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
2012-08-15杜玉华
杜玉华
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
杜玉华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主要是一种关系性的结构,并以社会结构的构成社会要素为起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来建构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体现了层次性和系统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内涵与特征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是他解开“历史之谜”、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在把资本主义作为典型社会形态进行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并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看成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进而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不仅彻底宣告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理论的破产,也为寻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把成功的“钥匙”,并开启了科学的社会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古典时期对自然科学概念的借鉴开始,把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结构,或者被看作是与个性或灵魂相类似的社会精神。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帕森斯(T.Parsons)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到了现代,又有了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之争,导致了微观结构主义与宏观结构主义分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吉登斯(A.Giddens)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与此同时,也有在对各种结构主义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尔后又出现了解构主义的倾向。
总体来看,西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末、1990年代至今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纷呈炫目的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如果系统地加以梳理,国外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流派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包括宏观结构主义和微观结构主义)、文化结构主义、建构性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对于这些理论的演变,我们至少可以从三种视角来进行分析和总结:一是“宏观—微观”视角。社会结构理论走过了从早期社会有机体理论到结构功能主义,再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道路,显示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的发展趋势。二是“客观—主观”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经历了从实体性结构到关系性结构,再到规范性结构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从客观的、现实性的具体结构逐步转向了主观的、逻辑性的抽象结构,从结构决定论走向了主体决定论。三是“型构—解构”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逐步从型构到解构、从可见到不可见、从形成到消失的历程。上述三种不同理论视角实际上只是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几个不同面向,它们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甚至直接导致产生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尽管迄今为止有关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去展开讨论的,但这些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在阐述对社会结构基本观点的同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孔德虽然开创了对社会结构实证考察和研究的模式,但是,真正有系统地对社会结构进行卓有成效地科学探讨的却是始于卡尔·马克思,他之后的大多数学者只是或重复其尝试,或重新阐述与发展其思想,或批驳与反思其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与人类学、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结构”概念不完全一致,其根本分野在于对组成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地位的观点不同。社会结构从外在表现来看,其实际上是社会要素组合的体现形式,因此,马克思首先是从社会要素出发来建构其社会结构理论的。可以说,“社会要素”是理解和确立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关键。由于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对社会结构要素的分析只有置于特定的层次才是有意义的。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中,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的社会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其中,人是作为类的概念,自然是指除去人类创造活动之外的天赋的客观存在。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同样,自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人化的自然。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人类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分别满足人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人们在这些活动领域形成的各种关系结构构成中观社会结构。微观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社区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要素。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的很多地方都使用过“结构”的概念,如“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占有结构”、“等级结构”、“社会的结构”等。他也很重视使用结构的方法,认为《资本论》的辉煌成就全在“结构”[1](202)。他对社会结构的考察,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他曾经提出和使用过的、用以把握人类社会整体的概念有:“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等等。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主要是把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们在持续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模式化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要素关系的总和。这是总结和归纳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二、社会要素: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建构的起点及其关系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建构路径之一就是从社会要素的角度出发的,从不同层次的社会要素构成来分析整个社会结构的状况。社会要素实际上是社会结构在同一时空下相对静态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结构分析的起点。正确分析社会要素,可以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一些最稳定的结构要素和最本质的关系。当然,社会结构并不等于社会的各个要素的机械的简单叠加,只有进一步考察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才能实现在总体上认识社会结构的目标。然而,考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对稳定的整体性关系,应该从社会结构的层次性入手。因为即使只有两个同属一个层次的最简单的结构,也存在要素和系统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更何况社会结构是极其复杂的结构,必然是多层次复杂联结的结果。因此,社会结构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层次状况[2](163)。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已经注意到并分析了社会结构不同等级的层次性。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指出:除第一级的原生社会关系外,还有“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社会关系[3](33)。在这里,马克思显然是以社会关系的原生性或派生性为标准来划分社会结构的层次的,根据他对社会结构要素关系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把社会结构主要分为微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结构三个不同等级的层次。
1.微观社会结构
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社会关系。微观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社区结构、就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要素和子系统结构。马克思在这些方面都有过较多的阐述,在此,笔者就阶级阶层结构和城乡结构两个方面重点阐述马克思的相关思想。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而且还预测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之外,其他如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都属于中间等级,在每一阶级内部都有不同阶层。资产阶级主要是指现代大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而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构成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人。现代工人阶级,即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厂工人是无产阶级,而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也变成了资产阶级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也属于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马克思论证了他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趋势的判断,即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32)。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必将通过结社而实现革命的联合,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消灭资产阶级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此外,马克思把城乡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并从城乡的分离与对立的根源、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城乡结构的发展目标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5](556)他考察了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城乡分离与对立运动的历史,并认为它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结果[6]。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消灭城乡对立是社会统一和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只要“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5](616)。这是人类群体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所决定的。
2.中观社会结构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关系,它们低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原生关系,但又高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因此,它们构成社会结构的中观结构。在这里,作为社会结构要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主要是根据人类活动的性质不同而划分的。一方面,它们不仅表现为人类活动不同的四个基本领域,而且分别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结构系统,并成为社会结构总系统下的子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经济结构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对中观社会结构的其他子系统结构起决定作用。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和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阐述,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从根源上来分析,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劳动,即生产,直接来源于人、社会、自然界这三个最基础、最根本的社会结构原生要素,是原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是从这里派生的。[2](165)由此,生产是原生,在社会结构总体等级序列中处于第一层级的地位;生产决定经济,经济为生产服务,经济结构对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的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功能,所以,经济结构处于社会结构等级序列中处于第二层级的地位;政治结构是作为经济结构直接而集中的体现,它相对于文化结构,特别是相对于“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哲学等,能“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7](598-600),因而社会结构总体等级序列中处于第三层级的地位;文化结构作为社会结构诸要素中最后一个“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要素,是发展程度最高的中观社会结构要素,因此,文化结构在社会结构总体等级序列中处于第四层级的地位[2](165-166)。对于社会的社会结构,从马克思的阐述中没有明确它在社会结构总体等级序列中的具体层级和地位(这可能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相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共同受经济结构制约,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社会结构都是排在经济结构之后的。
3.宏观社会结构
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人、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最简单、最根本、最普遍的结构。它们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一级的原生结构,因此,它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结构分析中的宏观结构层次。马克思曾多次论证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规律性,明确指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5);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现象由于进入人的生活而成为人的一部分[8](260)。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扬弃了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社会互动论的看法,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人,即鲁滨逊式的人只是在思维想象中才可能出现的虚构。同样,一个利维坦式的社会,即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凌驾于人之上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特殊的机体,也是一个空洞的抽象[8](260)。因此,马克思一方面强调:“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5](188)。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调,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519),有了人,人类社会才开始有了历史,并且“一旦人已经存在”,人就从此“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社会不是任意想象出的什么东西,而是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在他看来,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开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是无从谈起的。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非由于人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那样的形体和自然能量,也不在于人的数量在社会历史中所占的比例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只有人才是社会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的承担者,因而只有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而这又是由于只有人才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缘故。所以,不能脱离或舍弃人的这些本质属性,空谈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思想。他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5](194)马克思吸收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动物的观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按照自然规律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人依赖于自然,因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最直接的生活资料。人类只有首先从自然界中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转化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在肉体上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5]( 161)
马克思虽然强调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他也十分重视人对于自然界的意义,即人也向自然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影响和改变自然。他认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的感觉以自然界为对象,他的感性生命也以自然界的多样性作为自己的前提。因此,他提出,自然界不仅存在于人之外部,而且在人自身中存在:自然界只有通过人来感知、认识自身。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自然现象由于进入人的生活而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石头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成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自然界的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5](161)。这些表明了马克思关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两种表现:一是人之外的自然,而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他称之为人的“无机身体”;二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他称之为人的“有机身体”。
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具有重要影响。按照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社会结构始终是处在一个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首先表现为一个由各要素结构组成的整体,其主要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关系处理问题。正是由于早年对社会结构的关注和研究,马克思才能正确地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总结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变迁与发展、社会革命与解放、未来社会等方面的理论,都是以社会结构理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贯穿《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4](9),并申明“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社会结构理论才是指导他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马克思实际上是将其对经济结构的分析置身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理论之中来进行的。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谈到马克思留给他的追随者的遗产就是马克思本人称之为其研究工作的“主导线索”,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人类组织社会生产及使用工具的方式,构成了社会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并形成了与此基础相适应的一定的意识形态。因此,人类进行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整个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生活。但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会超过生产关系。这时,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样的阶段就会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时期。只有当这些生产力在现存生产关系下发展到了尽可能充分的程度,旧的社会秩序才会崩溃”[9](1)。可见,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的分析中,从来就没有孤立地把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割裂开了看待,而是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总体形态上来分析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其他学者,对于他的社会结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遗憾的是马克思一生并没有留下专门阐述社会结构的理论著作,他的社会结构理论只是散现于他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之中。通过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其他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本质上是把社会结构首先看作为一种关系性的社会结构。与实体性社会结构和规范性社会结构不同,马克思把“社会结构”看作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们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在这一基本思想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的策略是从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初始关系,但同时又没有忽视其他关系的影响及其作用。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是基础性的关系和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其他要素和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是由要素构成的一个关系系统,而每一系统又都有特定的内在结构,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一结构是什么样的[10](2)。
第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把社会结构看作是具有层次性的社会结构,并与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相统一。尽管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具体层次的划分情况还没有取得共识,但无论是“二层次说”、“三层次说”,还是“四层次说”、“五层次说”或“多层次说”,几乎没有人否定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具有层次性的。在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上,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体现,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马克思在强调社会结构层次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特征,他曾多次强调,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社会结构的内部各要素之间既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简单地堆积或机械地结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所以,社会结构的系统整体与不同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结构系统是由各层次的要素构成的,而要素则是系统中不同层次里的要素,因此,社会结构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把社会结构看作是具有动态性的社会结构,并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相统一。西方许多研究社会结构的理论家认为,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相对固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稳定状态。因为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关系的协调系统,是由其内在的结构要素构成的,并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方式联结在一起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西方许多理论家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社会结构,并将其与社会行动相对立,认为社会结构规范和约束了社会行动,从而使得社会结构保持在一种静态的稳定性之中。对此,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予以了创新,他认为社会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均衡、协调、有序状态中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不仅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着动态性,而且结构与结构之间也是处在不停的动态平衡之中。所以,马克思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了传统的静态分析,认为社会结构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对立的现象,并非是一种静态不变的关系或属性,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具有动态特征的稳定关系,是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并与社会结构的建构性相统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批判性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为手段,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正是在“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进程中,在对理论自身不断批判、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不断走向成熟[11]。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在批判和建构的双重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它每日每时再现它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同时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即使我们从当代批判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批判性在方法论上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其他非理论、非专门化的批判活动,以往的许多社会批判往往具有自发性、随意性,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建构性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正是这些特点构筑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使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同时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独具特色。或者,这正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独特之处吧。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谢平仄等.社会结构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9-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钟金洪.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王珍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波兰]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袁 晖,李绍明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1]孙显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2,(12):45-49.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Social Structure Theory
DU Yu-hua
Marx’s social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theory of western society.I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ther theory of Marxist.Marx holds that 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ocial structure.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society elements,Marx has constructed his social theory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macro,meso and micro levels respectively.Marx’s theory of socal structure is the unity of the level and systematic,dynamic and stability,the critism and the constructiveness.
Marx;social structure theory;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上海 20006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2010FKS001);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10YG08)
(责任编校: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