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作品的声韵美略论

2012-08-15杨道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巫山气韵声调

杨道麟

文章作品的声韵美略论

杨道麟

我国的文章作品虽然一直在质朴、藻饰与返朴之争中徘徊,但是讲究语言声韵的美丽,始终是许多文章作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许多文章读者所期望的。人们普遍追求和期望的是一种“出水芙蓉,天然艳丽”的美学效应。“写气图貌”、“属采附声”既是达物的需要,也是达意的需要,更是达情的需要。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作品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文章作品的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等音律美和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等韵律美以及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等神韵美的融合。

文章作品的声韵;文章作品的音律美;文章作品的韵律美;文章作品的神韵美

文章作品的声韵美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是特别优雅的,并别具一格的。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整体风貌的呈现,涉及文章作品的内容和文章作品的形式两个方面。我国的文章作品虽然一直在质朴、藻饰与返朴之间争论徘徊,但是讲究语言声韵的美丽,始终是许多文章作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许多文章读者所期望的。人们普遍追求和期望的是一种“出水芙蓉,天然艳丽”[1](128)的美学效应。“写气图貌”、“属采附声”[2](377)既是达物的需要,也是达意的需要,更是达情的需要。学界周知,我国的古今文论非常注重文章作品的声韵美。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设“声律”章,蔺羡璧的《文章学》设“文声”章,都强调文章作品的声韵美是其本体固有的要素。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作品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文章作品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以下试图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文章作品的音律美

文章作品的“音律美”是指文章语言的声调和谐、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美。这种美是文章作品的“神明枢机”[2](289)的呈现,能给读者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2](289)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声调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等方面。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1.声调美

声调美即指文章语言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按照高低、升降、长短的平仄调配所构成的一种美。声调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所构成的声调(平仄)能使读者获得听觉上的美感。拿现代汉语来说,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按照传统的习惯,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从高到低叫降)。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现代汉语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来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3](2)这种叙述虽然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汉语四声的大概。这是辨别四声,区分平仄的基础。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作者一定要遵循声调配合的一般原则,自觉地或自然地讲究平仄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讲究长短句式的错落和匀称,从而使文章作品形成无穷的变化之美。例如毛泽东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文中这样写道:“在那里,是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4](71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一句话连用四个四字短语,每个短语的后两字是重心,而这四个重心的落音,依次是“仄平仄平”,一抑一扬,形成波澜,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抑扬美;听起来清新悦耳,富有声调美。又如刘棣华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这样写道:“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诗歌语言的平仄、对仗等原则运用到文章的写作中去,从而使文章的语言也有了诗歌的韵致。“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抑扬相协,形成了一种回环美;“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变化多端,创造出一种音乐美。

2.节奏美

节奏美即指文章语言的长短、强弱和高低的有规律的运动所形成的一种美。节奏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长短、强弱、高低等的有规律反复和轻重、缓急、快慢等的恰当变化,以及造成的层次、停顿等能使读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作者不但要注意词和短语的关系的疏密,而且要照顾整节节拍数的匀称、规整,并使之在文章作品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例如丁玲在《似无情,却有情》一文中这样写道:“六十年来,我追求,我彷徨,我获得,我斗争。我曾四处流浪,也曾深夜苦读。我曾跋涉高山,游渡大海,遍踩荆棘,备受熬煎。我在幸福中成长,在苦液中浸泡,在烈火中锤炼。”[6](191)这段文字从每句的音节看,有三音节、四音节和六音节等三种情况,但在表述同一层次的内容时,音节都是一致的,读起来节奏和谐。另外,这段文字共有四个语言层次。每一个语言层次由大致相同的音节组成,显得对仗工整,节奏感很强;而这四个音节相同的语句,从形式到内容,有急促,有舒缓,构成了间错的韵律和不同的气势,能让读者体会到文章作品中的饱满起伏的思想感情。又如刘棣华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这样写道:“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亲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点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节奏的强弱交替、长短交替或高低交替等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节奏相同,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节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则发生了变化,是三、四、二、三式;等等。由于作者对文章语言的节奏安排得十分巧妙,同异相间,快慢结合,强弱交替,长短杂糅,高低错落,因而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既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使文章作品增强特殊的表现力。难怪朱光潜在谈到自己阅读文章作品的美感体验时曾这样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7](303)

3.旋律美

旋律美即指文章语言的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所呈现的一种美。旋律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张弛开阖、虚实疏密、起伏变化的节律能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一方面,作者要巧妙地在文章作品中使用叠音词,从而使文章的语言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旋律美。例如袁鹰在《青山翠竹》一文中这样写道:“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8](97)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亭亭”等叠音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井冈山翠竹的英姿,而且显示出了文章音律的回旋荡漾,增加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又如夏江宁在《离别时分》一文中这样写道:“淡淡地相遇又淡淡地相识,淡淡地相处又淡淡地相别,一日日,一年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而随之而来的一种淡淡的离愁却又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几乎每句都用了叠音词,尤其是“淡淡”一词出现了五次之多,除了有助于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之外,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音律回旋之美!由此可见,由于文章作者在行文时善于“重重叠叠”,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作品必定会“趣味多多”。另一方面,作者要艺术地在文章作品中安排缓急交替的文势,从而使文章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旋律美。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9](75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或峭拔的笔调,或舒缓的节奏,使文章的语言疏密相间,徐急有致,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读起来行云流水,听起来明白如话,从而使文章作品的气势贯通,流畅和谐,旋律更加悠扬。

总之,文章作品的“音律美”主要指文章语言的声调、节奏和旋律的协调配合而显现出来的美。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使文章作品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具有一种音乐美。

二、文章作品的韵律美

文章作品的“韵律美”是指文章语言的句式的协调匀称、押韵的自然协和、音节的参差错落的美。这种美是文章作品的“剖字钻响”[2](290)、“音以律文”[2](290)的追求,能给读者以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心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均衡美、协调美和参差美等几个方面。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1.均衡美

均衡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形成的在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一种美。均衡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品中的散中有整、整中有散、整散结合的语言能使读者获得生动而又活泼的美感。毛泽东的文章作品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相同或相近的词或句子并列对照,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结构匀称、韵律铿锵,并进而显示出均衡美。一方面,他在文章作品中常用回环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语言的均衡美。如他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553)这段文字是抗战时期他讲的最有名的话,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原则之一,其意在说明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顽固派,我们决不放第一枪,但决不可在被攻击时不予还击,这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敌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立场。这种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在纸上,协调匀称,整齐美观;朗诵起来,简洁明快,韵律流畅,给读者的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很快就成了流行的口号。另一方面,他在文章作品中喜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显现语言的均衡美。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讲到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时这样写道:“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9](758)这段文字用了一连串整饬匀称的排比,使议论的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先细后巨,表现了作者对主观主义危害的极端憎恨。这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其势如江河泻地,雷霆万钧,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第三,他在文章作品中善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成均衡美。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10](163)这段文字用严谨的结构、连绵的语气讲明了“部署”、“决心”、“判断”、“侦察”与“思索”之间先后的逻辑关系,简洁而深刻地说出了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整个认识情况的过程。这种顶针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首尾蝉联、上下递接,从而大大增强了美感。

2.协调美

协调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形成的在差异中的趋向一致的一种美。协调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品中的于变化之中保持统一的语言能使读者获得融合而又互谐的美感。一般认为,文章作品的好坏不以其是否合辙押韵为标准,更不以其片面追求声感而伤害内容的表达,但是在写作文章时,作者如能适当地讲究押韵,定会使文章的语言锦上添花,从而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韵律美。例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1](614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述了在“陋室”之中品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情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调素琴,阅金经”的自我精神愉悦,等等,由于押韵的自然协和,能使文章的语言“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字句气力,穷于和韵”[11](289),从而产生一种铿锵悦耳的美感。又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这样写道:“……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就没有能够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12](47)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话一共四句,一、二、四句末尾的词语“高尚”、“刚强”、“宽广”都是押同一韵,因而显示出文章语言的节律协调的音乐美。再如张歧在《信念——看帆板表演》一文中这样写道:“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只彩色的大翅膀。幽蓝的大海给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给了它那么多惊险,于是它一会儿腾跃,一会儿打旋,一会儿倾斜。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5]这段文字,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意协调韵脚,韵散相间,比如“板”和“帆”押韵,“箭”和“险”、“旋”押韵,“斜”与“乐”、“怯”也是押韵的。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在文章作品中有规律地出现,在声韵上前后呼应,因而诵读起来美感十足。

3.参差美

参差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形成的在结构上的既有变化又有秩序的一种美。参差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品中的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参差排列的语言能让读者获得畅快而又自然的美感。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作者要利用汉字的形与声、音律与节奏本身渗透的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并以其特有的力量撞击读者的心扉,从而产生共鸣。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论述贫农的经济地位时这样写道:“此种农民,每年劳动结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种杂粮、捞鱼虾、饲鸡豕,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勉强维持生活,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所谓另一部分贫农,则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更需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10](7)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使用了三字、四字、六字结构的排比句、对偶句,既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清楚明白,又使文章的语言充满活泼灵动之美。文章作品中的四字结构舒展和稳当,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三字结构则打破了偶数词语的平稳和凝重,表现出一种跳宕、活泼的美质,从而增强了语言的流动感;六字结构“艰难竭蹶之中”和“聊以卒岁之想”而又带有骈体的几分潇洒之美。纵观全段,有长句,有短句,长短交错;有骈体句,有散体句,骈散结合;因而诵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打破了论述文字的沉闷感。又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这样写道:“……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50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或凝练有力,或形象鲜明,或整齐对称,或参差错落,读起来节奏分明,顺畅自然,能给读者以听觉的美感。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文章的语言节律和节奏十分清晰地融为一体,因而能呈现出一种韵律美来。

总之,文章作品的“韵律美”主要指文章语言的句式、韵脚和音节所形成的美。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使文章作品读起来“好念”,听起来“好听”,具有一种余音绕梁的美。

三、文章作品的神韵美

文章作品的“神韵美”是指文章语言的情韵深长、意韵无穷、气韵生动的美。这种美是文章作品的“巧于和声”[13](147)的创造,能给读者以“循声而得情”[13](137)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情韵美、意韵美和气韵美等几个方面。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1.情韵美

情韵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追求的语近情遥、语简意丰、含吐不露,甚至是让读者动容、动情的一种美。情韵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者所选择的最能引发和积聚情感的事物能让读者深入地领略文章中所蕴涵的独特情韵,从而获得如品香茗的美感。比如读冰心的《南归》,读者会禁不住流泪;看巴金藏报纸的事,读者会满怀辛酸;随着李健吾去登泰山,读者会觉得苦乐相随;跟着刘白羽在母亲河上航行,读者也会激动不已。文章作者是最典型的“本色演员”,他直接面对生活,面对读者,抒情写意,是倾情尽意地写,自成气韵。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细致刻画、尽情渲染、着力烘托“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的洪州、“层台耸翠”和“飞阁翔丹”的滕王阁、“云销雨霁”和“渔舟唱晚”的三秋景色等等,真是色彩艳丽,辞章华美。这与作者高昂的意气、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谐一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滕王阁序》原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其主体部分先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和赣江的明丽秋色,然后由景而生情,以低回反复的手法抒写作者“不见长安”之叹和仕途绝望的情怀。读到这个地方,只要大致了解作者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而被逐出京都,此后又坐事除名这番经历,大概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英雄失路之悲,正所谓“流连哀思”[14](340)、“情灵摇荡”[14](340)。文章作品中佳词丽句迭出,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是谓“绮纷披”[14](340)之美;又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14](340)之感。诚如费尔巴哈所说:“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也看做是有头脑的人。是不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15](447)这里道出了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情韵的秘诀:作者在写作文章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作品把什么话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16](73),从而剥夺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2.意韵美

意韵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描绘的能引人入胜、激起情思、回味无穷,甚至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一种美。意韵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者所创造的情景氛围能让读者更好地领略文章作品中所蕴涵的独特意韵,从而获得如嚼橄榄的美感。例如《过巫山》是陆游的《入蜀记》中的一节,记录了作者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二十三日乘船经巫山凝真观,拜谒妙用真人祠的所见所闻。文章作品精练而又形象地描述了巫山及巫山神女峰的奇丽风光。作品一开始便点明了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巫山及巫山神女峰:“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17](5),仅此两句就把巫山及巫山神女峰的雄峻壮伟烘托出来了,并以人们对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的议论与之相比,衬托出巫山及巫山神女峰的无与伦比之奇。接下来,作者通过比较,突出了巫山神女峰之“纤丽奇峭”[17](5):据碑记,描述奇峰中缭绕的仙乐;听传说,称赞神女助大禹治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别精心地刻画了巫山神女峰上的几朵白云,晴空万里,四宇澄清,无一丝云彩,忽见巫山神女峰那奇幻灵动的美丽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从而引发出读者对巫山神女峰的景仰之情。作者把眼前所见之景与关于巫山神女峰的神话传说巧妙地融为一体,这就为读者铺开了一幅梦幻般的仙境画面:高峻干云直插江中的巫山,中秋时节仙乐缭绕峰顶;万里晴空中悠然飘来的几朵白云,如鸾似鹤,飘逸自得……其影其色,其声其光,其动其静,其虚其实,节奏强烈,韵律和谐,令人如醉如痴。作品最后写了过去有几百只乌鸦,不知为何到现在却忽然看不见了;如果遇上年旱,大家都要到清水洞去求雨,听说还非常灵验。作者着墨虽不多,却形状神会,有比较,有衬托,有描绘,有想象,层次是那么分明,却又融合得是那样自然。所有这些对于作者表现巫山及巫山神女峰的奇丽风光,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陪衬,能使文章作品形成无穷的意韵美,让读者读过之后,既能真正把握住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又能真正领悟到文章作品的特有韵味。

3.气韵美

气韵美即指文章的语言所熔铸在审美对象中的意气、情绪、意图,甚至是渗透内在生命力的律动的一种美。气韵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作者的主体活力与客观外物天然遇合而产生的美感特质能让读者进一步领略文章作品中所蕴涵的独特气韵,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18](209)的美感。例如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19](24)这里的语言不但简练潇洒,渗透着诗歌的韵味,表现了作者激昂强烈的感情,而且节奏明快,如金石掷地,珠落玉盘,有立体感,有音乐美,谁读了不为之振奋呢?另外,文章作品可以将深奥的事理隐藏于形象的描画之中,或者寓含于事件的铺叙之中,还可以边叙边议,边抒情边议论。这种无拘无束的行文气势,使文章作品自成气韵,从而将其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当然文章作品气韵有别,风采各异。它不必像诗歌那样要凝练、浓缩、点到为止,受韵律、节奏的局限,讲究字数的限定、平仄的约束和押韵的规定;也不必像小说那样曲折遮掩,讲究入于情理之中而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更不必像戏剧、影视那样,受场面、场景、时间、空间的制约,讲究设置关合、照应、巧合;等等。它或是大气磅礴,一泻千里,像张承志在《离别西海固》中说的“让强劲的大海旷野的风吹拂,让两条腿疲惫不堪,让痛苦和快乐反复锤打,让心里永远满满盛着感动”[20](44)那样,叫你一接触就深受感染;或是流转自然,恣肆风流,如宗璞的《霞落燕园》、《紫藤萝瀑布》之类,使你情感鲜烈而心驰神聚;或是内力充盈,气度不凡,如余秋雨的《道士塔》、《阳关雪》等,让你陡增豪气而产生巨大的震撼……无论呈现出何种气韵风采,都有各自特殊的艺术魅力。这就使得文章作品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气韵美。文章语言的气韵美质,是文章作者风采神韵的体现,是文章作品的形神俱丰、主客体交相辉映而呈现出的独特品质。

总之,文章作品的“神韵美”主要指文章语言的情韵、意韵、气韵所呈现并创造出来的美。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使文章作品读起来“惬意”,听起来“称心”,具有一种情味美。

……

综上所述,文章作品的声韵美,不是说它的语言华丽,堆满形容词、感叹词,而是指它的语言高度凝练、纯粹、形象,畅达有势,庄谐兼济,灵活多变,具有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等音律美和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等韵律美以及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等神韵美,可吟可诵,悦耳顺口,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熏陶[21]的享受。

[1]王士桢.师友诗传录[A].王夫之.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5.

[3]张玉书.康熙字典(第1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http://edu.sina.com.cn/1/2003-5-26/43748.html

[6]丁 玲.丁玲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袁 鹰.袁鹰散文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1]董 诰.全唐文: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3]蔺羡璧.文章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14]萧 绎.金楼子·立言[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 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全集:第8卷[M].莱比锡:德国莱比锡出版社,1851.

[16]刘知几.史通·叙事[A].浦起龙.史通通释:第 6卷[C].上海:中华书局,1936.

[17]陆 游.入蜀记:第6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8]严 羽.沧浪诗话[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9]鲁 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0]张承志.大地散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

[21]杨道麟.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曹明海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2):1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honological Beauty of Articles

YANG Dao-Lin

Although the style of the Chinese articles has been always wandering from pristine,embellished to plain again,daintily phonological beauty of language is constantly pursued by many writers and also expected by many readers.What people generally seek and expect is the aesthetics effect of“ the natural beauty of lotus from limpid water” .“Describing climate,Delineating features or scenery”and“Embellishment and Phonology”,are necessities of expression for material exist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expressing sense, furthermore, the demands of expressing emotion or passion.Phonological beaut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ngual beauty in an article,it is also the fruit that results from the beauty in binding sound and sense togeth er with integrating sentiment with composition,and the beauty in the combination of cadence,rhythm and rhyme.

articles phonological;cadenced beauty;rhythmic beauty;rhymed beauty

杨道麟,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喀什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责任编校:文 心)

猜你喜欢

巫山气韵声调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醉美巫山赏红叶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看桃花忆旧游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