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及评论
2012-08-15孙丽江富立友
孙丽江, 富立友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上海 201306)
本土市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及评论
孙丽江, 富立友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上海 201306)
本土市场效应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两国贸易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回顾并梳理了本土市场效应理论内涵的研究和实证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简要评论。
本土市场效应;规模收益递增;贸易成本
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两国贸易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笔者经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土市场效应理论内涵的研究
本土市场效应现有的主流概念是指当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和运输成本时,企业处于利润最大化的综合考虑,在选择生产活动场所时首选所生成产品市场规模最大的地方,对于国家来讲,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选择出口产品类型时,也会优先选择出口符合本国需求的产品。根据“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一国的贸易结构不同,原因在于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存在规模经济效益,暗含着两个重要假设:一是进行贸易的国家之间不存在技术差异;二是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是相同的。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对贸易参加国在贸易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新贸易理论在吸收传统贸易理论合理性成本的基础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存在诸多诟病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运输成本为零、规模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等,引入了垄断竞争及其中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大于零和产品异质化等理念,从而提出本土市场效应,并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差异化产品的追求,而最终的根源在于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即超额利润[1]。
传统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产业间,至少是部门间的贸易现象,而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发生在产业间,而且也发生在产业内部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厂商追求规模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和消费者需求偏好多样化差异化的结果,并且在产业内贸易中,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厂商可以获得控制市场势力,把握适度的规模经济效益而获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因消费差异化多样化的商品而获得了福利效用的提高;因此,克鲁格曼的上述观点也可以引申出如下结论:各国间因要素禀赋相近或相同而导致的贸易冲突不但不会发生,反而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在产业内生产、消费多样化、差异化的商品,因为禀赋相近或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活动获得经济利益。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本土市场效应自被证明以来,尽管有批评者,但还是有很多学者,如Helpman,Venables,Feenstra,Davis,Weinstein等为了完善和论证其普遍适用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戴维斯和克鲁格曼等[2]还有一场论战碰撞。前者认为,在假设差异化产品部门存在固定成本,同质化产品部门不存在固定成本,并且运输成本在两个部门都相同时,本土市场效应便不会出现。而且,他还证明了运输成本在差异化产品和同质化产品两个部门不同是可能的,进而否定了市场规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但是克鲁格曼等人认为,当同质化产品部门存在较低的运输成本或差异化产品部门固定成本为零两个条件存在其一时,本土市场效应还是存在的[3]。
不过,早期关于本土市场效应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假设基础上的。而在近期的研究中,诸如皮卡、博润、高冢和曾等学者的研究中将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引入到了模型之中[4]。
皮卡和博润在研究本土市场效应和福利水平受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影响程度时,构建了一个具有解析解的水平FDI模型,模型通过将企业的区位生产布局选择和生产结构等内生化处理,得出结论如下:①当固定成本趋近于零或运输费用很高时,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工厂将是跨国公司的选择;相反,跨国公司将选择直接出口;② 当固定成本或运输费用水平处在一般水平位置时,海外设厂或直接出口都会存在。不过,即便是选择直接出口的企业也会尽可能选择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布局组织生产,从而获得规模报酬递增收益和运输费用的降低带来的好处,本土市场效应因此而显现。此时,就比较难以验证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因为直接出口和跨国公司两种企业形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而高冢和曾则通过研究认为,即使同质化产品生产部门存在较高的运输费用,本土市场效应也是存在的,并且,即使较高的工资水平也不能迫使企业远离较大需求规模的市场。
此外,拉勒和托莱蒙德也曾研究过跨国公司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5]。贝伦斯还研究了构架多国模型论证本土市场效应存在的可能性。
本土市场效应的福利效用问题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戴维斯认为,一些小的经济体或小国会因本土市场效应而出现“去工业化”现象[6]。藤田则指出,从一定程度上看,本土市场效应最终会导致世界贸易格局呈现“中心—外围”布局,因为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导致本土市场供给增加,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得以满足,从而消费者福利增加,吸引外来移民,进一步增加本土市场需求这样一个累积正循环效应,市场中心地位被不断强化。而市场需求规模较小区域则会因需求规模不大,供给减少,消费者多样化偏好无法满足,从而消费者福利减少,促使向外移民,进一步减少市场需求这样一个累积负循环效应,而被边缘化[2]。海德等[7]以及托莱蒙德的研究结果更支持大国从本土市场效应中受益,小国则相反。
不过,海德和赖斯的研究则表明,通过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和国家差异化产品来构造模型会出现本土市场效应逆转的情况,即,由于小国企业因提高了进入对大国市场的能力,进而使小国制造业产出增加,最终成为净出口国[8]。汉森[9]和于[10]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去工业化”现象发生的概率较小或不一定出现。
2 本土市场效应实证应用的研究
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在被大家广为接受之前需要经过不断地验证并被证实。本土市场效应成为理论也不例外。验证本土市场效应首先应当验证的便是其存在性或普遍性。
我们已经知道,克鲁格曼提出本土市场效应是在苛刻严格的假设条件下,通过构造垄断竞争模型而实现的。在此模型中,存在同质化产品生产部门和异质化产品生产部门两个部门,且前者固定成本和运输费用同时为零,后者存在固定成本和运输费用,且为正。
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计算各国间消费者需求和产品供应的相关性来检验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戴维斯和温斯坦通过研究日本和欧盟的制造业后发现,消费者需求增长的速度慢于产业扩张的速度,换言之,因消费者需求增长而引致产业的扩张证明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11]。海德和赖斯通过对加拿大和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也证明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劳奇和费恩斯特拉等学者利用双边贸易数据构建了引力方程,通过分析不同商品的出口收入弹性的变化来验证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12]。
汉森和项通过构建含有多个产业部门间贸易的垄断竞争模型以验证本土市场效应。根据分析,运输成本高和差异化较大的产业部门更容易在市场规模更大的大国中进行聚集,进而表现出本土市场效应。
国内学者则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其中张帆、潘佐红、钱学峰以及梁琦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张帆和潘佐红[13]借鉴藤田以及克鲁格曼等人研究方法,并把戴维斯和温斯坦的研究模型联系起来,构造实证模型,利用中国1997年30多个省市自治区19个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以分析中国的本土市场效应现象的存在性,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中国区域间生产和贸易的空间布局受到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或者本土市场效应起了决定作用。钱学峰和梁琦则是首先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钱学峰和陈六傅则通过借鉴苏马赫的研究方法,构造相应的实证模型,利用中美贸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交往中的本土市场效应,并得出结论,本土市场效应已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整体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业制造行业上,比较优势的产生均因本土市场效应。
自开放以来发展至今,中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和规模早已发生了翻天地覆地变化,但是如何保持和维护甚至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贸易能力,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仍是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中国如何深度挖掘贸易优势至少是比较优势,依然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上述实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本土市场效应和国际贸易关系
本土市场效应作为一个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一国贸易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其具体机制和路径包含以下的观点[14]。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出口商品量的增加会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原因在于如果国际市场的需求条件不变,一国商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并进而引起国际市场的价格下降。照此思路,如果能够发挥一国的巨大国内需求,会重新划分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商品份额,减少了本国向国际市场上提供的供给量,从而提高商品价格。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一国福利水平的变化受到该国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一国生产率水平的上升因其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这样对其贸易伙伴则有益处。因为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常常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在“世界是平的”贸易环境中,贸易大国的贸易条件会因其作为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影响或决定者的角色,而受到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将推动世界经济以及世界供求结构的变化,更进一步影响世界商品供给结构、规模及价格的变化。相反,对于贸易小国而言,因其作为国际市场价格接受者,无法改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所以,贸易小国的经济增长也不会导致其贸易条件的变化。但中国竟是一个例外,虽然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角色已经举足轻重,但是,中国依然不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更多的时候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尽管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则是上述内容的最好注脚,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是大国,而且还是国际贸易定价体系中的主导者。
国际贸易理论中也提到,要素禀赋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也与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相关。即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时,一种要素数量的提高将会降低该要素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该商品为出口商品则恶化贸易条件;若为进口商品则改善贸易条件。当两种要素数量同时提高时,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因为它与两个部门的产出情况相关。
而对于因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需具体分析。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15]:
(1)中性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果出口部门发生了技术进步的情况,那么其部门商品供给将会增加,价格下降,贸易条件反而会恶化;如果进口部门发生了技术进步,那么其部门的竞争会加剧,而进口商品价格将下降,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果出口部门出现了技术进步,贸易条件将会因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恶化;如果进口部门出现了技术进步,那么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但进出口两部门的产出情况可以确定。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果进口部门出现了技术进步,贸易条件将会因进口增加带来的价格下降而获得改善;如果出口部门出现了技术进步,贸易条件的变化和进出口部门的产出情况均不能确定。
新贸易理论有别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地方在于它摒弃了完全市场竞争,规模报酬不变,消费者需求不变以及运输费用为零的假设条件,假定存在不完全市场竞争,规模报酬且收益递增,消费者具有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国际贸易间运输成本不为零且为正,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并不必然带来贸易条件恶化的结果,相反会因技术进步使一国国内生产、出口商品的种类更多或者因生产具有规模收益而导致成本下降。这样的结果将形成良性的累积效应,并最终出现本土市场效应。克鲁格曼早已指出了在新贸易理论框架内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如果一国厂商利用提高的生产效率来改变产品特性,或者通过资本积累以实现规模生产效益,那么,即使在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滑时也同样可以获得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16]。
4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以上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都为我们理解本土市场效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理论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本土市场效应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视角比较广泛,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梳理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发展路径,尤其是本土市场效应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仍具有较深入的空间。
在研究思路上,现有研究只是把本土市场效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影响来分析,对本土市场效应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路径和差异分析不足;在理论基础上,并没有系统梳理本土市场效应和相关理论的内在联系;实证研究中,虽然从数据和模型上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但研究重点集中在论证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问题,而对于本土市场效应发挥应该具有什么条件和路径、如何促进本土市场效应的发挥、本土市场效应促进一国贸易发展的内在机理则存在相对的不足。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市场,现有研究集中在局部分析,并没有从整体上对中国贸易中的本土市场效应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推理出被认为是普遍意义和大众说服力的结论,相应地研究本土市场效应所运用的模型也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1]Krugman.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2]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 A.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90.
[3]Redding S,Venables A J.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2(1):53-82.
[4]Zeng D.Kikuehi T.Home Market Effect an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EB/0L].(2006-02-05)[2010-08-10].http://www.rieb.ko-beZu.ac.jp/coe/seminar/pdf/Zeng.pdf,2006.
[5]Toulemonde E.Does Production Fall in a Small Country When Trade Decrease?Home Market Effect in the Face of Multinationals[EB/0L].(2005-08-23)[2010-08-12].http://www.etsg.org/ETSG-2005/papers/toulemonde.pdf,2005.
[6]Davis D.The home market,trade,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264-1276.
[7]Head K,Mayer T,Ries J.On the pervasiveness of the home market effects[J].Economica,2002,69(275):371-390.
[8]Head K,Ries J.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attern of U.S.Canada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58-876.
[9]Hanson G,Xiang C.The home market effect and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4):1108-1129.
[10]Yu.Trade market siz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home market effects revisited[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8(l):255-272.
[11]Davis D,Weinstein D.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79-407.
[12]Feenstra R,Rose A,Markusen J.Using the gravity equation to differentiate amo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rad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es,2002,34(2):430-437.
[13]张 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 贸 易 的 影 响 [J].经 济 学 季 刊,2006(1):307-328.
[14]盛 淼.中国本土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5]赵 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2-105.
[16]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2001(1):36-37.
Literature Survey and Comments on Home Market Effect
SUN Lijiang, FU Liyou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trade theory,the home market effect theory is importan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It provide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need of trade between two countries.This article reviews,summaries and discusses the theoretic background and basic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home market effect.
home market effect;increasing return of scale;trade cost
F 740
A
2095-0020(2012)01-0048-05
2012-01-23
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资助(07XKJ02)
孙丽江(1969-),女,副教授,博士,专业方向为世界经济,E-mail:sunlj@sdju.edu.cn