:“形成了真正的规模,一个文明才能实现文化的精致化和深刻化。”[2]4其四,从传承上看,中原文化具有辐射性。中原文化虽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但在其文化传承和迁移过程中,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辐射性扩散和传播,不仅在中国整合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共同体,而且也辐射到了整个东亚,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其五,从发展上看,中原文化具有兼容性。中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绵延五千多年而不辍,是因为它具有开放、兼容和创新精神,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吸纳了周边粗犷顽强的游牧文化,也吸收了与世无争的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再后来又兼容了欧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化,正是这些兼容并蓄,才使它在当代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六,从价值上看,中原文化具有普世性。中原文化哲学上“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而不同”、“和谐万邦”的和谐理念,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很高的普世性。还有道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儒家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在西方文明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儒家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对化解全球化时期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普适价值,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在这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3 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作用
3.1 和谐理念统领发展模式
中原文化的“和谐理念”有着统领发展模式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称为“和谐”发展观,“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要义。另外,“和谐理念”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也有体现。1988年以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4]277-378。江泽民根据这个思想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来胡锦涛根据这个思想及时提出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总体发展思路。所以说,就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本身来说也体现着和谐理念。
3.2 群体主义支撑价值体系
江泽民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549中原文化中儒道墨法的群体主义,十分强调“群”的地位,在处理“人”与“群”的关系时,往往把“群”放在第一位,将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社会交融统一,形成一种群体或集体重于个人的价值原则,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主张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以促进群体的利益。群体主义原则是贯穿于中原文化的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强调个人对家庭、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伦理责任和义务,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这对于培育个人的协作观念、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群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主义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中原地区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支撑。
3.3 文化资源支撑文化经济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5]中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中原地区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支撑。在史前文化方面,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和炎黄先祖遗迹;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众多闻名海内外的寺庙建筑和佛教石刻;在古都文化中,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文化名城,这些都是中原经济区旅游文化产业优势和支撑。在酒文化、花卉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绘画艺术等方面,中原文化的底蕴也十分丰厚,这些都为中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崛起提供了丰富文化素材和文化平台,如河南商丘出现的画虎村就是一例。
3.4 勤劳创业提供发展动力
中原文化所蕴涵的勤劳创业是中原人民的精神写照。中原儿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于河南济源王屋山的“愚公移山”故事就是中原人民勤劳品质的印证,愚公精神经过中原人民发挥和实践,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一直被中原人民传承了下来,当今中原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它的表现。如果说红旗渠是中原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那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原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3.5 有容乃大接纳四海文明
中原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文化,中原人民以宽广的胸怀拥抱四方宾朋,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四海文明。道家主张“兼容并包”,古代的中原不仅欢迎东及日本朝鲜,西至中亚欧洲,南到印度东南亚,北至蒙古大草原的四方宾客到中原经商、游学、从政等个人发展,而且也吸纳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欧美文明进入中原文化,正是中原这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才使中原几千年内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道家文化这种虚怀若谷的美德、宽容谦逊的精神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定会招徕四方宾客,助推中原经济的崛起和腾飞。
中原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它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不仅是根是源,也是力是魂;不仅是中原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绵延不断,创造出世界文明的奇迹,中原文化功不可没。中华民族有运用文化融合外来者、打败入侵者的光荣传统;有用文化挽救民族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的优秀历史,今天中原文化在这次中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中,必定再次发挥出它不可思议的威力,必定再次创造出一个文化奇迹!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阮炜.文明的表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