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2-08-15王玲
王 玲
(忻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忻州 034000)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王 玲
(忻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忻州 034000)
通过分析忻州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成效,指出成果转化中存在责任感不强、转化率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健全推广体系、坚持样板示范、建立“四位一体”的转化机制、加大推广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推广投入体系等对策建议。
忻州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转化对策
1 忻州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1.1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被列入全省林业七大类推广计划的项目有9项,在推广点上取得经济效益上亿元,面上扩散经济效益超过2亿多元。红枣综合丰产技术的推广已由黄河沿岸的河曲、保德、偏关3县,扩展延伸到滹沱河流域的忻府区和原平、定襄、代县、五台4县,推广株数达到310×104株,占到全市现有枣树的51.6%,年经济效益约700×104元;ABT生根粉成果使用范围覆盖了全市林业工程项目,推广面积达42 667 hm2,造林成活率普遍提高了12.4%.截止目前,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64项,其中获得部、省级以上奖达到12项。如,窄林带小网格农田林网营造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通道工程大苗移植技术、乡土树种选优技术等为全市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推广以来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市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6.4%,造林保存率增长了10%.
1.2 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截止2010年底,全市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13个,直接从事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118人,全市190个乡(镇)全部建有林业工作站,此外还有各种民间专业协会或团体。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机构与人员从上到下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1.3 探索了一些成功的转化模式
1.3.1 政府驱动模式
由国家和行业职能部门组织成果的转化。如,20世纪90年代在推广酸枣接优枣的项目上,由推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提供优枣接穗,3 a内引调名优枣树品种102个,嫁接枣树34×104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2 自主转化模式
以成果拥有者为主体,相对独立地对成果进行开发、转化和管理。通过试验、对比,筛选出适宜忻州市栽培的牛尾青杨、五台青杨、迎红杜鹃(花卉)等优良乡土树种,不仅成为当地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的主要树种,而且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苗木。以迎红杜鹃为主的花卉基地的形成,拉动了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等地(市)花卉产业的兴起。目前,全市大棚花卉面积达到7.93×104m2,露天花卉面积为7.37×104m2,年产值达334.5×104元。
1.3.3 项目(工程)推动模式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和推动。如,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与中德造林项目把科技推广列为重要内容,推广应用5项成果,科技培训近千人次,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造林任务。“三北”防护林工程3%以上的工程投资用于推广,二期工程以来共计推广成果6项,应用面积达到32 300 hm2,经济效益显著。
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责任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行业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依靠科技振兴林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林业系统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些生产单位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不配套,单项多、综合少,转化率低。全市64项林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仅有12项,转化率不到20%,大面积见效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10%.
2.3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且生态与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直接经济效益。而林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对象大多数是比较偏辟地区的农民。如果没有国家扶持的配套资金,再好的技术,群众也无力接受。再加上当地科技成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缺乏协调和衔接,相互之间没有起到连动和促进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2.4 推广体系不健全
推广体系不健全,现有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全市现有推广人员整体不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只占30%.且大部分集中在县以上单位,真正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很少,有些推广机构只能应付完成生产任务。培训无场所,示范无基地,难以正常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不少地方的县(乡)推广机构出现“脱钩”现象,甚至有些已撤、并、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推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3 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以市场为导向
1)摸准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前题是做好市场调研,面向生产实际。要求成果具有成熟性、适应性、效益性和组合性。如,推广林木良种,尽量将种子、植保、土肥、栽培等各专业的科技成果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科技成果系列化开发。
2)认识林业科技成果的地域适应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必须因地制宜,防止盲目引进。如,20世纪80年代我市大面积发展山碴、红富士苹果,90年代用银杏作通道绿化,不是气候不适宜,就是措施不到位。因此,尊重科学、讲究科学,科学规划,筛选本区域适用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是保证尽快形成生产力的关键。
3)对产业化成果,要了解市场信息和走势。实践证明,产业化成果的转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确立主攻方向,逐步形成系列化技术。如,保德县红枣综合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取得初步成果后再到生产中检验、应用。并根据反馈,由推广应用单项丰产技术措施发展到推广应用4项综合丰产技术;由推广生产优质产品技术发展到产品采收后的坑枣技术。这种逐步拓展的系列技术,为枣区人民打开致富之门,仅红枣年收入近500元/人,占人均总收入的30%以上,2/3的贫困人口因发展红枣产业解决了温饱问题。事例说明,只有形成产业,才能扩大成果转化率,产生规模效益,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
3.2 健全推广体系
1)抓好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建设以省(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为“龙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林业推广站为基础,村级推广组织为网络,科技示范户为榜样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
2)从政策上倾斜,从经济上扶持,增强推广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推广成果的实力。按照中央六部委下发的《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和《农业推广法》,认真做好稳定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推广队伍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他们在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发挥媒介作用。通过示范、讲授、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为生产力部门培养技术骨干力量,使新技术及时为广大林业生产者所掌握。同时,通过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效益,使它在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意识和致富本领上产生积极的作用。
3.3 坚持样板示范
林业生产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慢,而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选择代表性强、基础较好、规模适当、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林业科技试验室及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的技术开发示范基地,探索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走边试验、边示范,以试验带动示范,以示范促进推广的新路子,为大面积、大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供经验。
3.4 建立“四位一体”的转化机制
通过计划的导向作用,财务的资金保障作用,生产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生产的协调机制,来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计划部门要把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立项依据;财务部门多层次开辟资金渠道,起到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作用;生产部门结合实际及时提出对科技的需求,积极主动采用科技成果;科技部门面向生产及时为生产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中突出的技术问题。在成果鉴定时要有计划、财务、生产、推广部门参加,既鉴定成果,又研究推广应用,保证林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 加大推广力度
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广以集水造林为中心的汇集径流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枣树四项丰产技术、核桃去雄技术、青杨与沙棘乔灌混交的营林技术,ABT生根粉、吸水剂、植物抗寒剂、防啃剂等林业新材料及新产品应用技术。特别是要抓好重点林业工程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优势集成,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
3.6 形成多元化的推广投入体系
解决林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首先要争取国家对林业科技投入,同时增加对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林业科技推广发展基金。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应保证每年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经费和掌握的育林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基金,专门用于林业科技推广和关键技术攻关。其次,各地要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鼓励、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成果转化,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机制。到2020年,使全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从现在的不足20%,提高到30%以上,为推动忻州市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汪柏坤,郭教育,丁斌郎,等.黄冈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状设想及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0-62.
[2]郭改芝.忻州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0(1):56-58.
[3]贺顺钦,王发其,李俊涛.关于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4):56-58.
F236.2
C
1007-726X(2012)03-0057-03
2012-04-11
王 玲(1979— ),女,山西忻州人,2002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